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一堂好课的思考与实践

2014-04-23韦艳蓉

化学教与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反思评价

韦艳蓉

摘要: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课题核心内容的确定、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课后反思四个方面,对“金属的防护和废金属回收”这节课进行较为全面的展现。

关键词:评价;设计意图;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4-004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常州市第十批骨干教师评选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中,初中化学的课题是沪教版九年级第五章第三节《金属的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笔者顺利完成课堂考核并最终通过严格选拔,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记忆犹新,享受了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快乐。现将设计思路整理出来,与同行探讨。

一、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一堂好课的标准是每一位教师要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化学教育师范专业教材《化学教学论》中提到一种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1.教学目标适度、明确。在教学全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2.深刻理解教材,处理教材得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没有科学性错误。知识结构严谨,内在联系明了、清晰。3.以思维训练为中心组织教学,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4.努力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知识和教方法、理论和实践、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最佳结合。5.适当运用教学手段,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传递。6.教态自然,精神饱满,语言简练、生动,板书工整美观,实验操作及示教动作规范。[1]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分析评价时,要结合具体课时教学目标、内容、结构等多种情况综合考虑。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常态性”以及“有待完善的课”,很值得我们揣摩、学习。

二、课题核心内容的确定

基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依据,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处理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化学课程标准来看,“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属于课程内容一级主题“我们身边的化学物质”部分的“金属与金属矿物部分”。标准指出: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废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活动与探究建议:收集有关钢铁锈蚀造成经济损失的资料,设计实验探究锈蚀的条件,讨论防止锈蚀的方法;调查日常生活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其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对于锈蚀现象屡见不鲜,但缺乏深层思考,没有对现象背后化学本质的认识。中考是学生不能回避的问题,所以在编制学案的时候,结合考试说明,分析近几年常州中考试题的特点,选择部分与“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有关的全真试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供学生使用。

美国课程专家埃里克森[2]认为提高学业标准更多的是要求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习重心应该从记忆事实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观念和对根本的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这与评价方法中的“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完全一致。教学设计还必须考虑三序——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因此,笔者把本主题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置如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铁锈蚀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分析、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处理废金属,回收金属的价值,提高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铁生锈的原因及防止铁生锈的办法。

[学习难点]铁生锈的原因的实验探究。

本节课的总体思路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从而激起探究的欲望,在探究的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动态生成。

三、 课堂教学环节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锅。铁锅生锈不足为奇,老师给大家提供数据让大家感受一下钢铁腐蚀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数据略)实实在在的数据触目惊心,我们有必要学习“金属的防护与废金属的回收”。

设计意图:触目惊心的数据,生活中的实例,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

2. 设计活动、展开新课

活动一:实验探究“生锈原因”

提问: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猜想依据?能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吗?

师生共同讨论后猜想出铁生锈必须同时接触O2、H2O。并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见图1:(适时提示:对照、对比是进行化学实验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控制某一变量来确定该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1(学生实验):打磨后的铁钉用水润湿后放入试管露置在空气中。

实验2(教师展示):生锈是一个缓慢氧化的过程,所以早在一周前,老师事先做了这个实验,请大家仔细观察铁钉生锈的情况,见图2。

实验3(教师演示):实验不能当场做还是有些遗憾,所以老师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与铁生锈相关且马上就能看到现象的实验,见图3,锥形瓶中装入一些铁粉和碳粉,倒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塞紧橡皮塞观察现象。(红墨水倒流原因?)

分析实验现象,与学生一起探究出结论:①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相互作用转化成铁的化合物。②食盐、酸等物质会加速生锈。

设计意图:抓住铁锅“生锈”现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原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了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实验1不同于常规,预设请学生上台做不可能有现象的实验。此时,学生笑了,恍然大悟体验铁生锈是缓慢氧化过程。实验2分别展示了1天前、3天前、7天前准备的一组实验,让学生产生时光倒流的感觉,实验3是设计的亮点,对于短时间内无明显现象的实验改进,转化角度,化隐性为显性,变抽象为直观。endprint

引起反思:把我们设计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方案对比,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为什么要用迅速冷却的沸水?

学生2:干燥剂有哪些?

学生3:试管口塞一个橡皮塞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4: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

设计意图:自主提问,化难为易。

自主提问的环节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和合作分享等。学生不知道的就是迫切“想知道的”,这也恰恰是有争论的焦点,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提问,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提问后可以向老师学,同伴学,向书本学。同时针对这一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恰到好处地利用信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释疑”、“顿悟”,品尝成功的喜悦。教学不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相反,教学是学生讲解,教师倾听的过程。“去倾听学习者,并让学习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尤为重要”,这种教学就是提供让学生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3]

活动二:合作探讨“防锈原理”

提问:钢铁防锈刻不容缓,前面在讲述灭火的原理就是要阻止可燃物满足燃烧条件。那么要防止铁生锈,原理是什么呢?具体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得出结论:“防锈方法”:(1)防止与氧气接触:①涂防锈油,②涂油漆,③烧搪瓷,④镀层(锡、铬、锌),⑤烤蓝,⑥形成保护膜。(2)避免与水接触(擦干金属)。(3)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制成不锈钢)等。

提问:具体说说这只铁锅如何防锈?

追问:展示一只新买铁锅的说明书,说说说明书这样写的理由?

拓展视野:1.电化学腐蚀;2.烤蓝(发黑);3.坚硬的“克罗米”;4.网上资源库:金属防腐网官网http://www.mcn360.com/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之处。对防锈方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建立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感悟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三:自主学习“废金属回收”。

[过渡]大家提出的防护方法很好。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采取了金属的防护措施,可是金属的锈蚀仍然存在,比如这只铁锅,废金属到处可见。如何处理它们?我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自学书上的相关内容:(1)废金属有哪些种类?(2)回收废金属的意义?(3)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3. 学以致用、练习反馈

练习:(1)家庭小实验:切过咸菜的菜刀同一面上选三处进行实验,一处湿润,二处擦干,三处擦干后,涂上一层食油。做好记号,放置一夜,观察菜刀三处的变化。(2)思考:食品袋中的抗氧剂食品包装盒中常放有一小袋粉末状物质,该物质对食品同时具有防潮和防氧化作用。玲玲同学从超市购买的食品包装盒中取出装有粉末状物质的小袋,撕开后发现袋里有板结的铁锈。试推测粉末状物质是什么?其作用原理是什么?(3)你的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4)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或困惑。

设计意图:练习的内容层次分明,题型多样。练习的形式是竞赛抢答自选做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由一只小小的铁锅引发了我们对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的探讨,小小的铁锅蕴藏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今天这节课结束了,但如何利用化学趋利避害将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四、课后反思

1. 有意义,是一节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始情境不仅仅是引入,而是作为整节课探究的核心,并做到首位呼应,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有效率,是一节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知识和教方法、理论和实践、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适当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传递。

3. 有生成性,是一节丰实的课。重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生锈原因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整节课前后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视野,提供课后进一步探究的广阔空间,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4. 常态性,是一节平实的课。不因是公开课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也不因是评比课而做表面文章,不图表面热闹,为孩子、为学生上。重形式,更重实效。

5. 有待完善,是一节真实的课。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不大了解,比如讲到设计实验的“控制变量法”时学生反应不好,适时加以提示,临时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竞赛抢答形式的练习反馈学生还不大放得开等等还是有些缺憾。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Eleanor Duckworth). 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

引起反思:把我们设计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方案对比,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为什么要用迅速冷却的沸水?

学生2:干燥剂有哪些?

学生3:试管口塞一个橡皮塞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4: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

设计意图:自主提问,化难为易。

自主提问的环节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和合作分享等。学生不知道的就是迫切“想知道的”,这也恰恰是有争论的焦点,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提问,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提问后可以向老师学,同伴学,向书本学。同时针对这一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恰到好处地利用信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释疑”、“顿悟”,品尝成功的喜悦。教学不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相反,教学是学生讲解,教师倾听的过程。“去倾听学习者,并让学习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尤为重要”,这种教学就是提供让学生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3]

活动二:合作探讨“防锈原理”

提问:钢铁防锈刻不容缓,前面在讲述灭火的原理就是要阻止可燃物满足燃烧条件。那么要防止铁生锈,原理是什么呢?具体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得出结论:“防锈方法”:(1)防止与氧气接触:①涂防锈油,②涂油漆,③烧搪瓷,④镀层(锡、铬、锌),⑤烤蓝,⑥形成保护膜。(2)避免与水接触(擦干金属)。(3)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制成不锈钢)等。

提问:具体说说这只铁锅如何防锈?

追问:展示一只新买铁锅的说明书,说说说明书这样写的理由?

拓展视野:1.电化学腐蚀;2.烤蓝(发黑);3.坚硬的“克罗米”;4.网上资源库:金属防腐网官网http://www.mcn360.com/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之处。对防锈方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建立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感悟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三:自主学习“废金属回收”。

[过渡]大家提出的防护方法很好。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采取了金属的防护措施,可是金属的锈蚀仍然存在,比如这只铁锅,废金属到处可见。如何处理它们?我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自学书上的相关内容:(1)废金属有哪些种类?(2)回收废金属的意义?(3)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3. 学以致用、练习反馈

练习:(1)家庭小实验:切过咸菜的菜刀同一面上选三处进行实验,一处湿润,二处擦干,三处擦干后,涂上一层食油。做好记号,放置一夜,观察菜刀三处的变化。(2)思考:食品袋中的抗氧剂食品包装盒中常放有一小袋粉末状物质,该物质对食品同时具有防潮和防氧化作用。玲玲同学从超市购买的食品包装盒中取出装有粉末状物质的小袋,撕开后发现袋里有板结的铁锈。试推测粉末状物质是什么?其作用原理是什么?(3)你的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4)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或困惑。

设计意图:练习的内容层次分明,题型多样。练习的形式是竞赛抢答自选做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由一只小小的铁锅引发了我们对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的探讨,小小的铁锅蕴藏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今天这节课结束了,但如何利用化学趋利避害将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四、课后反思

1. 有意义,是一节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始情境不仅仅是引入,而是作为整节课探究的核心,并做到首位呼应,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有效率,是一节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知识和教方法、理论和实践、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适当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传递。

3. 有生成性,是一节丰实的课。重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生锈原因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整节课前后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视野,提供课后进一步探究的广阔空间,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4. 常态性,是一节平实的课。不因是公开课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也不因是评比课而做表面文章,不图表面热闹,为孩子、为学生上。重形式,更重实效。

5. 有待完善,是一节真实的课。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不大了解,比如讲到设计实验的“控制变量法”时学生反应不好,适时加以提示,临时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竞赛抢答形式的练习反馈学生还不大放得开等等还是有些缺憾。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Eleanor Duckworth). 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

引起反思:把我们设计的实验与书上的实验方案对比,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1:为什么要用迅速冷却的沸水?

学生2:干燥剂有哪些?

学生3:试管口塞一个橡皮塞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4: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

设计意图:自主提问,化难为易。

自主提问的环节更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设计、改进和评价,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和合作分享等。学生不知道的就是迫切“想知道的”,这也恰恰是有争论的焦点,难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提问,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自主提问后可以向老师学,同伴学,向书本学。同时针对这一探究过程中出现的动态生成,恰到好处地利用信息资料的展示,使学生“释疑”、“顿悟”,品尝成功的喜悦。教学不再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的过程,相反,教学是学生讲解,教师倾听的过程。“去倾听学习者,并让学习者告诉我们他们的思想尤为重要”,这种教学就是提供让学生诞生精彩观念的机会。[3]

活动二:合作探讨“防锈原理”

提问:钢铁防锈刻不容缓,前面在讲述灭火的原理就是要阻止可燃物满足燃烧条件。那么要防止铁生锈,原理是什么呢?具体有哪些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得出结论:“防锈方法”:(1)防止与氧气接触:①涂防锈油,②涂油漆,③烧搪瓷,④镀层(锡、铬、锌),⑤烤蓝,⑥形成保护膜。(2)避免与水接触(擦干金属)。(3)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制成不锈钢)等。

提问:具体说说这只铁锅如何防锈?

追问:展示一只新买铁锅的说明书,说说说明书这样写的理由?

拓展视野:1.电化学腐蚀;2.烤蓝(发黑);3.坚硬的“克罗米”;4.网上资源库:金属防腐网官网http://www.mcn360.com/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之处。对防锈方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建立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感悟思考问题的方法。

活动三:自主学习“废金属回收”。

[过渡]大家提出的防护方法很好。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采取了金属的防护措施,可是金属的锈蚀仍然存在,比如这只铁锅,废金属到处可见。如何处理它们?我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来自学书上的相关内容:(1)废金属有哪些种类?(2)回收废金属的意义?(3)如何保护金属资源?

3. 学以致用、练习反馈

练习:(1)家庭小实验:切过咸菜的菜刀同一面上选三处进行实验,一处湿润,二处擦干,三处擦干后,涂上一层食油。做好记号,放置一夜,观察菜刀三处的变化。(2)思考:食品袋中的抗氧剂食品包装盒中常放有一小袋粉末状物质,该物质对食品同时具有防潮和防氧化作用。玲玲同学从超市购买的食品包装盒中取出装有粉末状物质的小袋,撕开后发现袋里有板结的铁锈。试推测粉末状物质是什么?其作用原理是什么?(3)你的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4)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或困惑。

设计意图:练习的内容层次分明,题型多样。练习的形式是竞赛抢答自选做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由一只小小的铁锅引发了我们对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的探讨,小小的铁锅蕴藏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今天这节课结束了,但如何利用化学趋利避害将是我们永恒的话题。

四、课后反思

1. 有意义,是一节扎实的课。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课始情境不仅仅是引入,而是作为整节课探究的核心,并做到首位呼应,有利于学生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 有效率,是一节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教书育人、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教知识和教方法、理论和实践、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适当运用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参与学习活动,达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信息传递。

3. 有生成性,是一节丰实的课。重预设,更注重课堂的生成,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生锈原因探究过程,给学生自主提问的机会,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有效地突破了难点。整节课前后呼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生成,并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视野,提供课后进一步探究的广阔空间,所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4. 常态性,是一节平实的课。不因是公开课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也不因是评比课而做表面文章,不图表面热闹,为孩子、为学生上。重形式,更重实效。

5. 有待完善,是一节真实的课。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不大了解,比如讲到设计实验的“控制变量法”时学生反应不好,适时加以提示,临时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竞赛抢答形式的练习反馈学生还不大放得开等等还是有些缺憾。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美)爱莉诺﹒达克沃斯(Eleanor Duckworth). 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反思评价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