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的测算
2014-04-25方芳
方 芳
(江西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南昌 330013)
0 引言
当下,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是,目前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仍存在原始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效率低下等问题,新兴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附加值偏低、核心技术缺乏、劳动力素质低下、产业同质严重等产业低端化问题。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战略新兴产业应发挥不可替代的引领、支撑和促进作用,但是应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调整和加强支持战略新兴产业的政策举措。
本文拟采用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DEA评价方法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生产率变动趋势进行研究,对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活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状态进行了测度,并采用临界效率模型对无效产业指标的无效水平进行了测度。从而找到实现战略新兴产业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以及创新知识的共享的有效途径。
1 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为了获得战略新兴产业整个产业的整体效率,可以利用修正的CCR模型进行评价,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x和y表示战略新兴产业的投入和产出。考虑战略新兴产业系统内部过程,战略新兴产业系统整体效率计算应该满足如下条件:在战略新兴产业内部每个过程必须满足方程的前沿边界条件,也就战略新兴产业累积产出不会超过累积投入;对于战略新兴产业系统的要素无论是投入还是产出,其权重都相同。这样就可以测算链式的战略新兴产业整体效率,测算的具体模型与方程(1)是一样的,就是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具体变化如下:
其中zi=(i=1,2)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过程中两个过程分效率。通过对方程(2)分析可知,其模型第2和3的约束条件与第1的约束条件等价,如是整体效率求解方程变成方程(3)的形式:
对该模型进行C2变换,可以获得计量分析的最终模型:
若方程(6)的值大于1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效率获得提升,否则技术效率降低;同理,方程(7)的值大于1表示战略新兴产业技术获得提升,否则技术退步。而战略新兴产业技术效率通过不同规模报酬变化分解为不考虑规模效应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指数,具体表达式如下:
2 实证结果分析
战略新兴产业整体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评价模型后,本文通过《高技术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Wind数据库中披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2003~2012年,选取Wind数据库中披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年平均从业人数、年平均固定资产余额作为实证模型的投入指标,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作为实证评价模型产出指标,利用MATLAB7.1编写程序和使用REAP 2.1软件获得如下实证结果。首先利用方程(6)~(13)获得了战略新兴产业在政府实施产业政策后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和分解效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产业政策制定前后战略新兴产业TPF效率及各分解效率
从表1可以看出,自从党和国家政府制定很多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这主要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率(TECHCH)和纯技术效率(PECH)的大幅下降造成的,但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效率(SECH)和技术效率(EFCH)在政策出台后提高了,这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了只追求规模不注重附加值提升的趋势,这与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产业链上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相一致,而且与某些企业“轻技术创新,重规模扩张”的特征相符合,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在现实中被扭曲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行业分析也可以看出这一结果,政策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如表2所示。
表2 政策前后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
从表2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中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率在政策后呈大幅下降,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由政策前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转变为政策后依靠规模效率的提升来推动,即出现了政策出台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低端化趋势。根据以上的现状本文利用方程(1)和方程(4)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子行业的整体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分析,实证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战略性新兴产业子行业的整体创新效率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各子行业整体创新效率偏低,其表现整体效率的CCR值一般低于0.6,低于发达国家相应行业CRR的均值(0.75)。此外为了表明这种技术效率特征,我们还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效率进行检验分析,具体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效率变动趋势结果
从表4可以看出,在控制资本密集度、股权资本率、债务资本率及劳动投入后,政策虚拟变量系数的显著性水平有所降低,但是降低结果不显著。该结果表明在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呈现负增长,所以利用DEA方法给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分解态势分析应该是稳定可靠的。
3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构建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活动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规模状态测度的实证评价模型,利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获得如下的结论:自从党和国家政府制定很多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产业中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化率在政策后呈大幅下降,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由政策前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转变为政策后依靠规模效率的提升来推动,即出现了政策出台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低端化趋势;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各子行业整体创新效率偏低,其表现整体效率的CCR值一般低于0.6,低于发达国家相应行业CRR的均值(0.75)。
以上结论表明,在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制定后,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不但没有高端化的趋势,反而呈低端化发展趋势。这与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端产业链上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相一致,而且与某些企业“轻技术创新,重规模扩张”的特征相符合,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在现实中被扭曲了。所以应该调整政策,找到实现战略新兴产业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以及创新知识的共享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如下几点:
(1)要突破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效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原始创新能力的提升,但目前由于我国科技投入特别是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奖励力度弱无法充分发挥对科研人员的激励作用和对社会的示范作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所以目前就是在战略新兴产业大量关键技术创新上取得突破,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技术体系。
(2)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仅为20%,实现产业化不足5%,专利技术交易率只有5%,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所以要加快营造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在转型发展阶段,知识产权成为立法最为活跃的领域,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需求不断地修改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等,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调整和平衡知识产权利益关系。
(3)形成规模化市场需求。虽然我国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广阔且稳定的市场需求前景,但是目前这种潜在的市场需求还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这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产业,产品市场认知度较低,人们对其产品缺乏认识和了解,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很难再短时期内改变,这就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需求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从而抑制了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制约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所以通过技术效率分解可以看出需形成成规模的产业,从而需要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经济。
[1]Hienerth C.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user Innovations:the Development of the Rodeo Kayak Industry[J].R&D Management,2006,36(3).
[2]Pekkarinen S,Harmaakorpi V.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The Definition of an Age Business Core Process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J].Regional Studies,2006,40(4).
[3]Nieto M J,Santamaria L.The Importance of Diverse Collaborative Networks for the Novelty of Product Innovation[J].Technovation,2007,27(6).
[4]Tsai K.Collaborative Networks and Product Innovation Performance:Toward a Contingency Perspective[J].Research Policy,2009,38(5).
[5]Guan J,Chen K.Measuring the Innovation Production Process:A Cross-regio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a's High-tech Innovations[J].Technovation,2010,30(5).
[6]肖丁丁,朱桂龙.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3,(1).
[7]饶志明.企业战略分析的协同演化整合范式及应用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8]白俊红,江可申,李婧.应用随机前沿模型评测中国区域研发创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10).
[9]赵树宽,余海晴,巩顺龙.基于DEA方法的吉林省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研究[J].科研管理,2013,(2).
[10]孙建,吴利萍,齐建国.中国区域创新对宏观经济影响的计量研究——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