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潜能的原因
2014-04-24周海宏
★文/周海宏
(连载十六)
忽略潜能的原因
★文/周海宏
潜能对一个孩子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是需要家长接受的事实,是需要教育尊重的规律。
但是为什么,许多家长忽略潜能的制约作用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是
家长们盲目地相信了大量的、一边倒的励志格言的宣传,我们的社会舆论与教育界,长期以来,也一直有意回避“天才决定论”。强调天赋是自己无法决定的,而努力是可以自己掌握的。通过更强调后天努力的作用,激励那些天赋没有那么高的孩子争取更大的成就,防止他们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第二方面是
由于在国民基础教育中,学校教育都是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掩盖了孩子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潜能差异。实际上,如果中、小学教育,也像学钢琴一样是个体化教育,那家长们一定会发现,孩子在语言、算术、物理、化学方面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大的。但我们的教育,取了折中的,让绝大多数人都能够掌握的标准和进程。其实即便是在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当中,也存在一部分孩子吃不饱,一部分孩子吃不了的现象。如果用个体化一对一的教育,我估计,能上科技大少年班的孩子可能会很多。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掩盖了孩子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潜能差异。结果导致了许多家长,忽视了潜能对人的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了高不可攀的成就目标,并由此产生了很多教育悲剧、人生悲剧。重视潜能制约作用在教育中的意义,理性地认清潜能对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有助于我们为孩子确定恰当的、可实现的成就目标的定位。有助于家长合理地分配教育成本的投入,有助于孩子在一项学习活动中,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反之,如果忽略了潜能对成就水平的制约作用,可能会导致家长对孩子人生设计的定位错误,非要把一个本来不具备从事专业音乐工作潜能的孩子,推上职业音乐家的道路,结果,音乐家当不成,浪费精力,浪费金钱,浪费生命,还错过了其它人文素质的基础教育。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也有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孩子确实有一定的才能,但他不是大才。
如果他能够从事一个普通的音乐职业,干胜任愉快的工作,享受音乐工作,给他带来职业尊严、职业成就感,同时也享受音乐艺术给自己带来的丰富与饱满的精神生活。
但是,非得要他成为一个职业演奏员的话,他就必须要通过超负荷的练习,才能能够维持基本的职业要求。这样的话,他的生活将会非常疲惫。
中国有句老话,叫“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我看来,其实所谓的入错行,就是从事了自己不擅长的职业。
就这一点上,我在这里真心地给家长建议与忠告:人生不能太努劲!奋力拼博不能是常态。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备成为音乐家的潜能?职业定位的重要参照指标,就是孩子的音乐潜能。
那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判断孩子音乐潜能的大小呢?
我给大家指出几个观察点
第一,学琴前观察对孩子的敏感性与兴趣。如果一个孩子的音乐潜能较高,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他对音乐非常敏感,刚刚会走路的时候,你放音乐,他就会又唱又跳,学歌特别快,一首歌听几遍就会了,而且音准感还比较好,节奏感还比较强。在唱歌的时候,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这时候你可以判断这个孩子,是有较好的音乐潜能的。
如果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没有这些表现,那么,他将来成为音乐家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家长就不要太过强求了。曾经有过一个大音乐家的才能显现年龄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3岁以前就表现出杰出才能的大音乐家,男的占2 2%,女的占31%,3-5岁才显现出来,男的占2 7%,女的占2 1%,6-8岁的时候是男的19%,女的19%,9-11岁的时候是男的16%,女的19%,到12-14岁之间才显现出来才能的男的10%,女的6%,18岁以上才显现出来才能的男的1%,女的0.5%。也就是说 ,杰出音乐家当中,有一半在5岁前,就显示出非常杰出的才能,到10岁,还没有很超人的音乐才能表现的话,成为大音乐家概率就极低了。
第一,观察父母本人的音乐才能情况
研究表明,音乐是继戏剧能力之后,最受遗传影响的能力。
如果父母双亲都有超级音乐能力的话,孩子具有超级能力的占到7 2%,孩子中级能力的占2 8%,孩子是低级能力的是零。如果父母的双方有一方是超级能力,一方是中级能力,孩子具有超级才能的可能,一下子降到6 0%,中级才能的占34%,低级才能的6%,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是超级才能的,有一方是低级才能的,孩子是超级才能的2 6%,中级才能的占37%,低级才能的占37%。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中级才能,而孩子是超级才能的占39%,中级才能的49%,低级才能的12%。如果父母音乐才能一个是中级,一个是低级,孩子是超级才能的仅占7%,中级才能的占40%,低级才能占53%。如果父母双方都是低级才能的,孩子是超级才能是零,中级才能占10%,低级占90%。这个向我们显示,父母的音乐才能对孩子音乐才能的大小,具有极大影响。
我这里要说明一下,不要把父母的音乐才能,等同于会演奏乐器,等同于受过专业音乐训练,或搞音乐专业。父母不是搞音乐的,并不意味着父母没有音乐才能。比如有些人既不识谱,也不会乐器,更没有受过任何的专业训练,但是他们对音乐特别敏感,音乐记忆力很强。一首歌听两遍就会唱,而且唱得很有表现力。这就说明他们是很有音乐才能的。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现象,音乐家往往出于音乐世家,这其中,既有遗传影响的因素, 也有环境影响的因素。
第二,观察孩子开始学琴以后的进步速度
这是最能够显示一个孩子音乐潜能如何的一个指标。大家刚才已经了解了潜能大小、努力程度与成就水平之间的关系。观察孩子付出努力的大小,与进步速度的关系,是最能够显示一个孩子音乐潜能的。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刚刚完成了一个调查,了解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孩子考级的情况,结果发现,他们平均学琴四年,就完成了业余考级的所有级别,这意味着?上了音乐学院附小的这些孩子,如果他们五岁开始学琴,到9岁的时候就基本上都通过了最高级别。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个调查中,还包含了一些只能大龄开始学习的乐器专业,像管乐之类。而那些钢琴、小提琴之类适宜低龄开始学习的乐器,8岁左右,基本上就要达到业余考级最高级的水平。能达到这样进步速度的标准,那这个孩子的音乐潜能就是很不错了。
如果一个孩子,进步的速度是每年考一级,那么他考上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概率就太低了。而达不到能考入音乐学院附小、附中的水平,这个孩子,将来成为器乐演奏专业人才的概率就很低了。我见过很多家长,都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家孩子,钢琴9级都考完了,现在快到高考的时候了,他能不能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哪?我告诉他,这个9级是业余级,和音乐学院专业水平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中央音乐学院的附小的入学考试要求,就已经远远超过业余考级最高级的水平。当然我并不是说,进不了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将来就不能搞音乐相关职业,我是指不适宜从事专业器乐演奏职业,他还有可能从事音乐行业中的其它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