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雪原》主创人员及主是演员采访录

2014-04-25整理姜楠

音乐生活 2014年11期
关键词:雪原歌剧院抗联

整理/姜楠

歌剧《雪原》主创人员及主是演员采访录

整理/姜楠

编者按: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辽宁歌剧院于近日推出了原创歌剧《雪原》,反响强烈,引起了业内外的一致关注。这是一部生动再现东北人民十四年抗战斗争的史诗性作品。该剧诉说了在辽阔东北大地上诞生的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屈不挠,英勇战斗,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谨以此剧向无数为抗战胜利而牺牲的革命英烈们致敬。本刊记者采访了《雪原》的部分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让我们一起走进《雪原》,走进《雪原》的台前幕后。

车 英

(剧中马一刀扮演者、辽宁歌剧院院长、辽宁交响乐团团长、著名男中音歌唱家)

辽宁歌剧院建院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族歌剧的创作与推广,几代艺术家和领导经过努力,奉献了50多部自己原创歌剧,从《草原烽火》《阿诗玛》到《归去来》《苍原》《沧海》,再到轻歌剧《远方的胡杨》,我们有基础,我们有实力“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把中国歌剧推向世界,屹立于国际舞台,这也是我们歌剧人的梦想,居其宏老师曾把歌剧院定性为“关东品格”,辽宁歌剧院也一直延续这个风格,继承发展,取长补短,发扬正歌剧的优势,打造一个,力求突破一个。《苍原》奠定了辽歌在全国的地位,有作为才有地位,我们要扛好这面大旗。

《雪原》是在原有好几部歌剧题材的选择下最后确定的,经过专家认证,明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这个大背景下,选择抗联战士为了保卫国家、家园,战斗在茫茫林海雪原的题材,电视剧、电影都有,但歌剧没有。选材具有从历史观照现实的意义。有一流的主创团队加盟,历时半年多,立足《苍原》《沧海》,延续一贯的创作风格,并进一步提高。推年轻演员,注重梯队建设,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领导、作为演员,压力很大,也为此付出了很多辛苦。为了演好马一刀这个角色,我也查阅了很多资料,观摩了很多演出,阅读了很多文章,以充分挖掘人物内心。

冯柏铭

(编剧、总政歌剧团编导室主任、一级编剧)

在创作过程中,想写一部没有日本鬼子出现,但又能将战争的悲壮表现出来、追求唯美的画面。舞台上虽然没有出现侵略者的形象,但营造的氛围却让观众感受到抗联官兵就在身边。剧中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佟铁是一个誓死保卫家乡、死也要死在家乡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盛雪是一个深明大义、回家抗日的女共产党员。马一刀是一个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忠孝”的形象,但一失足成千古恨,他的错误观念“愚孝”害了他,最后他以自裁结束生命。音乐、舞台、文学等都用简洁凝练的手法来表现壮丽、壮烈、壮阔、壮美。特别是用音乐和歌唱的方式为主要手段来体现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徐占海

(本剧作曲、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著名作曲家)

歌剧《雪原》是自1990年歌剧《归去来》以后我的第五部歌剧创作。

刚刚走入中国歌剧创作的时候,我是懵懂的,对于《归去来》的创作,完全是将国外歌剧形式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运用中国民族音调和旋律完成。实际不是创作,而是无意中完成了“中国歌剧的形式化”。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解决了歌剧形式化问题。歌剧是舶来品,它进入中国就好像中国京剧到了国外,不论如何改革、“变形”都离不开它的基本模式。

我的第二部歌剧《苍原》,让我从懵懂进入了对中国歌剧形式的另一种追求,解决了“外国歌剧形式化融入中国歌剧形式化”的问题。按中国传统审美形式,让更多的观众接受歌剧。

第三部作品是清唱剧《遮不住的青山》。虽然不是歌剧形式,我却用咏叹调、宣叙调、合唱、重唱构建了歌剧的模式。戏中尝试用辽南戏风格打造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的交汇点。当然,从歌剧《归去来》开始,我就非常注意歌剧中合唱的冲击力,在《遮不住的青山》这部作品中重点放在了合唱写作上。

6年后,我为重庆歌剧院创作了歌剧《钓鱼城》。这是一部难度很大的戏。故事发生在四川,激战双方是蒙古族和汉族。剧中没有歌剧常见的爱情与死亡。戏中第一次尝试旋律的调性与无调性之间、和声功能与非功能间的技法写作。以音乐增强它的戏剧紧张度,用音乐展开戏剧情节,用音乐倾诉内心的情感,用音乐造型,用音乐说话。

第五部歌剧就是为辽宁歌剧院创作的《雪原》。虽然人们认为这是用我的“母语”在写作,但这恰恰给我出了道难题。如何做到“熟而不俗”是很不容易的。在短短的一个月零二十五天的时间里,我与郑冰完成了又一次突破,用心中的情,用民族的爱,用我们的心血完成了这部歌剧的创作。

郑 冰

(本剧作曲、国家一级作曲)

通过与徐占海老师在这部歌剧上的合作,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精神洗礼。我和徐占海老师虽然都创作过很多音乐作品,但这次的创作对我们心灵的震撼、对精神的洗礼、对人生的感悟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是怀着一颗敬仰和缅怀的心境进入这次创作的。以至于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为抗联先烈的英勇无畏的精神气概所感染,经常是流着泪在写作;以至于在很长一个时期,一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就热泪盈眶;以至于在《雪原》排练场,一听到我们为抗联写的音乐就泪流满面。甚至有一次在我喝多了酒以后,会指着天上的星星,哭喊着呼唤英烈的名字,让过往行人也为之感动。二是寻求突破。这次创作是我们两位作曲第一次用母语(东北音乐)进行创作。歌剧《雪原》上演后,无论是圈内同仁,抑或普通观众,都对音乐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于两个作曲者的写作,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听出有风格和技法上的差异。原因是在投入写作前有了技法和风格的技术准备。(一)确定主题。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有特属的音乐主题动机。这些主题动机,都是来自东北民歌或东北民间音乐,既形象特点各异,又地域特点统一,这样就保证了音乐语言的协同和完整。(二)统一技法。在传统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大胆应用较为现代的作曲技法,为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而不受任何拘束和羁绊。剧中人物除了有其特有的主题动机外,我们还刻意设计了每个人的和声语言。剧中佟铁和盛雪的和声语言是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的变化和变异,如高叠和弦、附加音的三和弦、多调式、多调性的重叠等等。剧中马一刀和马母的和声语言则是以四五度叠置的和弦为主。四五度叠置的和弦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心理活动而发生变化和变异,以加强音乐的紧张度。比如完全四度变化为增四度等等。(三)明确分工。由经验丰富的徐老师担任男一号(男高音)和女一号(女高音)唱段的写作,我来完成男二号(男中音)和女二号(女中音)唱段的写作,同时又分工不分家,部分音乐交叉进行。(四)在音乐的配器上,我们追求一种交响化的思维。淡化交响乐团为歌剧伴奏的概念,而是喧宾夺主地将乐队与演唱并驾齐驱。大家可以听到,乐队的织体几乎始终在一种动机式的、复调式的,有时甚至是几个固定低音或固定音型的延续和变奏的交织并进。在配器中使用了很多非正常演奏的技法,更加准确有力地渲染了戏剧氛围,也丰富了音乐的音响。

许知俊

(本剧指挥、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著名指挥家)

《雪原》是一部需要用尽全力才能指挥下来的作品。在这部歌剧的演出中,指挥不仅仅是面对一份总谱,更是在跟70年前倒下的那些抗联英雄的隔空对话。希望通过不遗余力的努力,能够使这些不甘屈辱、挺身而出的英雄更长久地活在我们的心间。在几个月的排演过程中,这也是全体主创人员和表演团队的心愿和信念。

王传越

(剧中修铁扮演者、总政歌剧团青年男高音歌唱家)

虽然我本人唱过十多部歌剧,但从演唱角度来说这部歌剧难度很大。徐占海老师大胆创新,在作曲上独树一帜,把中国音乐元素同西洋歌剧融合在一起,更多地运用了复调形式,所以对于演唱者来说负担会稍大一些,但同时也给予了演唱者极大的锻炼和提高。作为歌剧演员,面对这部歌剧的时候我也会感觉到压力,因为戏份重,需要我在音乐、技巧、表演和走位等各方面都要做好,有时候会顾及不到那么多。这部歌剧的题材非常贴近当前形势,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作为东北人,在演唱这部歌剧的时候对剧情和内容的了解熟悉程度就更高。这部歌剧有几处特别感人的地方,比如序曲音乐,比如第四幕、第五幕的重唱,情感在那个点上一下子就迸发出来了,虽是最简单的旋律却表达了最直接的情感。可以说,我和女主人公都是含着眼泪演唱的,先感动自己,再回馈观众,只有投入真情实感,入戏,才能打动观众。

殷之声

(剧中马一刀扮演者,辽宁歌剧院副院长、男中音歌唱家)

《雪原》是文化厅周厅长确立的题材,辽宁歌剧院找了很多题材,中国历史上三大艰苦斗争:长征、南方游击战争和东北的十四年抗联。在白山黑水之间,条件艰苦,选择这个题材,具有北方地域特点,许多年来用戏剧来反映东北抗日的较少。这部剧整合了抗联英雄人物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等人的英雄事迹。

一部新剧目成功的三大因素:主创团队、好剧本和过得硬的演员在舞台上的呈现。我们邀请了国内顶尖的创作团队,导演在歌剧《苍原》的时候就合作过,曾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辉煌。舞美、灯光、舞蹈、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都来自中央戏剧学院或者北京舞蹈学院。从进入音乐排练开始,经历了4个月多一点时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日子:7月7日抗战爆发77周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纪念日、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正好排练跨越这几个时间点。马一刀是剧中的三号人物,土匪出身的副司令,后来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对他的人物性格归纳为四个字:“忠”为民族大义、忠义;“孝”美德,愚孝,变节出卖密营,无奈;“动”表演中,活灵活现,挑空气,诙谐幽默,保媒拉纤;“静”开会、战斗中的沉思、神情、擦枪、静止。为演好角色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努力,非常疲劳,没有休息。

陈 默

(剧中修铁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男高音歌唱家)

这部戏非常大气,气势恢宏,人物唱段也很有难度,作为演员,跟着大家一起摸爬滚打了4个多月,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就我个人而言,对佟铁的人物性格刻画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提高。

赵丽丽

(剧中盛雪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声乐系教师)

我从5月末开始接触这部歌剧,第一首是第五幕尾声的一首咏叹调,马上就被其优美的旋律所吸引。在熟悉谱子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徐占海老师赋予每一个音符的情感。徐老师告诉我说,他是哭着写完这首咏叹调的。听完这句话之后我就预感接下来在演唱它的时候我也一定会热泪盈眶。果不其然,连续三场演出,我都是哭着唱完的,与其说这是音乐的神奇力量,不如说有感于徐老师倾注了大量心血、情感和泪水才铸成的每一个感人的音符。

《雪原》是我参演的第一部歌剧,也是学习声乐以来接触的第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尝试。作为一名普通的声乐教师,一生中可以出演一部歌剧实属不易,更加荣幸的是这部歌剧是徐老师所作。我在欣喜、兴奋、学习、尝试、珍惜、感恩中度过了这4个月的歌剧排练。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太多难题,每天都需要完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从演唱到演戏,对于没有歌剧表演经验的我来说都是挑战,但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有机会超越自己。

我的老师郎亦农教授曾告诉我说,“若想将人物形象刻画鲜明,首先要置身于你所演绎的人物心中,让她的一言一行感动你自己,那么你的表演才会是真情流露,才会打动所有人。”排练之前,我找了许多抗战题材的影视剧,感受抗联战士们14年枪林弹雨中的抗日斗争,他们用热血身躯换来了今日的和平繁荣,这部歌剧也让我更加懂得了我们的幸福来之不易。怀着对抗联英雄们的敬意,我开始走进这部歌剧,走进盛雪,也曾在排练中因为太进入角色而缓不过神来,我想,这就是歌剧的魅力吧。

这4个月以来,我们每天从早上9点排练到晚上5点,有时需要加班到晚上8点,中午累了,大家就在排练场的长椅上休息,歌剧院上上下下的领导、演职人员都不遗余力地为这部歌剧工作着,无人喊苦喊累,身在其中,我只觉得能成为这部歌剧中的一员,我是如此的幸福和幸运。这一切都是我奋斗的原因和动力。看着自己一天天地变化和成长,我自己都觉得很感动。歌剧院的老前辈开玩笑说我像个歌唱机器一样,不知疲惫地在摸爬滚打中从早唱到晚,他们问我累不累,我说,幸福都来不及,哪有时间考虑累不累。是的,这4个月,流着辛苦的汗水,流着幸福的眼泪。回头看看这一路,只剩下深深的不舍。这部歌剧,让我认识了盛雪,也爱上了这个角色。在导演、指挥和各位老师的教导和帮助下,我会努力将这一角色诠释得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生命力。

曹 粹

(剧中马大娘扮演者、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声乐系教师)

剧中马大娘这个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人,她既爱她的儿子,也因为儿子背叛国家、出卖朋友而恨其不义,最后为替儿子赎罪而撞死在红枫树下。马大娘是一个山一样的母亲,这座山就好比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压不垮,打不倒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最开始拿到剧中马大娘的唱段时,说实话,当时我还是有一些心里没底。因为整个唱段不仅旋律学起来很难,而且整个音域对于女中音来说更是个挑战。好在我的老师郎亦农教授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建议,让我能在声音技巧上更好地完成这部作品。一个人物的塑造不仅要求声乐技巧准确,更不能缺少在情感上塑造人物,这就是演唱者的二度创作,在这方面,两位作曲家徐占海教授和郑冰老师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和建议。让我最终完成了整个唱段的二度创作。在完成了这些前期的谱面作业和坐排之后就进入到了紧张的表演排练阶段,由于我之前并没有表演的经验,一上戏就很紧张,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好在剧中的马一刀扮演者车英院长在排练中给了我很多的启发,让我在表演上有更多体会。最后我想要特别感谢学院领导对我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我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保证排练,院里给我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让我安心地完成排练和演出。

(采访录系本刊编辑姜楠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 董婷婷)

猜你喜欢

雪原歌剧院抗联
奔腾
雪原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纵横雪原
映像畜牧业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上海歌剧院精彩演出抢先看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