走进福建(之三)闽剧
2014-04-25文/张晨
文/张 晨
走进福建(之三)闽剧
文/张 晨
《红豆缘》
闽剧演出现场
第四届福州十邑闽剧票友大赛
《贬官记》
福建的山水养育了福建人淳朴的性格,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滋润了福建文化的发展。作为福建本土文化的闽剧,自形成之日起便在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闽剧,也被称作福州戏、福青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以福州市为中心的闽东地区,也传播到闽北、闽中以及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在外从政多年,历任南京户部郎中、四川参政、广西参政、江西布政使、浙江按察使等要职的曹学佺,因拒绝皇室宗藩动用国库私建藩邸而遭削职遣返故里。他在闲居福州西郊洪塘乡时,组织府中僮婢办起了曹氏家班,邀请儒士文人观赏娱乐,后人称之为“儒林班”,是闽剧最早的前身。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
民国年间的闽剧进入了多声腔剧种的成熟期,出现了“三乐(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一旗(善传奇)两头羊(赛天然、庆乐然)”等班社。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与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合称“四大名旦”。
以郑奕奏为代表的“郑派”标志着闽剧艺术的第一个高峰。他在短短的几年间,成功塑造了《新茶花》里的新茶花、《孤儿血》里的张桃珠、《百蝶香柴扇》里的林英姐、《黛玉葬花》里的林黛玉、《紫玉钗》里的霍小玉、《孟姜女》里的孟姜女、《秦香莲》里的秦香莲、《杜十娘》里的杜十娘、《钗头凤》里的唐婉,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万花莲船》《邱丽玉》《秋兰送饭》《蔡松坡》《救国救民》《浪子魂》《箱尸案》中上百个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不同遭遇的女子形象。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闽剧新创作剧目不断涌现,出现了诸如《洪武鞭侯》《魂断燕山》《曲判记》《林则徐充军》《天鹅宴》《丹青魂》等一批题材新、主题高、立意深、结构巧、剧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鹅宴》《丹青魂》荣获全国剧本创作“文华奖”。
闽剧的唱腔由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以及清新活泼的“小调”四大类组成,前三类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
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而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闽剧介头(打击乐过门)综合了江湖、平讲、逗腔、唠唠,以及本地民间音乐“十番”的锣鼓介头发展形成。所有介头较有地方色彩,武场吸收京剧锣鼓经较多,但打法上不尽相同。
闽剧主要的管弦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
闽剧各行当的道白大量吸收福建民间儿歌、俚语、谚语、歇后语等,乡土气息浓郁。传统闽剧的场面一般只有7个人,俗称“七条椅”。
闽剧的角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7个,曰“七子班”,再到9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
闽剧剧本大部分是以汉字为载体,用福州话写成,是福州语民间文学的重要形式。大量福州语的歌谣俗谚等都被写进了闽剧剧本中,而许多闽剧中的台词又反哺了福州语,成为福州谚语、歇后语的来源。福州的民俗和民间故事往往与闽剧剧本相互渗透。许多闽剧剧本都采用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在近现代闽剧剧本的创作中凡是遇到福州话中未考本字的字或作者不了解本字的情况,往往用近音字来代替。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闽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闽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闽剧作为具有浓郁福州地方特色的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闽剧艺术团体曾先后出访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法国和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2013年10月22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应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由省文化厅带领,赴法国巴黎参加第六届“巴黎中国传统戏曲节”。于10月25日在巴黎蒙福尔特剧院为法国观众及旅法华侨送上闽剧代表性剧目《贻顺哥烛蒂》,以这出饱含着最纯正福州地域文化色彩的闽剧经典剧目来展现闽剧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贻顺哥烛蒂》是闽剧传统讽刺喜剧。 它取材于福州民间故事,剧中主人公马贻顺的形象类似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笔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形象,故《贻顺哥烛蒂》也被称为中国的《吝啬鬼》。剧院派出了包括闽剧著名表演艺术家林雾夏的传人、国家一级演员朱善根,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陈琼,国家一级演员林丽娟,国家二级演员倪爱民在内的演员16名、演奏员7名组成的精英团队,以现场伴奏、无话筒演出的形式进行戏曲的原生态表演。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与重庆市京剧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福建省鲤声剧团演出六出代表性剧目,让法国观众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戏曲。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剧院演出团队用最完美的戏曲表演去征服法国观众。在与法国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共筑中国戏曲人的“中国梦”。
对于传统乐种,我们有责任传承,有责任保护。在一辈辈艺术家的努力下,中国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它的瑰丽。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丰厚的底蕴传承千年,传统曲艺、曲种仍需国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