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发展新经济模式建立思考

2014-04-24李琦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产业融合旅游业服务业

李琦

内容摘要:新产业经济理论下的一个重要前沿发展趋势是产业融合,以旅游产业为例,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便是与当代服务业的整合。文章以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了旅游业和服务业在金融资本、企业联盟以及信息技术框架等方面的融合优势,并且针对当代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内在矛盾,提出了以旅游业融合新兴服务产业的新经济模式构建策略。

关键词:旅游业 服务业 产业融合 新经济模式

新经济模式下的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产业融合基础

(一)新经济模式下的产业融合概念的双重特征性

产业融合理论最早发起于互联网发展领域,以“三网融合”作为构建基础。产业融合概念的广义延伸可以定义为不同产业间相互渗透和有机互补,逐步融合具有创新特征的综合产业结构,构建产业集群化的经济协同增长模式(见图1)。在图1中,A过程代表以旅游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延伸发展,B过程代表以产业聚集为目标的旅游资源开发,C和D过程则指代延伸和融合。从产业融合的循环作用路径中可以看出,新经济模式下的产业融合概念具有双重特征性:

一是产业融合的内在推动力是经济效率的集聚性提升,由于经济效率、不同产业形态之间的聚集,从而导致了集约化优势,进而创造了产业间的共同资源基础,使得产业间基于生产地域距离寻找到有效的契合点。产业融合过程是以资本的融合作为催化剂,产业间竞争在由内部向外部发展时,必须重新定义无限合作条件下的有限竞争关系,调整企业组织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重新划分市场格局。

二是产业融合的过程往往伴随产品、业务和市场在不同地区间的界限突破,行业管制性有所减弱,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就可以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在更大的产业和地区间进行充分流动。在地区和产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由于要素交易和资本流动已经很难再通过一般性的市场等级机制得到协调,生产竞争等矛盾频发,此时产业融合是解决矛盾和协调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二)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的复合型融合诱因

产业融合理论包括三级特征识别体系,第一级是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否具有从技术到市场的创新过程;第二级是产业之间的差异性技术基础融合完善程度是否良好;第三级则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区分是否趋于模糊。在此原则下,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具有复合型融合诱因:

一是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的直接诱因是企业利润最大化,新业务和新产品的出现是产业融合的必然结果,区域性的集中规模经济效果达成,由此也实现了范围经济发展,从而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留存利润。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以市场需求作为直接带动力量,产业融合往往在创新供给的同时,也伴随着对于跨产业边界的新型消费者需求的催生,新出现的市场需求则反过来进一步拉动产业融合向深化和扩大化发展。

二是新技术在产业融合中的引用使得旅游消费模式逐渐发生变化,以日益红火的电子商务为例,其在促成消费者搜寻旅游资源、拓展渠道途径方面逐渐具有主导性的作用,旅游企业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寻求与电子商务业务整合等新兴产业融合目标。后消费经济时代激烈的市场竞争强迫旅游企业发展产业融合业务,天生的开放性、低进入壁垒和垄断竞争格局使得旅游企业在进行产业融合过程中更方便掌握市场变化,及时改变产业价值创新策略,提升特色服务体验,应对市场波动更加从容和及时。

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及模式构建

综合性强、联系程度紧密是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旅游业与之类似,呈现出较强的可融合性,表现在交通业、工商业、餐饮业、酒店食宿业、娱乐业以及博览会展等传统特色服务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发展可以将地区优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创新特色产品,其中尤其以旅游公司对博览会展旅游市场的供应商具有很强带动作用(见图2)。在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等高端行业的融合方面,旅游业一方面可以盘活区域资源,扩大相关服务行业的资源存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积极构建跨层级服务行业的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效率提升。

(一)旅游产业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融合

在旅游产业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创新性技术服务的融入具有核心关键作用。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融合会催生旅游业孕育产生新型业态模式,这已经在部分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如芒果网、捷程旅行网等,产业融合实践使得旅游服务体系更加丰富,旅游市场时间和空间局限得以打破;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管理信息技术的融合具有促进产业要素发展创新的作用,融合后的集成化产业会在资源整合、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以及服务咨询等领域更加具有运行效率,信息技术的融入对于集合化产业的边界限制具有很大的消融作用,产业业态融合不会面临中途停止的尴尬。

(二)旅游产业与金融资本服务行业的融合

旅游业是具有综合性发展特征的行业,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建设产业链条,都需要巨大的金融资本支撑,在经营初期并不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于旅游业和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来说,融资渠道是否畅通、资金投入是否充足和及时对于地区复合型旅游经济的发展都非常重要,而通过旅游业与金融保险服务业的兼并融合就可以引入更多经营资本,优化自身的资本结构,建设新型产业实务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化旅游产品服务组织形式,这既可以在较高的起点范围内谋求区域旅游业发展规划,完善高标准产品包装物流业务水平,又可以搭建趋于完善的配套性旅游产业价值链。

(三)旅游产业与新兴服务产业融合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在旅游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过程中,其具体实现往往包括微观企业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企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联系程度紧密或松缓的业务市场,进而获取跨行业性的专业化生产经营能力。在产业融合实践中,不同企业间的融合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企业组织产权结构的重大调整,产业间并购模式也会经历由内部纵向并购向外部横向并购的转变,因此,政府在旅游业和服务产业的融合过程中要尽量放松行政管制,领导建设地区间企业并购网络信息平台,出台政策促进服务性行业与旅游业的重组整合进程,鼓励地区性产业融合品牌的建立,通过拓展旅游业与服务业的融合价值链来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实力。endprint

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业融合的新经济模式发展策略

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要突破制度局限,在地区内达成以旅行社和景区建设开发公司为主的新型旅游产业资本、以娱乐休闲和餐饮酒店集团为核心的服务产业资本、以软硬件研发和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为主导的信息技术资本以及以金融保险和信贷风投为主的金融资本的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当代结合。

通过融合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与信息技术资本,加速建立新型旅游经济体。着眼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高投入和慢回报特点,我国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政策也陆续出台,且要求旅游企业加速维护经营资金增长需求,这在各地旅游业发展中频频出现的资金短缺现象中可以得到体现。然而,复合型旅游服务产业的打造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投资,新型旅游经济体必须着力解决资本融通问题,其中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联合规划的形式来编制旅游服务业融合标准,调整新兴服务业和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地区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以资本为核心的联结。

通过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带头人,分配各地区主管部门自由开放市场,加速旅游服务业要素、信息技术业要素、金融服务业要素等充分流动。以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知识、品牌以及管理作为发展重点,以互利双赢为基础支持不同产业之间的跨地区交叉重组并购,搭建企业集团联盟,通过企业联盟来稳定和加速融合旅游新业态。在争端解决机制上,要建立以省级主管部门主导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形式来建立统一合作机制,突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束缚,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产业博弈主体偏向问题。产业融合共同发展基金要交由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以便用于重要产业合并项目贷款。

打破地区间行政管制局限,建立跨地区的旅游服务业合作协调机构。在经营资金以外,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服务业的融合壮大还在根本上受制于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政企不分、职责混乱、重复管理以及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景区运营等存在脱节问题,统一性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需要建立。此外,由于地区间经济利益存在竞争性,旅游经济摩擦和要素资源争夺现象频发,地方保护、割据市场及服务贸易壁垒等难题得不到缓解,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结构、配套服务设施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统筹产业融合的约束保障机制,为旅游服务业发展创建适宜的制度环境。在统筹完善产业融合约束保障机制方面,要多角度进行产业二次创新,要注意到地区旅游企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合作不仅包含组织形式变革,还包括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业务创新,因此,旅游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市场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出台各项法律法规,保护旅游服务业创新利润和创新动力。针对产业融合的行为主体约束开发机制,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作为先行措施,规范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监督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部门,在交易成本方面降低产业融合费用。

结论

新经济模式下的旅游服务业融合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综合渗透金融、信息技术、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由密集保守发展向动态离散发展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新兴服务业对于传统旅游业的注入实质是现代旅游业全行业价值链渗透,这种具有转型思维的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会助力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进行行业发展前景规划,明晰现代服务行业利润来源,在后消费经济时代始终把握服务行业发展脉搏,为我国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阎如良.论政府主导与旅游公共服务[J].管理世界,2012(4)

2.李进兵.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企业自愿保护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10)

3.尚雪梅.基于旅游流空间结构视角的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4.李志刚.浅析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六大误区[J].中国商贸,2012(3)

5.方百寿.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小费制度与旅游服务质量分析[J].旅游论坛,2012(7)

6.王德勇.黑龙江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2)

7.余靖华.区域旅游整合的本质内涵及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2(5)

8.白文宇.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及其在旅游渡假区的应用案例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endprint

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业融合的新经济模式发展策略

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要突破制度局限,在地区内达成以旅行社和景区建设开发公司为主的新型旅游产业资本、以娱乐休闲和餐饮酒店集团为核心的服务产业资本、以软硬件研发和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为主导的信息技术资本以及以金融保险和信贷风投为主的金融资本的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当代结合。

通过融合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与信息技术资本,加速建立新型旅游经济体。着眼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高投入和慢回报特点,我国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政策也陆续出台,且要求旅游企业加速维护经营资金增长需求,这在各地旅游业发展中频频出现的资金短缺现象中可以得到体现。然而,复合型旅游服务产业的打造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投资,新型旅游经济体必须着力解决资本融通问题,其中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联合规划的形式来编制旅游服务业融合标准,调整新兴服务业和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地区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以资本为核心的联结。

通过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带头人,分配各地区主管部门自由开放市场,加速旅游服务业要素、信息技术业要素、金融服务业要素等充分流动。以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知识、品牌以及管理作为发展重点,以互利双赢为基础支持不同产业之间的跨地区交叉重组并购,搭建企业集团联盟,通过企业联盟来稳定和加速融合旅游新业态。在争端解决机制上,要建立以省级主管部门主导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形式来建立统一合作机制,突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束缚,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产业博弈主体偏向问题。产业融合共同发展基金要交由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以便用于重要产业合并项目贷款。

打破地区间行政管制局限,建立跨地区的旅游服务业合作协调机构。在经营资金以外,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服务业的融合壮大还在根本上受制于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政企不分、职责混乱、重复管理以及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景区运营等存在脱节问题,统一性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需要建立。此外,由于地区间经济利益存在竞争性,旅游经济摩擦和要素资源争夺现象频发,地方保护、割据市场及服务贸易壁垒等难题得不到缓解,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结构、配套服务设施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统筹产业融合的约束保障机制,为旅游服务业发展创建适宜的制度环境。在统筹完善产业融合约束保障机制方面,要多角度进行产业二次创新,要注意到地区旅游企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合作不仅包含组织形式变革,还包括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业务创新,因此,旅游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市场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出台各项法律法规,保护旅游服务业创新利润和创新动力。针对产业融合的行为主体约束开发机制,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作为先行措施,规范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监督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部门,在交易成本方面降低产业融合费用。

结论

新经济模式下的旅游服务业融合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综合渗透金融、信息技术、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由密集保守发展向动态离散发展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新兴服务业对于传统旅游业的注入实质是现代旅游业全行业价值链渗透,这种具有转型思维的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会助力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进行行业发展前景规划,明晰现代服务行业利润来源,在后消费经济时代始终把握服务行业发展脉搏,为我国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阎如良.论政府主导与旅游公共服务[J].管理世界,2012(4)

2.李进兵.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企业自愿保护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10)

3.尚雪梅.基于旅游流空间结构视角的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4.李志刚.浅析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六大误区[J].中国商贸,2012(3)

5.方百寿.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小费制度与旅游服务质量分析[J].旅游论坛,2012(7)

6.王德勇.黑龙江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2)

7.余靖华.区域旅游整合的本质内涵及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2(5)

8.白文宇.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及其在旅游渡假区的应用案例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endprint

旅游业与新兴服务业融合的新经济模式发展策略

旅游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要突破制度局限,在地区内达成以旅行社和景区建设开发公司为主的新型旅游产业资本、以娱乐休闲和餐饮酒店集团为核心的服务产业资本、以软硬件研发和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为主导的信息技术资本以及以金融保险和信贷风投为主的金融资本的融合,实现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当代结合。

通过融合金融资本、产业资本与信息技术资本,加速建立新型旅游经济体。着眼于旅游产业价值链的高投入和慢回报特点,我国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政策也陆续出台,且要求旅游企业加速维护经营资金增长需求,这在各地旅游业发展中频频出现的资金短缺现象中可以得到体现。然而,复合型旅游服务产业的打造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和企业部门的投资,新型旅游经济体必须着力解决资本融通问题,其中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以联合规划的形式来编制旅游服务业融合标准,调整新兴服务业和旅游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地区旅游资源和服务资源以资本为核心的联结。

通过旅游主管部门作为带头人,分配各地区主管部门自由开放市场,加速旅游服务业要素、信息技术业要素、金融服务业要素等充分流动。以复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知识、品牌以及管理作为发展重点,以互利双赢为基础支持不同产业之间的跨地区交叉重组并购,搭建企业集团联盟,通过企业联盟来稳定和加速融合旅游新业态。在争端解决机制上,要建立以省级主管部门主导产业合作委员会的形式来建立统一合作机制,突破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等束缚,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产业博弈主体偏向问题。产业融合共同发展基金要交由专业化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以便用于重要产业合并项目贷款。

打破地区间行政管制局限,建立跨地区的旅游服务业合作协调机构。在经营资金以外,旅游景区开发和配套服务业的融合壮大还在根本上受制于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政企不分、职责混乱、重复管理以及各自为政现象突出,旅游业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景区运营等存在脱节问题,统一性的利益协调分配机制需要建立。此外,由于地区间经济利益存在竞争性,旅游经济摩擦和要素资源争夺现象频发,地方保护、割据市场及服务贸易壁垒等难题得不到缓解,一系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结构、配套服务设施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统筹产业融合的约束保障机制,为旅游服务业发展创建适宜的制度环境。在统筹完善产业融合约束保障机制方面,要多角度进行产业二次创新,要注意到地区旅游企业与服务性行业的合作不仅包含组织形式变革,还包括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业务创新,因此,旅游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创新市场环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管理规范市场秩序,积极出台各项法律法规,保护旅游服务业创新利润和创新动力。针对产业融合的行为主体约束开发机制,要以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作为先行措施,规范相关利益主体行为,监督行业协会、企业和政府部门,在交易成本方面降低产业融合费用。

结论

新经济模式下的旅游服务业融合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综合渗透金融、信息技术、地产、文化、体育、娱乐等产业,由密集保守发展向动态离散发展也需要一个调整过程,新兴服务业对于传统旅游业的注入实质是现代旅游业全行业价值链渗透,这种具有转型思维的新产业经济发展模式会助力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广视角的进行行业发展前景规划,明晰现代服务行业利润来源,在后消费经济时代始终把握服务行业发展脉搏,为我国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阎如良.论政府主导与旅游公共服务[J].管理世界,2012(4)

2.李进兵.旅游资源与环境的企业自愿保护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1(10)

3.尚雪梅.基于旅游流空间结构视角的京津冀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2(7)

4.李志刚.浅析当前旅游经济发展的六大误区[J].中国商贸,2012(3)

5.方百寿.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小费制度与旅游服务质量分析[J].旅游论坛,2012(7)

6.王德勇.黑龙江省旅游业系列化发展的公共政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2)

7.余靖华.区域旅游整合的本质内涵及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2(5)

8.白文宇.旅游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及其在旅游渡假区的应用案例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融合旅游业服务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大数据时代广告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分析
基于贸易转型背景下的大连服务贸易发展对策研究、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
旅游业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