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工学院农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探讨
2014-04-24高西宁黄元财
孙 璐,高西宁,黄元财
(沈阳工学院,辽宁抚顺 11312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要想解决好“三农”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全社会对农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地不断提高。培养熟练掌握并应用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国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农学专业肩负的历史重任。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工作,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局与办学水平,对高等学校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1]。沈阳工学院于2013年9月由民办三本院校转设成为民办普通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专业定位和就业岗位群
对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图1),农学专业毕业生主要有4个就业方向: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其他方向和考取研究生。其中,2006年之前的毕业生就业在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例较大,近几年有减少的趋势;而毕业生选择到企业就业所占的比例有所增长;近3年来选择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确定农学专业定位主要有两大方向:一是作物栽培方向;二是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作物栽培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一是与农业相关的行政管理岗位;二是作为推广员到农村给农民进行科技推广;三是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试验、示范和培训工作;四是从事农业成果转化工作。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的就业岗位群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到农业院所或公司进行种子选育;二是从事种子生产、加工与贮藏方面的工作;三是从事种子检验方面的工作;四是从事种子经营与管理工作[2]。
2 课程设置调整
图1 沈阳农业大学2002~2012年农学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沈阳工学院秉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是以突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为主,其培养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既不是单纯的技能型,也不是单纯的创新型,而是一个复合体。因此,在具体培养目标的实现手段上,也要有相应的措施。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在专业理论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方面都有相应的措施,并且密切协调。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模块构成,为了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立足学院实际,对原有本科生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一些课程的实验学时,例如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的实验课由16学时增加到32学时;增加了某些课的实验课教学环节,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在保证原有理论课学时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8学时的实验课学时。增加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等相关网络课程,以便学生更好地了解农业相关知识。同时,鉴于选修课数量的限制,删除了园艺学概论、园林概论等几门与农学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
3 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3.1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根据农学专业毕业生大多要到基层工作的需要,要特别注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多样性。课堂教学的主体不仅局限于本校教师,还可聘请一些其他高校教师和在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知识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来进行教学。教学讲授的内容不应只局限于教材,而是应该多联系生产实践,多讲一些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专业技术;教学场所也不应只局限于教室,应多到实践基地、大棚中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采取讲授教学、讨论教学、实验教学、案例教学、课题研究教学、指导自学等多种方法,注重启发式教学,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3.2 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重。通过实验课教学、专业实践与实习、生产劳动、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好地锻炼,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较强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保证毕业生专业素质过硬,就业后能够较快融入到工作岗位[3]。
3.3 规范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成立督导组,坚持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都进行开学前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及不定期检查,教师每学期都要听课并详细填写听课记录。督导组及时对教学情况给予反馈意见,以便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改进学生的听课效果。
[1]李晶,宁海龙,王敬国,等.农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农业教育研究,2011(1):17-18.
[2]任万军,杨文钰.新世纪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27-28.
[3]官春云.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8(7):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