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电影真是行, 又何止北上?”

2014-04-24

南方周末 2014-04-24
关键词:合拍片金像奖香港电影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李焯桃

(影评人、香港国际电影节协会艺术总监)

合拍片成大赢家早已开始

刚落幕的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一代宗师》破纪录地横扫12个奖项,一片独大结果惹来了不少议论,其中不乏“港产片消失”及“金像奖失守”等旧话重提。

一般人有所不知的,在大量业界人士投票的电影奖中,一片独大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2013年的大赢家《寒战》也独揽九个奖项,不同的是,虽然也是合拍片,却被看作“港产片”的胜利,大家都被它港产警匪片的类型包装说服了。

《一代宗师》压倒性胜出,主要因为它各技术部门的确实力超群,而全片布满王家卫的作者签名,后段各宗师纷纷南下香港,又能释除合拍片“迎合内地,放弃本土”的疑虑。所谓“选无可选”绝对是天大的错误,2014年在港同样叫好叫座的还有《激战》、《扫毒》和《救火英雄》(前二片分获11项及8项提名),且全属港产片出色当行的警匪或动作类型,若非遇上《一代宗师》这样的超强对手,绝对有多些斩获的本钱。

此外,尚有两部新晋导演叫好叫座的话题作:《狂舞派》和《僵尸》,在高手如云下仍能合共获取五个奖项,则证明了纯种港产片只要拍出成绩(不论本土励志或唤起港人集体回忆),在金像奖这样的角逐场合可看高一线。须知金像奖对合拍片并不排斥,对合乎香港电影资格与否的标准有清晰界定,因此从不存在何时“失守”的问题。另一方面,金像奖选民大多心中有数,投票时倾向支持“港味”较浓的合拍片或纯港片,而冷待转型为“大中华导演”的那些迎合内地市场之作,亦属自然不过。《中国合伙人》、《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在内地大卖而在港票房惨淡,《西游·降魔篇》更创下周星驰成名后的最低香港票房纪录,皆是同一道理。

其实合拍片成为金像奖的大赢家,早于六年前的《投名状》已经开始。它和两年后同由陈可辛主导的《十月围城》,皆横扫最佳电影、导演等八奖项。其他年度的最佳电影《叶问》、《打擂台》、《桃姐》和《寒战》,也无一不是合拍片,但因题材或类型的关系,它们的“港味”不言而喻。《投名状》和《十月围城》则善用合拍片的资源,拓阔了类型的空间,展现香港电影人的魄力和创意。

同样的成就,也适用于《一代宗师》身上,不过规模更大而已。像其最佳摄影、音乐和音响奖得主皆非来自内地或香港,可见其摄制团队的国际化。而抱开放态度与外国人合作,不介意纯种或混血,不也正是香港电影的优良传统吗?王家卫在台上领奖后借用了一句《一代宗师》论南拳的对白:“香港电影如果真是行的话,又怎止北传?”说明了大家的眼界,不应再拘泥于港产片/合拍片的身份上。

“新港产片”方兴未艾

近年内地舆论对此议题的敏感,显然跟香港本土思潮和自主意识的兴起有关。“港产片已死”的说法早已流传了多年,大家其实没有太大的异议——如果“港产片”的定义是1980、1990年代黄金时期的香港电影的话。须知1950、1960年代的香港国、粤语片,某种程度上是1930、1940年代中国电影(以上海为中心)的延伸,其时尚未有“港产片”的说法,却是不折不扣的香港电影。其后由1960、1970年代功夫武侠片在CEPA未签订、合拍片未大行其道之前,全部配上中英文字幕的“港产片”,只是内地及国际影坛对香港电影狭义的理解。广义的香港电影泛指所有香港电影人参与主创或投资的电影,由20世纪初至今经历多番大变,却从没有失传或中断的问题。

“合拍片”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像欧洲片多国合拍本是常态。市场收缩成本上涨,通过合拍扩大市场是必由之路。昔日香港电影靠卖埠东南亚来克服本土市场太小的先天限制,其实是殊途同归。但1990年代外埠市场逐渐流失,本土文化转呈弱势,风光了三十年的港产片自然难以为继。随着中国内地市场迅速发展,本地观众却渐行渐远,主流由“港产片”转为“合拍片”的趋势遂不可逆转,1949年后内地与香港两地分流之势再次转为合流的局面。

这种发展本来与香港回归中国的方向一致,但合拍片意味着接受内地的审批制度、题材禁区外,加上不熟悉内地市场和观众,初期自然不伦不类。经过多年摸索后,港人主导的合拍片已渐入佳境,出现更多两地讨好,叫好叫座之作。反讽的是香港同时出现一股抗拒合拍、回归本土的潮流,尽管起初的成功例子是走色情(《3D玉蒲团之极乐宝鉴》)或低俗(《低俗喜剧》)的路线。两片皆疯狂卖座,前者据说不少捧场客来自内地的自由行,后者开宗明义说要重新发扬港片不容于合拍潮的低俗重口味,本土观众果然热烈捧场。

放弃内地市场,回归“港产片”的做法,尽管无损“合拍片”的主流,却肯定方兴未艾。2013年的《狂舞派》和《僵尸》分别跑进青春励志歌舞及怀旧新派恐怖的类型,同时获得观众(票房)和评论(金像奖)的肯定。2014年则有来势更威的《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踩进了惊悚加科幻的Cult片境界。看来在合拍片以外,香港电影仍有不少待开发的创作空间。退一步说,即使是色情或低俗,只要有市场便可有供应,这也是香港影坛向来服膺的市场价值,尽现电影人的灵活变通。

这类“新港产片”拒绝北上赚钱,不受内地市场吸纳,打破了“港产片穷途末路,合拍片唯一出路”的主流说法。只要有它们存在的一日,香港电影金像奖便不容易变成一个华语电影金像奖了,因为支持鼓励香港电影,师出有名。

猜你喜欢

合拍片金像奖香港电影
香港金像奖延至2022年“合二为一”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后CEPA下警匪合拍片类型策略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一本两拍”中韩影视合作新模式浅析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