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师如友
——访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经济学院财政系陈工教授

2014-04-24

财政监督 2014年9期
关键词:厦门大学老师教学

●本刊记者 尹 情

有师如友
——访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经济学院财政系陈工教授

●本刊记者 尹 情

走进厦门大学研究生院,一群学生正在商讨问题,正当我张望之际,陈老师主动朝我挥手,问道:“你是来采访的记者吧?”我以为是研究生院的学生。后来采访时,他笑着说到:“我与学生们在一起,一般人很难分辨出谁是老师。”是的,他的长相颇显年轻,加上与学生融入的气氛,即便告知他是老师,也会让我惊讶十分。

这样一位年轻、充满活力的学者,我很难将他与50多岁的年龄联系起来。不等询问,就知道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融洽,平日私下与学生们交往似兄弟如朋友。这就是我读书时期梦寐以求的和谐师生关系——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谊,相处起来无拘无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毕业留校至今,他所教过的本地学生每年都会与他一起聚会,外地学生也与他时常保持联系。这些都源于他对学生的“五心”教学——责任心、用心、专心、耐心、多心。

教育世家

陈工一家的教师缘极深,从外祖父到他三代皆教师出身,加上他的夫人及岳父母,家中共有7名教师。出身于教育世家,他的身上更多了几分文质的书生气,言谈轻松诙谐,待人接物甚为热情。

他的外祖父曾是台湾知名教授,至今,他的言语中还带着明显的闽南语腔调。然而,正因为这个“台属”的身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的家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作为教师的父母被下放到福建省平和县的农村,这段由于政治运动而施加给家庭与个人的伤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事隔多年他仍不愿提及。

背负着“黑五类”(即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分子)子女的身份,他的求学之路一度被中断。在母亲所教的中学念完高中,他跟随“大部队”下农村。三年多的知青生活,进一步激发了他迫切想摆脱贫困落后农村生活的愿望。

然而,在高考恢复之初,“黑五类”子女在入团入党、毕业分配、招工、参军、提干、恋爱和婚姻等多方面都受到歧视。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陈工参加了中专招生考试,虽然考试分数很高,但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他继续求学的愿望一度受阻。

“当时没有太大的理想和目标,就是想早点从农村走出来,转变身份。”基于这种决心,1979年,他再次走进高考。因为完整地读完了高中,加上文科基础十分牢固,且文革期间经常翻阅历史书籍,高考对于陈工而言并非难事。这一年,他再次以高分通过全国高考。

母亲作为一名中文教师,非常希望他考入大学后学习中文。虽然陈工喜欢文科,但对中文专业并不太感兴趣,而是选择了厦门大学财政金融专业,并顺利被该校录取。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本科期间他更加努力地学习,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毕业时,财金系主任找他谈话,给他列出了两个选择:一是去财政部任职,二是留校当老师。

当初与他一起毕业的同学,很多后来都走上了仕途,担任政府要职。然而,他选择了留在厦大从教。

“如果再重新选择,您会后悔吗?”我好奇地问道。

“哈哈……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他停顿了一会,开怀地说。“我属于那种顺其自然的人,不太爱追究这些东西。”一句话,让我看到了他淡然处事的态度。

出席 “厦门大学EMBA2010级深圳班、广州班典礼暨EMBA鼓浪屿名家论坛”发言

“厦门大学——台湾大学财税法前沿理论研讨会”上提问发言

为师为生

1986年,对于陈工来说是永远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他不仅转换身份当了爸爸,而且也是他奋战考研和出国留学的关键时期。自下定决心当老师起,他更抓紧了时间学习,充实自身知识,先后完成了硕士研究生、出国留学、博士等阶段的学习。

“当老师很辛苦,需要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这是他当老师30年来的感叹,当然,他也乐在其中。1983年留校,1986年考上研究生,1993年出国,1995年考博,1999年博士毕业——他的学习之路漫长而有规划。

在同时代的财政学者之中,陈工是较早有出国学习计划的人,但几次由于客观因素打断了出国计划。上世纪90年代,他在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开始为期半年的访问学习。他的加拿大导师不仅年轻,而且教学非常认真负责。每周二下午与他讨论上周布置阅读的教科书,这让陈工对西方财政制度有了深刻的了解。回国之后,身边的老师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他这次出国的变化。

随后,他考上了著名财政学家邓子基教授的博士生。在第一堂课上,邓老师就立场鲜明地指出了他的治学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先坚持,后发展,要重在发展论。既反对僵化论,又要反对过时论。对待西方东西,先要学习、分析、借鉴和吸收,重在消化论,既反对排斥论,又反对照搬论。对待方法论,首要坚持辩证论和历史唯物论,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要从中国国情出发,从现象看到本质,勇于开拓创新,在继承中发展。”

接受邓子基教授指导

这段话,直到如今仍深深地印在陈工的脑海里,不仅是恩师毕生从事学术探索的心血和结晶,也时刻指导着自己对待西方理论要重在消化,真正做到中西结合。邓老师的这种做学问方法,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潜心做研究,更新知识不断学习,这是陈工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他行走在教学与科研的基层,每年都积极申请国家级、省部级和地方政府及部门的科研课题,为政府或相关部门出谋划策,发表了许多论文。

作为一名老师,他时刻谨记“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他认为,欲传道授业,须先正己身。于潮流之中明辨方位,或浮躁之时常省自身。欲解惑,必先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深自己的专业修养。纵不能学富五车,也要穷尽所能,勤学不辍至问心无愧。

“欲为师,永为生。”这是一种追求和责任,也是一份担当与态度。为师为生,无关乎角色转换,实乃敬业而为。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为师者教出一点底气,教出一点品位。

亦兄亦友

1983年毕业留校,25岁的陈工与所带班级的学生并无明显差别。这位年纪轻轻的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十分密切,这种融洽的氛围一直延续至今。他喜欢帮助学生,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向发展。即使在教学、科研工作相当繁忙的情况下,他仍不忘抽出时间去关心各层次的学生。

“我与学生之间,就像朋友像兄弟。”他的言语恳切而温和。对于这点我十分认同,仅从采访前的短暂接触就可见一斑。师生间亲如密友,毫无间隙。

陈工当过两届班主任,回忆起来1987年是他与学生关系最好的时候。从1991年这批学生毕业至今20多年,每年留在本地的学生都会与他一起聚会,外地学生也经常与他保持联系,而他一如既往地关注、关心毕业多年的学生,与他们一起聊工作聊生活。

在严苛和宽厚的教学方式之中,陈工选择后者。因为信奉泰戈尔的名言:“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一直以来,他秉承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学习的主动性要靠学生的自觉领悟才能有效发挥,可以引领,可以旁敲侧击,可以点拨,但不能如驾驭提线木偶般束缚学生的天性,也不能用苛责的方式来使学生被动前行。懂得激发学生的潜能,这是他的育才之道。

为此,他经常与博士、硕士、本科生交谈,了解情况并为他们讲解、作报告。既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也注意对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他采用的是“讲”“侃”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在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吃透教材,了解精髓后,用自己的语言、体会讲解课程的内容;同时,讲授一些书本上没有但与课程教学有关的内容,诸如某个理论、观点、制度形成的过程、发展历史以及经济学家的故事等。这种教学方式使他的课堂充满吸引力。

他在教学心得中写道: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要有“五心”—— 责任心、用心、专心、耐心、多心。带着“五心”教学,他为本科生讲授的《财政学》课程,1996年获得福建省优秀主干课程荣誉称号;与张馨教授合作的《财政学》课程,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程之一,获得福建省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后,2004年又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荣誉称号;2006年,他被评为第二届厦门大学“教学名师”;2009年,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誉称号。

在学校的资料中,对他的评价这样写道:“1983年厦门大学毕业后就留校,成为奋斗在财政学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3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孜孜不倦,一丝不苟,对党的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以一颗赤子之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这段带有政治语言的评价,站在党组织的高度来审视他的工作,并予以肯定。然而,朴实地看,30年来他对教学无怨无悔、热情洋溢地奉献,却是实实在在的。于笔者而言,更感动的是他对待学生的那份赤诚之心。这种源自内心的热爱,使他的教学趋于至善至美。

如埙如篪

“多肩挑”是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边是教学,一边是科研;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家庭。而除此之外,陈工还担任校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主管研究生培养工作。一般人叫苦不迭,他却能应对自如。

说到这里,陈工又“呵呵”地笑起来,其秘诀在于他有一个“贤内助”。在厦门大学校园里,陈工与妻子是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男主外,女主内”在他的家庭分工中体现得十分明确。妻子负责教育孩子,他负责读书充电,即使在同时面对工作、考研、留学、家庭等多项事务时,他仍能兼顾得当。夫妻相敬如宾,家庭和睦,这为他从事教学、行政、科研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后盾。

他关心年轻教师的成长,关注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注重研究生的培养。作为财政系主任时,他调动全系教师力量,将财政系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瞄准了财政科学的国际前沿,并突出了学科特色。同样,他关心年轻同志的发展与进步,帮助新教师熟悉学校的环境与管理制度,促使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他作为主要主持人之一的《财政学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研究生副院长,他着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一方面,推动实施优博培养计划,对于优秀的博士在第四年从经费上资助其获得更好的成果。鼓励学生出国学习,利用985经费支持他们出国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同时,每年设专门经费资助研究生创新计划,如暑期学校、博士生论坛、博士生会议等。另一方面,对研究生课程进行改革,设立优质课程,对课程实施经费资助。针对国际硕士,强调全英文课程,走国际化教学路线。

埙与篪是两种乐器,“如埙如篪”比喻两物响应、应和。我以为用它来形容陈工的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再恰当不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常常与妻子一起锻炼、打乒乓球、散步,偶尔爬山。闲适的生活与忙碌的工作相得益彰,演奏出和谐的乐章,正谱写出这位财政学者的辉煌人生。■

(本栏目责任编辑:尹情)

记者手记: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精神,成为不可模仿、不可代替的独特存在。这是陈工给自己提出的进取方向。而实际上,他与学生之间亲如兄弟朋友般的感情,已经成为他的独特名片,任何人无法模仿、难以替代。

“有师如友”,想到这个词,我会联想到他。他关怀学生如朋友,不高看亦不低估,平等地与他们交流,这种亲和力,我想更多地是源自于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赤诚之心。“人生得一知己足以”,而作为学生,能遇上这样的老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

猜你喜欢

厦门大学老师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厦门大学老年大学校歌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老师,节日快乐!
上厦大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春秋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