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我国消费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2014-04-24黄震海陆璐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消费文化构建

黄震海+陆璐

内容摘要:消费文化包括消费品、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制度等因素。适应经济社会等发展需要的消费文化,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建构与整合一定的社会关系、塑造社会生活主体等积极作用。文章提出了当前加强我国消费文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消费文化 构建 主要路径

对消费文化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一词溯源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有耕种、居住、练习、留心等含义,它重在物质生产,略涉精神生产,总的含义是通过人为努力摆脱自然状态。后来,其词义逐渐由耕种引申为对树木禾苗的培养,进而指对人类心灵、知识、情操和风尚的养育。在我国古籍中,一般是在与武力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换言之,文化是指以礼乐制度教化百姓。例如,西汉末年的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前77-前6)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一词,与武功相对,含教化之意。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1871年,泰勒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现在,广义的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或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所制造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一般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二)对消费文化概念的界定

对消费文化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见仁见智。本文认为,消费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消费有关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包括消费品、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制度等因素。消费观念,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价值判断、指导思想、行为准则与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这一观念是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有关消费的信念,即约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或消费偏好的思想意识。消费方式,是人们消费生活资料、精神产品与劳务的各种方法、途径和形式。它一般表现于消费品的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和消费支出方式等方面;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受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还会受到消费者的个性、情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偏好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是客观因素与消费者的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当然,消费方式会反过来对生产等因素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消费制度,是国家通过法规、行政命令等形式而规定的公民、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消费生活资料和其他消费品时应遵守的社会规范。它为人们制定了在消费方面应遵守的规则,鼓励或抑制消费者的消费,提供有效信息从而使消费者、生产经营者的合作具有基础并使其预期成为可能,规定消费者、生产经营者追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的领域或边界,协调消费者、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并防止和化解其冲突。

消费文化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经济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消费文化向人们传播新的生活观念与价值追求即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因而形成一种新的生存观价值观。这些观念对人们又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之逐渐改变不适时宜的消费观念而形成新的消费观念。在新的消费观念引导下,人们就会张扬并采用新的消费方式与生活方式,如增加消费品的数量、提高消费品的质量、运用新的消费支出方式等,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消费文化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个性、情感、习惯、偏好等,从而影响消费行为,而消费行为的扩张又会改变吃、穿、用各类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即消费结构。在新的消费文化影响下,人们借助改革开放后形成的较高的支付能力与涌现出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拓展自己的消费行为,在吃、穿、用各类必需品消费的基础上逐渐注重发展性消费与享受性消费,如继续教育消费、休闲娱乐消费、旅游消费等。消费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建构与整合一定的社会关系

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方式大体一致的人们会逐渐构成一定的群体,而一定的群体以消费方式的认同形成内部凝聚与外部排斥的机制。消费对象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人们是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等条件下决定自己消费什么与不消费什么。在消费过程中,低阶层的人们不会像高阶层的人们那样,购买或较多地购买奢侈品。人们对一定产品消费的同时也在建构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消费文化表达了人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的意义,因此可将它视为一种地位符号与社会分层符号。我们还要看到,社会分层以后的群体认同群体内的消费文化,这就有利于社会阶层的内部整合。而且,消费文化能够修正某些制度的机能障碍,弥补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消费已承载与替代了传统宗教、政治与生产活动所具有的某些社会整合机能。此种社会整合作为一种状态,是借助于人们各种各样的消费活动来实现的,如从人们之间的礼尚往来,到集体福利与政府买单,消费文化使人们形成友谊感、荣誉感与归属感等,从而有利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整合。

(三)塑造社会生活主体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它包括人的个体、群体与整体。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离不开消费文化的积极作用。人的素质是人的质量、品质与各种能力、态度、水平的总和。它既是个体或群体向他人、社会展示的自身品位,又是被他人、社会认可程度的反映。人的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治素质,即人的政治立场、观点和品质,主要是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思想素质,即人的思想作风、思想方法和思想品质;道德素质,即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职业操守;业务素质,就是人从事工作的态度、能力和水平;文化素质,就是人受教育和掌握文化知识的程度;科学素质,即人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与态度以及用科学方法判断、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身体素质,即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抵御疾病的能力;心理素质,即人的心理对各种事变的承受能力和健康状态。人的发展,主要包括人类的发展和人类个体的发展。人的发展,不仅是体力与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才能与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与交往也得到发展。endprint

消费一般是人们消耗物质资料来满足物质或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与生活相关的物质或精神成果的结晶,人类的一切物质或精神文明成果,在消费领域融为一体。当人们在倾听美妙的音乐、观赏精彩的舞蹈、投掷着撞击有声的保龄球、漫步在美丽的公园,或触摸着智能手机而奔上信息高速公路畅游世界之际,人们就在尽情地享受人类物质或精神文明成果。这时消费文化,就陶冶人的情操,开发人的智能,丰富人的知识,转变人的观念,调节人的心理等,从而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消费文化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加强我国消费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建设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文化

建设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文化,必须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提倡适度消费。如何构建适度消费文化?其具体要求是:第一,提倡合理节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乏提倡节俭而反对奢侈的思想,但是目前面对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以及消费品的丰富和相对过剩的客观现实,为了刺激消费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我们需要对崇俭的传统消费观念进行反思,节俭要合理适度,不能一味的崇俭。其根本原因是过度节制消费对个体发展不利,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害。第二,倡导抑制奢侈。过度、盲目、炫耀或奢侈的消费,必然带来环境和生态问题,并极大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以及生产结构的合理,同时严重危害个人的身心健康。上世纪,世界人口呈爆炸性增长态势,目前全球人口已突破70亿,工业化进程与人口骤增造成的双重压力,使水资源缺乏、土地沙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愈加严重,自然资源更加匮乏。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在此问题上,人们若不及早醒悟,将自食其恶果。

(二)建设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文化

针对目前我国消费领域存在的不容忽视的两极分化问题,我们应当构建公平的消费文化。构建公平消费文化,就应要求人们相互之间在消费权益上具有公平性,即每个人的消费行为都不应损害他人的消费权益。因此应大力提倡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等意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我国历来具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消费传统。从反对贫富两极分化的角度来看,这一传统有其合理性。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使大量的收入在富裕阶层沉淀,影响了低收入阶层的消费与生产积极性,降低了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

目前,我国消费文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超前、炫耀、从众或奢侈的消费等观念严重影响我国一些居民的消费思想与行为。不容置疑,这一现象对拉动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它给我国自然环境与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消费文化,就必须大力弘扬以下观念并使之成为人们的行动,即各种生产与经营以及消费活动既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要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既要考虑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又要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

(三)建设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消费文化

构建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消费文化是一种必然趋势。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一潮流下,所有国家都不可能闭关自守地发展经济与文化,因而构建我国当代消费文化应充分吸收世界消费文化的优秀成果如适度超前消费与消费的审美化等新理念。当然,消费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因此我国当代消费文化应扬弃传统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崇尚节俭”等观念,对解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某些恶果有着独特的价值;且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消费文化融合了几千年的消费习俗、心理与理念,因而构建我国当代消费文化应扬弃民族消费文化。

(四)建设有利于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消费文化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未来社会里,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交往也得到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我们应为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努力。构建有利于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消费文化,首先,应积极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物质消费与精神文化消费的关系以及生存性、享受性与发展性的消费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有关消费的价值意识、价值观与审美观。消费价值意识,是消费者进行消费选择的依据与标准。消费价值观,即稳定的基本的消费价值意识。其次,应高度重视对消费者进行有关消费的知识、理想与规范等教育,努力培养体魄健全、视野开阔、思维敏锐、志向远大、品德优良、法纪严明、知识丰富、能力较强、人际关系和谐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英)泰勒.原始文化[M].蔡江农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人民出版社,1971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人民出版社,1964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费文化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