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城镇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014-04-23毕鹏简美玥
毕鹏 简美玥
摘 要:黑龙江省的发展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进一步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我们一定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有利时机,逐步完善以哈尔滨为中心的“点轴”城镇体系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其周边的城市和其他一些小城市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形成已经初步形成的哈齐大城市群,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关注城市发展质量,塑造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关键词:黑龙江省;城镇化;经济;增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7-0208-02
中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省份之一是黑龙江省。1995年,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为52.42%(列全国第四),2003年约为50.2%,比同期全国城市化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但是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相对落后的,2004年底,全省人口约3 820.5万,黑龙江省城市化发展水平达到5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5个百分点,紧随广东、辽宁之后,居全国第六位。但是,这种水平离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稳固发展阶段,即75%的城市化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如今,2013年前三季度,农村外出打工人数超过1.7亿人,比前一年同比增长约3%。另外,外出劳动力月平均收入约上升到2 500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即使是在经济缓慢增长的情况下,由于促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使中国的GDP增长了1%,同时也为城市创下了将近130万~17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城镇化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期,到2013年年底,按目前的增长速度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54%,预计到2018年将达到60%,随着近几年的城市就业岗位的增加,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剧。
一、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自建国以来以来,黑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城市化才刚刚开始,水平和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分区不明确。经济发展也是相当落后。
2. 1958—1978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该时期经历了“大跃进”,城市发展呈现出由扩大到紧缩的变化,使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
3. 1978—1984年,这一城市化阶段的主要驱动力为农村经济改革。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具有恢复性性质,其主旨是“先进城、后建城”。首先,全面和迅速地恢复了高考制度使得农村学生可以进入城市,与此同时去山区支教的知识分子和下放干部可以返回城市就业,加快了城市化的脚步;其次,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集市贸易,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进行贸易,从而使城镇暂住人口大大增加;再次,这个时期开始兴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增加了城市建设,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来停滞不前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得以较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在不断的前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1984年4月,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这14个港口城市,这一壮举充分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使中国经济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4. 1985—1991年,城市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建设在这一过程得以稳步发展。在以发展新城镇为主的阶段下,沿海地区新兴了大量的小城镇,从而使海上贸易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不仅增强了国内贸易贸易,还加强了进出口贸易,从而使经济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5. 1992—2000年,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全面推进的阶段,以城市、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为目标,以建立经济开发区为动力全面发展。1992—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这一阶段,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分税制改革等等,进一步改善了的城市化进程,使我省的经济稳步提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转移了重点,从沿海全面转向内地。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所建城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所建镇则从12 000个增加到16 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与此同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明确就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给予支持,支持从事资源开采等城市发展持续产业。这是我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对所有制结构、国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三者协调发展的同时,使城市化建设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
1.经济发展引致城镇化水平提高。众多文献显示,如果把经济设为x,城市化水平设为y的话。那么他们之间的之间的关系成正比,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就越高。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E.E.lampard)在文章中曾指出,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进程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当然,也有很多人也证实了这一点,如Berry、Renaud等等,经济发展需要把大量劳动力和其他力量从乡村部门投向城市部门,在规模景条件下,人口和经济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城镇化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结果。工业化进程的近一步发展必然引起产业、要素和人口在城市聚集,因此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伴随着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结构也会有所转变。
2.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交易成本降低及交易效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加速经济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增加从使财政收入的增加、税率减小,从而增加了就业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消费,所以城镇化促进经济的增长。经济学也发现了城市化在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新的重要角色。城市作为产业和人口高密度的地方,是知技术创新和知识外溢的中心,随着对技术创新和知识外溢的重视,城市自然成为研究知识外溢、技术创新的“天然实验室”。在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城市化的加快有利于经济活动,从而利用技术和金钱的外部性,提高生产率。城市化有利于创新,创新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促进黑龙江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1.依靠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中国目前正处于转换经济、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建议各级政府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就业,从而加强城市化进程、促进消费,要把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使其成为带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2.解决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进城农民工之所以在城乡间犹豫不决,主要是有“三难”解决城市户口难、购不起房、缺少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围绕解决“三难”问题,出台相应政策,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速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转移。
3.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城镇发展中,薄弱的环节则是小城镇。由于“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以及长期“县事县办、乡事乡办、村事村办”的工作思想,县级政府主要重视县级城区内的建设,很少关注小城镇的建设,然而乡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体,根本就得不到乡镇财政的资金投入。建议应该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县级政府不仅要对县域范围内的县及城区进行建设,还要对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才能带动小城镇建设。
4.重视城市的“圈状发展”。现代城市发展理论认为,城市发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层级发展,即由政治因素,经济影响力及人口规模因素等形成了具有重要地位的全国中心城市;二是圈装发展,即具有明显的中心带动周边,经济联系及地区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形成城市圈。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各个层级的城市的责任主体均为各级政府,国家比较重视对城市的层级发展,而对城市的“圈状发展”不够重视。邓小平曾经指出“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建议今后应更加重视城市的圈装发展,并以中心发展带动区域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5.明确城市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根据中国国情,我省城镇化建设应该走特大城市、大城市、小城市、小城镇五个层次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路子。在战略上建议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工作部署上建议“抓两头,带中间”努力构建小城市与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逐步完善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点轴”开发系统城镇体系。其中,由哈尔滨—绥化(北安、佳木斯)牡丹江—林口(佳木斯、东方红)齐齐哈尔—富裕(嫩江、北安)三个“Y”型系统和绥芬河、满洲里及哈大铁路构成的黑龙江省域的“T”型一级点轴系统是近期内全省城镇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同时,促进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加快周边城市的建设。其中要重点建设哈、齐、牡、佳等实力较强的中心城市,以高效率、高标准的中心城市带动整个黑龙江省局部区域经济的增长。借鉴国内外的创新模式和先进发展理论,加强对已具雏形的城市群体及进一步拓展,使进周边的城市带和其他中小城市群体的内部有机联系。
参考文献:
[1] 王艳,白雪.黑龙江省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2).
[2] 朱孔来,李静静,乐菲菲.中国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1,(9).
[3] 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9).
[责任编辑 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