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是心灵的歌唱 音乐是自由的飞翔
——钱琳琳访谈录

2014-04-24★文/姜

音乐生活 2014年4期
关键词:中国民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

★文/姜 楠

音乐是心灵的歌唱 音乐是自由的飞翔
——钱琳琳访谈录

★文/姜 楠

2013年,中国民族声乐界的旗帜、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从教五十周年,也是在这一年,《中国民歌榜》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金铁霖教授。《中国民歌榜》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文艺部制作的一档公益性、立体化、全方位的音乐品牌栏目,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专业化、类型化,开创中国民歌广播领域崭新篇章的广播节目,是我国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民歌主题品牌之一。开播以来,受到广大听众欢迎。2 0 0 3年创立,2 0 0 4年就获得全国广播节目政府奖“首届文艺类”十佳栏目奖。提到这个节目品牌,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她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文艺部副主任、音乐编辑、主持人、制作人—— 钱琳琳。作为沈阳音乐学院的毕业生,她是母校的骄傲。在《中国民歌榜》开播十周年之际,笔者专程赴北京与钱琳琳女士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

钱琳琳给我的初印象是像一个舞蹈演员,身材纤细,梳着马尾辫,好像在校大学生。秀气、朝气、随和、率真。可当我们开始聊起她的工作的时候,她给了我更深的印象:思维敏捷,活力四射,对音乐和广播有着如痴的热忱,她是一个敬业的人,是一个对工作痴狂的人,是一个有独特视角的人,是一个对事业有执著追求的人。

姜楠(以下简称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国民歌榜》这个栏目。

钱琳琳(以下简称钱):《中国民歌榜》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文艺部于2 0 0 3年推出的一档音乐节目,由我主持,著名录音师宫进生监棚,特聘音乐界10多位专家学者作为常任评委组成专家评审组,保证《中国民歌榜》的权威性和专业性。《中国民歌榜》下设“新歌放送”、“老歌新唱”、“对歌”、“琳琳有约”、“寻访歌王”和“《中国民歌排行榜》揭榜时间”等栏目,是目前唯一一个在国家级媒体中开设的以民歌征集、打榜、评选并举行揭晓晚会的栏目。在日常节目时间,每周日揭晓由全国民歌界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和普通听众热情点评相结合而评选出来的十首上榜歌曲。为当下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一方展示的平台、一块滋养的乐园。《中国民歌榜》以“大民歌”的概念为播出宗旨,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民歌采风基地,民族歌剧助阵民歌榜。《中国民歌榜》的网络在线收听平台是“中国广播网”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建立的网络收听平台“你好台湾网”。除了依托广播为主要的播出方式外,还通过报纸和网站进行立体化的传播。举行了多场大型演唱会、颁奖典礼及专家座谈、音乐人访谈等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中国民歌榜》在业界建立了广泛的影响力,拥有着固定的听众以及关注群,与众多我国乃至世界著名艺术家、音乐人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合作,依托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传媒机构与各类媒体及社会资源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得到业界广泛认可。推选出大量的原创民歌作品,很多在如今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都曾登上过《中国民歌榜》的榜单并逐渐为听众所熟知与喜爱。每两年,栏目组都会将其间的音乐作品加以整理,根据榜单情况及听众的互动与反馈,推选出《中国民歌榜》年度大奖。

姜:都说隔行如隔山,从一个声乐专业的毕业生到音乐编辑、主持人,您觉得困难吗?用了多久的时间去适应?

钱:我是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毕业的。附小、附中、大学都没有离开过那个校园。可能青春期有逆反心理吧,大概是大三的下学期突然觉得毕业一定得去北京,但那时绝对没想到改行。人的成长轨迹就是很有戏剧性,我小的时候是沈阳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的团员,担任过独唱、领唱等,除了唱歌之外,当时广播里有很多小孩子的广告都是我录的,这可能就埋下了我和广播深深的情缘。小时候我经常出入沈阳广播电台、辽宁广播电台,我曾被评为省三好学生,小学到初中,凡是少先队大型活动的主持和献词都有我。来北京很偶然,毕业之前我到北京找我小时候的玩伴,她也是刚刚从广播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机缘巧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招主持人,我的普通话很标准,又有音乐学院的教育背景,很适合音乐节目的编辑、主持工作,特别顺利但同时又懵懂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所以从声乐专业的毕业生到音乐编辑、主持人,我过渡得很顺利。倒是几年后,长大了些的我对自己毕业时对歌唱专业没有表现出一点留恋而感到深深不解,反思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当时可能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可能成不了歌唱家,慢慢形成了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其他想法……总之,当时的我对自己的人生比较糊涂、单纯。也许是因为我从小到大太顺了,缺少挫折,缺少坚持和规划。在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在克服自身缺少的持之以恒,直到现在。最初到北京高兴呀,每天就和我的另一个分到艺术团的同学玩,那时我们一起玩的人现在都成了音乐界的腕儿,筒子楼的感情啊!我真正了解广播,深入学习广播,到把广播节目做好,还真是经历了不短的时间,因为这确实是存在行业的差异,首先是知识层面,再有就是节目制作采编技术层面,这些对于我的知识结构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作为编辑,一篇好的广播稿所涵盖的内容都要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积累。

姜:能否用简短的话概括您这几年的工作历程?

钱:不断的学习、信念的坚持、朋友的帮助与支持。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现在信息太发达了,世界如此的多元与开放,新鲜事物爆炸式地出现,作为媒体人,不与时俱进、不去了解新鲜事物、不去学习新的东西就会被迅速淘汰掉。况且从文化的角度考量,我们有太多的东西要去挖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是我们穷尽一生也学习不完、了解不透的。至于坚持,可能和性格、和对自己的要求有关。我要求自己决定要做的事就必须要做成,当然,结果可能有很多种,但从我的内心中就想着一定做成。无论是10年前《中国民歌榜》栏目的创立、到后来的各种评奖、活动、揭晓盛典,这其中都会有很多的困难,包括我的团队有时会遇到很大的挑战,甚至有人会退缩,但我的性格就是这样,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坚持了,那么就一定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我们自己坚信可以渡过难关,那么幸运可能就会和我们站在一起,事实证明大多数时候就是如此。我始终认为无论一项事业的成败、还是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孤立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时代,绝不是“单兵作战”、“以一敌百”的年代,也很难有这样的奇迹,起码在我的工作中、成长中是这样。我记忆里有过无数的朋友在我困难时伸出援手,从我上大学时的老师,到工作后的同事、领导,生活圈子中的很多朋友,我都发自内心地感动、感激、感谢。

姜:作为东北人,您给人的感觉就是很豪爽仗义,那是不是说明您的人缘很好呢?

钱:首先我特别爱交朋友,圈里圈外的朋友也很多,我觉得人与人相处是互相的,性格上我是个特别热心肠的人,绝对具备东北人的豪爽。在朋友有难的时候可能人家都没向我表示需要帮助,但只要我知道了就总想帮着出把力。时间长了,可能当我遇到困难时朋友也不好意思不帮忙了吧?哈哈……

姜:2013年您创立的栏目《中国民歌榜》正好10周岁,您能否从一个媒体人的角度谈谈对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的一些看法和期待。

钱:中华历史文化悠久,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有过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可以说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富,特别是音乐方面。长远的回顾,中国与西方相比,无论在怎样的年代、无论经济上是否有差异、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区别,中国音乐的发展从未落后过。所以说历史在这个角度上是公平的。然而,从现阶段来看,也是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中华文化的断层是存在的,那么怎样去继承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怎样去发掘、整理、传播我们的文化,又怎样将其不断创新、发扬、传承,是每一个文化从业者、艺术工作者、媒体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更是我们的责任。在我们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着很多像这样珍贵的、濒临消逝的原生态音乐。《中国民歌榜》努力将这些经久不衰的旋律通过更多的艺术手段和渠道推广、发展,让古老的旋律焕发新的生机,再次回荡在耳际。在为大家送去精彩纷呈、各种各样民歌的同时,也试图从多角度带给大家全新的欣赏体验。其实《中国民歌榜》走到今天经历了很多坎坷,可以说见证了一代民族声乐人的成长,对于我国原生态音乐发掘、经典民歌的梳理、新人新作品的推广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电台、中央媒体,始终肩负着传承先进文化和发展艺术的责任,也一直在为此不断想办法、谋方向。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与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广播依旧是民族文化传播不可或缺的一块重要阵地。而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我呼吁相关从业者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重心向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向偏移一下,为传统文化多留些空间、多做些工作。因为民族文化才是中华文化的根。至于未来的发展,其实继承与创新的原理大家都知道,围绕着这个原则与思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去实实在在地做事。结合现在中央对于文化事业、文艺工作的思路与部署,我认为现阶段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端正好心态,回归艺术的本源,踏踏实实地去做实在的工作,用心做事、深入基层,为群众文化和最纯粹的民族艺术出些力。

姜:现在电视的娱乐节目和广播的脱口秀节目都很火,您觉得传统意义上的广播文艺节目的听众群会受冲击么?

钱:近30多年电视的迅速发展确实给广播带来些影响,特别是近10多年,就像新兴媒体会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一样,这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我并不认为广播会因此而消失,那么既然它存在,作为广播工作者的我们就必须想办法把它做好。电视娱乐节目似乎找到了一个算不上出路的短期办法,就是大量引进综艺娱乐节目版权,包括广播和电视都在大搞“脱口秀”节目。这是一个时期诸多因素导致的必然,但经过这样一番“繁荣景象”,最终,优胜劣汰也好、市场的转变也好,一切终究会平静下来,继续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也是事物,特别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作为文艺广播,现在的确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但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媒体应该要走向一条有自主文化内涵的、回归本土文化的、回归民族性的、回归务实原创的道路,而不是急功近利的表面繁荣。文化的意义所在、民族艺术的价值所在,不是单纯靠广告商、冠名商和海外版权购买就可以直接解决的,想解决、想做些贡献也是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和方式,浮躁不可取、急功近利要不得。回过头来说,文艺广播还是有固定的一个听众群体的,基于种种原因吧,广播还是很多受众需要的媒介。我们希望能够做出更好的节目来满足听众的丰富要求,也希望更多的听众能够关注文艺广播。作为媒体,我们也有责任和义务做好这些本就应该做好的事情。轻了说这是工作,重了说这是历史责任。

姜:《中国民歌榜》是您打造的名牌栏目,影响力很大,您未来会怎样保持它的新鲜感和影响力呢?

钱:大环境、大方向的问题在之前回答中涉及到了一些,作为文艺广播节目的《中国民歌榜》同样适用。具体来说,新鲜感有一个规律就是要不断创新和变换。传统的文化可否有新鲜感、传统的艺术可否有现代的包装?对于这些我一直不排斥,包括《中国民歌榜》从开播至今一直坚持着这一理念,从我们的节目介绍“老民歌新演绎”、“大民歌”概念到我们的访谈嘉宾选择、新民歌推荐,甚至到我们的每次落地活动及晚会中的一些元素都时刻在保持着更新,尽量做到与时俱进,我们的团队也是一个随时注入新鲜力量的团队,就是为了时刻给听众不一样的感受。2014年是《中国民歌榜》的第十一年,新的十年刚刚开始,我们有新的计划、打算和动向,拓展播出平台,调整节目内容加入流行元素,开拓年轻听众群,老歌翻唱、老歌新唱,挖掘新的歌手和新的作品,关注中国音乐发展,组织词曲作者到各地采风,挖掘整理老民歌,创作新民歌,推新人新作。使其更立体化、多元化。过去我们主要面向台湾、厦门、福建、沿海地区、港澳地区,更需要坚持和加强对台湾广播工作,2014年这一栏目广播将在北京落地,北京的听众就能听到这一栏目了。至于影响力,我还是希望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还是我之前说的,文化的繁荣与复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大的影响力、再繁荣的景象如果没有扎实的根基、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和底蕴做基础,是无法长久立足并且长远发展的。未来一段时间内,除了日常节目,我会考虑把重心向发掘原生态艺术、民族传统文化本源偏移,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群众文化、群众艺术的传播发展上来,深入到基层,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支持。

一个栏目一办就是十年,这对于管理者、制作人,甚至是这个栏目的团队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十年来,《中国民歌榜》始终坚持推新人推新作,保证日播节目每天都有新作品。注重栏目的时效性,传递民歌界最新动态,关注民歌界发展和事件的跟踪报道。访谈节目不陈旧,与名家、歌者近距离交流,了解名家、歌者的心路历程。实现青歌赛现场点评,对选手、嘉宾、评委进行采访。推出原生态音乐挖掘、整理系列节目。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来,十年来面对听众审美疲劳、审美挑剔而导致的流失,几次对节目形态、传统样式进行大调整,不断进行创新、加花加彩。我能感受到钱琳琳对于音乐和广播毫无保留的挚爱,正是这种原动力促使她不懈努力与追求、锲而不舍、创新立见,探索音乐广播新形式,让更多的人走入音乐殿堂。在文艺部,钱琳琳主要负责文化娱乐类节目和日常的播出管理。可以说,从前台到后台,从主持人、音乐编辑到所有音乐节目的制作人、项目实施再到全面工作,她始终坚持尊重广播节目的规律性,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研究听众。中央音乐学院赵世民老师,与钱琳琳有过十多年的合作,他对钱琳琳的评价是为人热情,做事有激情,不程式化。具备音乐专业素养,对音乐的判断力和鉴赏力极强。作为管理者懂管理,注重团队精神,具有宏观概念。是集口才、乐才、史才、辩才于一身的才女。用钱琳琳自己的话:“音乐是心灵的歌唱,音乐是自由的飞翔,《中国民歌榜》中有我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中国民歌榜》的成长倾注了钱琳琳及她的团队的心血,就像养育一个孩子,从孕育到出生、再到成长,每一步都倾注了父母的心血。当回忆起母校,钱琳琳说她与沈阳音乐学院的一草一木都有着不解之缘,母校以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艺术人才,这里有师生之情,这里有同窗之谊。无论岁月流逝,无论花开花落,这里始终有着她那段纯真的青春年华。虽然毕业多年,但她始终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并带着以母校为荣、为母校争光、为母校服务的责任和动力,在工作中不断攀登高峰。让我们衷心祝愿《中国民歌榜》这个栏目越办越好,也衷心的祝愿我们的校友钱琳琳女士在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钱琳琳,1995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同年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担任“华夏之声”音乐编辑、主持人。1998年起,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文艺部音乐编辑、主持人、制作人。2003年,组织创立《中国民歌榜》栏目,2011年起任对台湾广播中心文艺部副主任。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广播类节目中获奖频频,其中广播节目《心中的日月》2005年获“伊朗国际广播节评委会特别推荐奖”(中国首次获得)。广播节目《梯田人家》2010年获得欧洲“麦鲁利奇”广播节特别节目(中国首次获得)。广播节目《天使的承诺》获2003年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新闻宣传优秀作品奖。广播节目《中国民歌榜》获2003年度“中国广播文艺奖十佳栏目奖”。广播节目《生命之梦》获2004年全国残疾人好新闻三等奖。组录歌曲《呼唤》获 2004年《中国原创歌曲奖》编辑推荐二等奖。广播节目《来自花东纵谷的歌声——介绍台湾布农八部和音》获2005年全国对台优秀节目(栏目)评选文艺类一等奖。大型系列广播《两岸交流纪事》获2008年全国对台港澳节目一等奖。2012年主持的栏目《音乐养生》,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十佳栏目称号。广播节目《乡愁》获2013全国对台优秀节目(栏目)评选文艺类一等奖。其本人也荣获“2006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推介展评活动”“听众喜爱的歌手”推荐编辑一等奖。

猜你喜欢

中国民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节目
追往以自鉴——中国民歌演唱的教育传承
人民广播在迭代中走向繁荣
论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于芳有声语言特点浅谈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广播节目创优策划探析
两会声音 央广表达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18年两会报道融合传播 创新出彩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