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位移水平井段岩屑运移实验研究
2014-04-23相恒富孙宝江牛洪波
相恒富 孙宝江 李 昊 牛洪波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266580;2.中石化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7)
大位移水平井由于具有较长的水平段位移,钻具极易沉向井眼低边,且钻井液流向与重力方向垂直,导致井筒低边易于形成岩屑沉积床。岩屑床的存在,导致环空内壁形成键槽、黏附卡钻等问题,降低了钻井效率,提高了钻井成本[1]。确保井眼环空清洁是贯穿整个水平井钻井过程的关键问题。传统的水力参数设计理论,一般不考虑岩屑运移的影响,这在直井、井深不大的定向井和水平井应用时不会产生较大误差,但在应用于大位移井时,由于斜井段和水平段很长,如果不考虑岩屑运移(岩屑床)的影响,将会产生较大误差,同时过高的岩屑床也会带来许多安全问题。另外,大位移井由于井深,循环压耗大,受设备能力的限制,其水力参数的计算必须更加精确,水力参数的设计也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的因素也会更多。
为了获取大位移水平井岩屑床厚度与岩屑运移影响参数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模型和认识。Tulsa大学的Larsen在直井岩屑沉降速度基础上,利用实验求得修正系数,导出了适用于55~90°的定向井岩屑运移最小返速模型[2]。N. Malekzadeh[3]在 Larsen 模型基础上,借助计算机迭代算法获得了井斜角0~90°时井眼清洁最小环空排量预测方法,但是,由于钻头水马力和允许的钻井液循环当量密度ECD限制,很多时候达不到最小携岩排量的要求,故水平井携岩需考虑岩屑运移的影响。汪海阁等[4]通过大量室内实验,得到了水平井段岩屑运移规律,采用多元参数统计方法回归实验数据,得到了水平井段环空岩屑床厚度的经验模型,但是该模型忽略了对岩屑运移有重要影响的岩屑粒径、井斜角及井眼尺寸等因素的影响。Ozbayoglu等[5]应用量纲分析法,通过大量实验回归出无因次岩屑床面积模型,但模型并不包含井斜角、钻杆旋转和岩屑粒径的影响。笔者在已有实验和理论研究基础上,重点考虑钻杆转速及偏心度、井斜角、岩屑粒径和井眼尺寸对水平井岩屑运移的影响,建立了大位移水平井稳态无因次岩屑床厚度方程。
1 大位移水平井岩屑运移实验装置设计
实验研究目的是获取钻井液环空流速、钻井液密度、钻井液流变性(有效黏度、动切力、动塑比)、钻杆转速、钻杆偏心度、岩屑粒径、井斜角与环空岩屑浓度、岩屑床厚度的关系,获取岩屑运移特征,修正携岩判据。依据岩屑运移机理设计的水平井携岩实验装置见图1,整个系统由钻井液循环系统、加砂系统、钻杆旋转及偏心系统、起升系统、岩屑分离系统及控制系统组成。
图1 大位移水平井携岩实验装置示意图
水平井携岩问题是复杂的固液两相流问题,仅靠理论分析进行求解存在许多困难,模型实验和量纲分析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途径。相似原理是进行固液多相流力学模型实验的基础,在满足几何相似的前提下,动力相似是实现流动相似的必要条件,即要求模型和原型中作用在岩屑上的各种力都成比例,用数学式可以表达为
式中,Ne为牛顿数,表示某种外力(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力)与流体惯性力的比值;下标p和m分别表示是原型和模型的物理量,这就是实现流动动力相似的牛顿相似准则。
岩屑颗粒受重力、浮力、拖曳力、上举力、塑性力、粒间离散力、相邻岩屑支撑力以及钻杆旋转力综合作用下,在环空形成悬浮层、推移层和岩屑床层3层运移形态。其中在岩屑运移方向上,起决定作用的力为拖曳力;在岩屑沉降方向上,起决定作用的力是上举力、重力和浮力在垂直方向上的合力。但实际上,模型与现场设备满足完全相似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为使问题简化,只考虑起主要作用的一种力,使其满足牛顿数相等要求,而将其他一些次要的力忽略不计。这样得到的结果是一种近似的动力相似,称为局部相似。通过理论可以证明,颗粒在岩屑运移方向上的主要作用力,满足颗粒雷诺数相似。已知颗粒雷诺数方程为
式中,ρ为钻井液密度,kg/m3;v为岩屑与流体相对运移速度,m/s;d为岩屑当量直径,m;μ为钻井液有效黏度,Pa·s。由颗粒雷诺数相似可得
假设原型与模型用同样的钻井液,则ρp=ρm,那么
钻井液有效黏度方程为
式中,K为稠度系数,Pa·sn;n为钻井液流性指数,无因次;Do为井眼内径,m;Di为钻杆外径, m;V为环空返速, m/s。
显然,模型与原型的K、n相等,设Do、 Di按照几何相似取值,模型与原型之比为λl,取模型与原型环空返速相同,则
由于水平井携岩颗粒雷诺数一般满足10<Rep<100[2],则
若取岩屑密度与原型一致,则
联立式(4)、(6)、(8)有
设井眼内径原型尺寸为139.7 mm,实验井筒内径为50.8 mm,则几何相似比λl=50.8/139.7=0.364,钻杆原型尺寸为73.9 mm,则根据几何相似模型钻杆外径为26.5 mm,选取外径25.4 mm、长度12 m的PPR管作为钻杆。至此,大位移水平井携岩实验装置的井眼尺寸和钻杆尺寸均已得到。在环空井眼中,岩屑颗粒满足颗粒雷诺数相似,模型中钻井液密度、流性指数、稠度系数、岩屑密度和环空返速均与现场实际相同。
2 大位移水平井岩屑运移实验及结果分析
2.1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选取1~3 mm系列的石英砂模拟岩屑,密度为2.6 g/cm3;选用PAC-LV、XC、重晶石加水混合,配制4种系列的聚合物钻井液,钻井液流变性通过六速黏度计测量(表1)。
表1 实验用钻井液体系性能
实验方案设计:环空返速取0.7~1.2 m/s,包含了层流和紊流2种状态,钻具转速取0~120 r/m in,钻杆偏心度分别取0、0.5、0.75,岩屑粒径选取1~5 mm范围,钻进速度取10~50 m/h,钻井液密度选取1~1.4 g/cm3。组合不同参数的取值确定实验方案,完成了300多组实验。
2.2 实验结果分析
实验将对环空返速、钻杆转速及偏心度、机械钻速、井斜角、岩屑粒径及钻井液有效黏度对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影响进行研究,以获得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回归模型。考虑到井眼直径不同,对水平井钻井安全允许的岩屑床厚度要求不一样,本文用无因次岩屑床厚度(岩屑床厚度/井眼内径×100%)作为携岩判据。
2.2.1 环空返速的影响 图2为4种钻井液下环空返速与无因次岩屑床的关系曲线,图中点为实验数据,曲线为实验数据的逼近,其中岩屑选择直径3 mm的石英砂,钻井液密度为1.0 g/cm3,钻进速度45 m/h,环空平均偏心度0.5,井斜角90°,钻杆转速120 r/m in。由图2可知,随着环空返速的增加,无因次岩屑床厚度下降很快,这是因为环空返速增加,增大了环空钻井液的紊流度,紊流的脉动特点和漩涡对形成的岩屑床有一种破坏作用;紊流的速度分布比较均匀、无尖峰,岩屑床表面的流体流速较快。钻井液对岩屑床厚度的影响在低返速下显著,在高返速下不明显。
图2 不同钻井液时环空返速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2.2.2 钻杆转速的影响 钻杆转速对岩屑床厚度的影响见图3,可以看出,钻杆转速对岩屑床厚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并且在大约20 r/m in转速时存在一个明显的拐点,小于20 r/m in时,下降趋势特别大,大于20 r/m in时下降趋势变缓。
图3 不同环空返速下钻杆转速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2.2.3 钻杆偏心度对岩屑床厚度的影响 在大斜度井及水平井钻进中,由于重力下沉作用,钻具极易躺在井眼的下侧,形成偏心环空,给井眼的清洗带来很大的困难。图4表明,随钻具偏心度增大,无因次岩屑床厚度大大增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偏心造成环空中钻井液返速分布不均匀,环空下部窄间隙处返速小,携岩能力弱,环空上部宽间隙处返速大,携岩能力强,但是由于重力作用,岩屑易于聚集到环空下部,故偏心度越大,携岩能力越弱,岩屑床厚度越高。
图4 不同环空返速下钻杆偏心度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2.2.4 机械钻速的影响 研究水平井携岩判据的目的是保证安全钻井和提高钻井效率,而反映钻井效率的参数为机械钻速。图5为不同环空返速下机械钻速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影响曲线,采用3#钻井液,岩屑选择直径3 mm的石英砂,钻井液密度1.0 g/cm3,环空平均偏心度0.5,井斜角90°,钻杆转速120 r/min。由图可知,随着钻进速度增大,岩屑床厚度增大,在环空返速小时,岩屑床厚度增大趋势明显,环空返速大时,增大趋势变缓。
图5 不同环空返速下机械钻速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2.2.5 井斜角的影响 选2#钻井液,平均偏心度0.5,钻杆转速120 r/m in,钻进速度46 m/h,岩屑粒径3 mm,钻井液密度1.0 g/cm3,得到井斜角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曲线(图6),可以看出,井斜角在50~90°范围有个拐点,约在65°左右,此处岩屑床高度最大,成为最难携岩井段,原因在于此处易造成岩屑床下滑,之后随井斜角增大,岩屑床高度缓慢降低,这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吻合。
图6 不同环空返速下井斜角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2.2.6 岩屑粒径的影响 岩屑粒径对岩屑的运移影响也较大(图7),而岩屑粒径的大小同钻头类型、岩石类型、钻压、钻杆转速及岩屑运移效率密切相关。在实验所选取的粒径范围内,小尺寸岩屑比大尺寸岩屑更难运移,因为小尺寸岩屑更易聚集,颗粒间作用力更大。
图7 不同环空返速下岩屑粒径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2.2.7 钻井液有效黏度的影响 钻井液流变性能是影响水平井钻井液携岩效果极为重要的因素,也是一种主要的可控因素。在水平井中,钻井液有效黏度对岩屑床厚度影响见图8,可以看出,低黏度钻井液对环空携岩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在水平井和大斜度井中,紊流携岩效果更佳,低黏度流体易于在环空获得紊流流态。
图8 不同转速下钻井液有效黏度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2.2.8 井眼尺寸的影响 钻井实践表明,井眼尺寸对岩屑运移也有明显影响,根据文献资料,得到了127 mm、216 mm和311 mm井眼岩屑运移规律(图9)。
图9 井眼尺寸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3 岩屑运移模型推导
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matlab软件,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获得大位移水平井稳态无因次岩屑床厚度方程
式中,H为无因次岩屑床厚度,%;V为环空返速,m/s;N为钻杆转速,r/m in;ε为钻杆偏心度;ρf为钻井液密度,g/cm3;ρs为岩屑密度,g/cm3;VR为钻进速度,m/s;μ 为有效黏度,Pa·s;Do、Di、ds为井眼内径、钻杆外径、岩屑粒径,m;θ为井斜角,°;dw为环空间隙,dw=Do–Di。
幂律流体有效黏度使用式(5)计算,宾汉流体有效黏度使用下式计算
式中,μ∞为宾汉流体塑性黏度,Pa·s;τ0为宾汉流体动切力,Pa。
4 回归模型验证
水平井岩屑床厚度常用汪海阁公式[4],但是与本文公式相比,汪海阁回归公式不含井眼尺寸、岩屑粒径、井斜角对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影响,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为了验证本文公式(10)的可靠性,与汪海阁公式进行了对比,计算时取文献[4]所用的实验条件,即井眼内径127 mm,钻杆外径76.2 mm,偏心度取0.5,钻杆转速 120 r/m in,钻井液有效黏度 40 mPa·s,岩屑粒径3.4 mm,井斜角90°,钻井液密度1.05 g/cm3, 岩屑密度2.6 g/cm3,计算结果见图10。可以看出,两者基本吻合,但也有一些差异,汪海阁回归公式基本为一直线,而本研究公式则为一抛物线,因为本研究考虑了井斜角、岩屑粒径及井眼尺寸对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影响。
图10 本模型与汪海阁公式对比
选取胜利油田樊154-平1井进行实例计算。该井套管内径152.4 mm,钻杆外径88.9 mm,水平井段2 856~4 066 m,井斜角从 87.39°变化到 89.9°。其钻井参数为:排量13 L/s,偏心度0.5,钻杆转速120 r/m in,其他参数见表2。通过表2数据对比发现,根据实测数据计算得到的9趟10个井段点最小排量(无因次岩屑床厚度10%时对应的排量)均小于实际排量,是安全的;通过计算循环压耗与泵压对比,发现循环压耗与给定的泵压相差很小,说明本方法能够满足现场施工的需要。
表2 水平井段10个井段点的钻井参数及实测数据与计算数据对比
5 结论
(1)以颗粒雷诺数对水平井携岩实验装置进行了相似系统设计,获得了实验装置与原型的相似关系公式,模型与原型钻井液密度、流性指数和稠度系数、岩屑密度、环空返速相同的条件下,岩屑粒径相似比与几何相似比和钻井液流性指数有关。
(2)进行了大位移水平井携岩实验,获取了不同携岩参数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
(3)根据实验分析结果建立了大位移水平井稳态无因次岩屑床厚度方程,该方程能够反映环空返速、钻井液密度及有效黏度、岩屑密度及粒径大小、钻杆转速及偏心度、井斜角、机械钻速和井眼尺寸等10个参数与无因次岩屑床厚度的关系,与现有模型相比,该模型能反映井斜角、井眼尺寸、岩屑粒径的影响,应用范围更广,计算结果更精确,在保证井眼净化前提下,可以优化机械钻速。
[1] 张景富,俞庆森,严世才.侧钻井钻井液携屑能力试验研究[J].石油钻采工艺, 2000, 22(2):12-16.
[2] LARSEN T I, PELEHVARI A A, AZAR J J. Development of a new cuttings transport model for high-angle wellbores including parameters[J]. SPE Drilling and Completion,1997, 12(2): 129-136.
[3] MALEKZADEH N, MOHAMMADSALEHI M. Hole cleaning optimaization in horizontal wells, a new method to com pensate negative hole inclination effects[R].SPE 143676, 2011.
[4] 汪海阁,刘希圣,丁岗.水平井段岩屑床厚度模式的建立[J].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 17(3):25-31.
[5] OZBAYOGLU M E, SAASEN A, SORGUN M, et al.Effect of pipe rotation on hole cleaning for water-based drilling fluids in horizontal and deviated wells[R]. SPE 114965, 2008.
[6] 姜洪阁. 钻具旋转对岩屑运移的影响规律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1(19):139-142.
[7] SALAZAR-MENDOZA, R, GARCIA-GUTIERREZ A. A two-region hydraulic averaging model for cuttings transport during horizontal well drilling[J].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2008, 47(3): 55-61.
[8] 郭晓乐,汪志明,龙芝辉. 大位移钻井全井段岩屑动态运移规律[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 (1):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