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信息化条件下农广校体系远程教育优势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2014-04-23王伯文

农民科技培训 2014年4期
关键词:农广校农技农民

王伯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农广校体系远程教育优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广校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抓好落实的重要工作。

一、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1. 中国农村开展网络教育的必要性

中国有近8亿农民,4.05亿农村劳动力。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或教育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3800万人,占5.94%;小学文化程度1.6亿人,占24.67%;初中水平的有3.5亿人,占52.68%;高中水平的有0.81亿人,占11.74%;中专水平0.19亿人,占2.87%。大专以上仅1600万人,占2.1%。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5%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0万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面对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需求多样的现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农村远程教育,把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和市场信息快捷高效地送到广大农村,是多快好省解决农民教育培训问题的有效手段。所以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应用信息通讯技术,是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缩短城乡教育差距,进而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建立农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有力支撑。

2. 中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

1980年以农业广播学校的诞生为标志,开启了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的新篇章。由于资源的稀缺,2002年前,我国农村地区实际参与远程教育的主体是广播电视学校。在此期间,国家主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集中建设,如2000年我国建成“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平台”是其代表之一。该平台的开通,使中国卫星电视传输方式从模拟传输方式,改造为数字压缩传输方式,从只能单纯传输电视节目改造为可以同时传输电视节目、多媒体等十几个不同速率频道的节目。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开展卫星因特网接入服务的实验,提供双项远程服务。

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对农村教育给予关注,指出“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对农村教育的支持”。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到2006年底试点工作扩大到9个省区,整个试点工作基本结束。

从2007年到现在,网络的迅猛发展,为我国农村远程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2010年底,覆盖全国农村的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体系已经建成,基本解决了远程教育进村的问题,但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农村网络教育行业仍是不赢利的公益事业,农村网络教育仍然以政府为主导。

3. 基层农村网络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

现有的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模式需要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手段创新。目前,依托基层农广校的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模式要求将培训对象集中在基层培训点开展培训,这在农闲季节比较容易实施,但在农忙季节很难实施,因此,教育培训不能贯穿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而且对于不断变化的农技需求也很难及时得到满足。新一代移动通讯网络和信息智能终端可以有效地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专家与管理人员连接在一起,形成移动互联、智能互动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网络。依托新型远程教育与服务信息平台,基层农技人员不仅能实时地提供经验指导,还能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从而实现基层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手段的创新。

基层农业远程教育管理落后,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现代农村远程教育线上模式在线下的有效支撑,但他们分布广泛,野外作业多,流动性强,一方面现有的远程教育模式使得他们难以及时回答学员的问题和及时开展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难以实现对他们的量化管理和业务考评。利用新一代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农村基层远程教育平台,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化技术以及智能终端,可以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动态管理,实现对基层农技人员在现代远程教育过程中的科学考评, 提高管理效率。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已与当前的农业生产与经营的需求脱节。由于长期得不到系统的、适时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一部分基层农技人员技术知识陈旧,结构简单,在高效农业、特色农业新领域、新问题面前成了“外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建立远程培训和自主学习平台,基层农技人员利用基于新一代移动通讯、WIFI以及智能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多媒体培训平台,可以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而提升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

现有农村远程教育体系的附加功能得不到发挥。基层动态农情信息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数据,是政府决策机构作出科学决策和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但长期以来,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自然因素影响,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和随机性,基层动态农情采集难,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时时活跃在农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农情信息,是农技推广网络中的“智能信息终端”。但由于各个农业信息系统被人为的分割,作为农业现代远程教育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的他们,却不能发挥出远程教育体系的附加价值,实现农情的采集等工作。利用新一代移动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作为农村现代远程培训平台的辅助系统,基层农技人员可以实时采集与监测农作物生长动态、农业突发事件等多种农情信息,并可根据管理部门的需要定制采集相关信息,为我国农情信息的定向采集和调查提供有效手段。

二、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当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体制和模式产生了冲击,改变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教育评价标准,推动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1. 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任务繁重艰巨

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农业发展,首先是人的统筹与发展。农民是发展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他资源要素必须通过农民才能发挥作用。必须加快培育出一大批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带动其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转变,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才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推动“四化”同步发展。韩长赋部长提出“今后必须把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作为关系长远、关系根本的大事来抓,争取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亿左右的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此大基数的战略性人才培养任务,涉及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复杂繁多的内容,不依靠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不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将难以支撑。

2. 教育培训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

目前,基层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受基础条件、师资素质和工作经费等因素制约,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培训资源进村入户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存在着与农民之间联系环节的脱离和断裂。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让农民低成本、方便快捷的获取农民教育培训优质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全程教育培训服务是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央农广校是部属六大媒体之一,依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开展惠农政策宣讲,农业经济信息发布,专家咨询服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央农广校从2011年起,承担农业部为农民办实事任务——为农民提供网上免费音视频培训节目。数字化音视频资源全部通过“农广在线”网站实现在线点播收听、收看。依托农广校卫星网络大讲堂开展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现在是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开展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的主要手段之一。农业部办公厅2013年印发了《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方案》,农业部政务网站在首页为大讲堂专门开设了《农科讲堂》栏目。2013年,中央农广校被评为农业部八家农业信息化应用创新团队之一,成为农业部农业信息化工作的排头兵。

三、中央农广校信息化发展建设成效

1. 形成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农广校基本形成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共有1所中央校、36所省级校、365所地(市)级分校、2337所县级分校和15462个乡(镇)、村教学点,专兼职教师6.2万人,办学范围覆盖了90%以上的全国广大农村。

一直以来,农广校始终重视抓现场教学和远程教学相结合,坚持“以农为根、以教为本、特色立校、育才强农”的办学方针,发挥远程教育与体系健全的优势,依托广播、电视、网络、卫星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形成了上下贯穿的远程教育传输体系,综合开发利用覆盖全国,延伸到县、乡、村,开创了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果。

2. 建设了广播、电视、网络、卫星多种媒体综合应用的远程教育平台

广播资源不断扩展。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频率拥有《致富早班车》栏目固定播出时段,每年播出广播节目152小时;在中国乡村之声频率拥有《三农早报》和《乡村大讲堂》两档栏目,每年播出节目365小时。农村“大喇叭”广播站数量达到12000个。

电视资源稳步增长。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拥有“农广天地”固定栏目,每年播出电视节目550小时;开办全国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专用频道“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年报送节目907期, 时长365小时。

网络资源全面发展。建设了面向全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卫星通信专用网络,拥有600多个卫星远端站和4个省级直播分中心,可开展远程培训和举办视频会议,每天分4个频道各播出6小时的农业技术推广节目,年播出节目5000小时。利用卫星网每月开展2~3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远程培训,每年培训农业系统干部、基层农技人员近60万人次;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每月举办2~3期直播培训,聘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授课,利用目前最流行的微信、3G视频回传等功能与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开展交流互动,培训形式新颖,培训效果明显。目前,中央农广校卫星网是农业部唯一的卫星通信系统。卫星网广播式的传送方式能够解决互联网覆盖不足的广大农村、偏远山区、广漠草原等非城市地区接受培训资源的问题,特别适合农广校这种体系庞大、植根基层、覆盖范围遍布全国的教育培训单位。建有 “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中、英文版)”、“中国农村劳动力培训网”和“农广在线”、“中国新型职业农民网”等网站,开通了全国省级农广校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分站。

3. 开发了品种齐全、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多媒体资源库

中央农广校从2009年起,为满足数字化音视频节目存储、管理需求,累计投入400多万元,逐步建设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并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中心大楼内铺设了媒体资源管理专网,实现了高标清格式资源、网络流媒体资源的制作、存储、管理、检索、出版同网运行,数字化处理,最大限度发挥“媒体资产”的价值。目前,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总存储容量为184TB,编目存储了近100TB的媒体资源。

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资源库是中央农广校专门为农民教育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开发的移动数字终端,预装大量的数字化教育培训资源,内容涉及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能源生态、就业培训、经营管理、储藏加工等门类,支持音频、视频、文本、图片和多媒体课件的播放,可连接电视机、投影仪等显示设备直接播放使用。其操作简单、移动性强,适合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农业技术推广,适合乡镇、村级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广校和农业职业院校开展涉农培训。

4. 创新机制 合作开发

2009年起,中央农广校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办了农广在线网站。网站以中央农广校丰富的媒体资源为基础,集农业科技信息资讯发布、远程教育培训、媒体资源传播、技术咨询及推广普及等综合服务为一体,开设了农业视频、农事广播、农技文库、农家书屋、网上课堂、专家咨询等十多个栏目。合作开发了腾农系列农民教育培训移动终端产品,包括适合村级教学点等公众场合使用的多媒体触摸屏产品——腾农星,适合农家书屋使用的平板电脑产品——腾农派,适合农民使用的农业智能手机产品——腾农风。丰富的产品线能够满足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各环节需求。

2012年,中央农广校与农业部信息中心在农业部网站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合作开办“农科讲堂”栏目,发布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相关内容。《农科讲堂》栏目获得2012年度中央国家机关网站特色栏目荣誉称号。

2012年起,中央农广校又与《荷斯坦》杂志社合作开办“荷斯坦奶牛卫星大讲堂”,利用卫星远程教育系统开展针对大中型奶牛场管理人员、奶业工人的高端专业技术培训。

四、对农广校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的思考

1. 要加快建设在线学习教育培训平台

信息化条件下,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远程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赋予教与学新内涵,推动了远程教育方法和形式上的创新。集中力量开发适合农业领域特点的在线学习教育培训平台,积极探索在线教学发展之路,探索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方法。采取专业试点、分省试点的方式推进工作开展,利用全体系集体智慧建设、丰富教学内容,逐步完善在线教学管理规范,叫响农广教育品牌。

2. 要加快发展移动传媒

互联网手机是一个消费门槛低、大众普及型的产品,技术成熟、商品化程度高,应用服务研发经费低廉,其伴随性的特点适合基层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要加快建设农民手机学习终端,打造一个以手机在线移动学习平台、手机媒体资源信息查询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手机报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高伴随性的农民手机学习终端,帮助农民随时接受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农广校还计划选取条件成熟的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县,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兴移动传媒手段, 开展农民与专家交互的试点工作。

3. 要加速推进送资源下乡

要以农家书屋、乡村教学点为主阵地,要针对不同条件、不同对象选择最具实效性的方式方法,有互联网宽带、有线电视信号接入的乡村,可以通过机顶盒、通过互联网站传送资源,没有条件的、偏远的乡村可以建设卫星远端站,配备农民教育培训移动多媒体播放器。从2012年起,中央农广校已经开始下沉工作重心,为安徽大浦、西藏才纳村等部分实训基地、乡村教学点建设了卫星远端站、资源接收点,真正实现了教育培训资源“进村入户”。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资源送下去了,谁来管理、谁来服务的问题,媒体资源再好再多,没人结合产业、结合需求来引导农民观看、学习,也是不行。这个责任必须由农广校来承担,要建立规章制度、建立奖惩机制。

4. 要探索农广校体系资源整合

目前,中央农广校媒体资源的主要来源是CCTV-7《农广天地》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三档节目、中组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农业生产经营》栏目和网络大讲堂的节目。受制作能力、节目时长等条件制约,中央农广校只能做到现在这种程度。要提升质量、要满足不同需求,需要整个体系共同开发,要实现资源整合。农广在线网站从上线开始就有一个交流共享栏目,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个发布、交流、下载教育培训资源的地方,我们下一步要投入经费,研究合理的模式把这项工作做起来,把体系、农业系统和社会力量调动起来。中央农广校的媒体资源库应该是整个农广校体系的媒体资源库,应该大家共同去使用和管理,农广校要为有热情、有能力的基层教师免费、便利地提供素材、提供空间、提供设备,让他们去进一步开发有地域性、有针对性的课件,再反哺给大家。

总之,要想富裕农民,必须智慧农民,智慧农民必须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农广校体系远程教育媒体资源、技术手段等优势,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农民教育培训手段和方法,整合资源,建立天网(广播、电视、卫星网络等)、地网(教育培训基地、互联网络等)、人网(师资队伍、技术服务队伍)三网合一,手段先进,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内容丰富的远程教育平台,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智慧农民工程,共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农广校农技农民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培育乡镇农技人员立足当下更要看重长远
看仪陇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