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2014-04-24黄琴
黄琴
摘要:《计算机基础》是各大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相关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它是学习更深层次专业课的入门知识;对于非专业学生而言,它又是一项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类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师正面对的问题是,时代在变,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也在变;学生要变,教师就必须先变;教师怎么变,变教材?变教法?说到底最重要的是变教学理念,也就是教学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 改革
在澳大利亚的著名的职业学校TAFE,笔者发现,国外的职业教育跟我们最大的区别就是“先实践后理论”。TAFE的毕业生一般有两种去向:当学生在某个领域的全部技能操作熟练的时候,他就已经可以离开学校成为一个合格的工人(即我们常说的就业);不过这样的话就只是一个工人而已,另一部分并不急于就业的学生会选择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即TAFE毕业后上大学)。可以想象,一个熟练的电工进大学学电路设计会比一个电盲学起来容易得多。其实我们的计算机教学也可以遵循此法,尤其是动手操作极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1 教材可以不变,教学顺序必须变
长时间以来,《计算机基础》教学都停留在以教材为纲,而纲又来源于教材的阶段。大家都知道,《计算机基础》课本章节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Excel”,“电子演示文稿PowerPoint”和“计算机网络基础”六个方面。有些教材可能略作调整,但大都围绕“Windows”+“Office”+“Internet”三大块进行展开。不可否认,这样排列自然有它的原因,老师们大都也按着这个排列组织教学,一成不变地按着这个顺序教授学生[1]。
但这样做最后效果怎么样呢?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计算机基础概论”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应用、软硬件组成、安全、多媒体等,几乎全是理论。“操作系统”一般是介绍一种中文操作系统环境,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其常用操作,学习中有动手部分,但很少,而且单纯为了达到虚拟的教学要求而去做一些复制粘贴抑或插入删除的操作,多少显得生硬。“Word,Excel,PowerPoint”教学过程中包含大量动手操作,但来得太晚,有的学生被前面枯燥的理论吓住了,还没学到后面就已经放弃。“计算机网络基础”也是很实用的章节,可往往讲到这里时,总会由于课时不够或其它原因,一带而过甚至干脆不讲,浪费了好端端的学习网络知识的机会。
按照TAFE的做法,还是原来那本教材,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学习Office和Internet,一开始就大量的操作,容不得学生想太多的枯燥理论,可实际情况是最后当学生掌握了这些操作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领会了理论所阐述的内容,只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学习Windows部分。一个已经熟练掌握Office和Internet的学生一般不会觉得Windows常规操作难。
2 教师可以不变,教学理念必须变
近年来高职教学思路层出不穷时有更新,不知从何时起,人们评判一个老师的“老”,已经悄悄变为“老套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想当“老”师,就得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
2.1 教师身份。从社会良性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来到职业学校,无非是为了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有立身之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担当的是辅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人生阶段的任务。只要我们时刻记得自己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打好立足社会的基础,就不会整天扮成高高在上的形象,进出教室就是为了单纯的上课。教师应该是平等平和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步而做出许多努力,为了更好地教授学生而不断完善自己的[2]。
2.2 教学场所。教室不是我们唯一的教学场所,广义的教师是任何能教会学生知识的人,广义的教室应该是任何能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场所,计算机教学之多媒体室计算机室,英语教学之语音室,体育教学之操场自然不在话下,我们甚至可以将语文教室延伸至小桥流水,电工教室延伸至工厂车间,计算机教室延伸至软件公司。像TAFE那样能够做到“教学练”一条龙的教学场所,是不可多得的理想教室。结合我们的现有条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室,布置合适的任务让学生尽量将理论与实践及时融合。
2.3 教学形式。计算机基础学习,动手能力及其重要,教师可以一改以前大量讲解的方法,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同学之间讨论或者问老师,都是不错的学习方法。
3 学生可以不变,施教对象必须变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发现,哪怕是刚入校的新生,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知识也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学时学过、家人的熏陶、个人兴趣爱好或者其他五花八门的原因,导致有的学生早已了解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他们需要的是更进一步的指导。而另一部分来自相对闭塞农村或山区的学生,首先需要解决的可能是简单的诸如开关机之类的问题。因此,即使是面对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教师也应及时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准备好充足的应对措施。最初可以通过一次简单的测试将学生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次,对不同级别的学生,结合不同的要求,分配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甚至,极少量高起点高要求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确立新的学习方向,并在学习过程中予以指导。这样,既让那些无所知的学生有所知,又让那些有所知的学生知更多,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 课时可以不变,课时分布必须变
计算机基础每学期课时不是很少,但老师和学生总感觉不够,最大的原因就是理论和实践教学时间分得太开。理想状况是能像传统的大型作业周一样,给连续的3到4个星期课堂时间,老师和学生都能集中精力专注在这一门课上,总课时变化不大,只是调整课时分布,在理论和实践零距离的衔接下,学习效果会比以前好得多。
但是这一点,笔者自己也认为有难度,这样安排,势必会打乱其它课程的教学。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先在一个礼拜的大型作业周里尝试《计算机基础》中某个章节的改革式教学,再逐渐摸索出更好的方法,争取最大可能连续的整块时间。
5 考试可以不变,考试标准必须变
每一门课学完之后必须有考核,也算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总结评价,但仅凭一张期末试卷判定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未免太不公道。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人性化的考核机制。像对学生分层一样,考试也可以分为几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申请考试级别。考试成绩中就会有“初级A等”、“中级B等”、“高级A等”,而不是一股脑儿的笼统的ABC,这也就避免了“样样精通样样稀松”的情况。对自己专业影响不大的学科,可以选择低级别考试,只要不对接下来的学习造成障碍,通过即可。自己感兴趣有助于专业课学习的学科选择高级别考试,以便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当然,这其中每一档考试的知识覆盖量和题目难度都要由授课老师亲自把关,而且规定学生在每学期所有学科中至少需要选择几个高级别的考试[3]。
6 结语
笔者的所有这些想法都是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下,那就是教师在课前课下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为课堂做准备,为实践做准备,乃至为考试做准备。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尽可能地将这些改革理念应用于教学,在实践中摸索,摸索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思考,不断更新,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在校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敏.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王婷.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周桃义,金欢喜.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变革[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