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庄“三毛茶楼”拾记

2014-04-23沈家祺

上海采风月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王洛宾茶楼周庄

文/沈家祺

沿周庄古色古香的一条窄窄的中市街小巷向西走去,就会看到一座极具江南古镇特色的小楼,旁边有一个黄底黑字的招牌,上面写着“三毛茶楼”。

“三毛茶楼”靠在我的已故忘年交好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袁大令先生老屋的隔壁。为何这里有“三毛茶楼”?原来和台湾女作家三毛的缘分有关。

可以这么说,我是周庄原汁原味的见证人。七十年代初,当我还是小青年的时候,曾随着生产队运砖的船匆匆途经淀山湖的周庄。后来一个偶然机会,和周庄的儿童文学作家袁大令老师相识,于是就有了每年去一次周庄采风和讨论写作的机会。在以后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我看着周庄像大姑娘上轿十八变。1985年5月10日,《故乡的回忆》双桥邮票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日内瓦和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发售,深受集邮爱好者和各界人士的青睐。经新闻媒体宣传,周庄古镇声名鹊起。当周庄揉着惺忪睡眼刚刚醒来时,立即迎来了海外和境内外人士前来寻访。台湾女作家三毛也不远千里从台湾绕道而来了,她带来了远方游子的梦幻和女作家独特的风韵和情怀,与周庄立刻有了缘分。那些年,周庄还没有“三毛茶楼”。

直到1994年的初夏,当我又一次到达周庄时,看到了大令家隔壁一处小楼门框上,挂了一块“三毛茶楼”黄底黑字木牌,门和窗经过修饰,己经焕然一新,当时我觉得很新鲜。大令告诉我:这是刚刚新开的“三毛茶楼”,是为纪念台湾女作家三毛来周庄而专设的一处纪念楼。随着他的引领,我们一起走进了茶香悠悠的“三毛茶楼”,认识了那个茶楼主人张寄寒。

当时的周庄旅游业起步不久,茶楼不为人们熟悉,所以人不是很多。里面的陈设简单,除了楼下的茶炉外,摆着几张茶桌,楼上楼下的墙上挂着三毛的照片,还有介绍三毛的文字,包括三毛写给茶楼主人张寄寒先生的信件,有张寄寒先生从各报刊杂志上剪下的有关三毛的文章轶事等,另外还有张寄寒自己写的书法作品。四周除了这些外,还有三毛的书影照片,有三毛和“大胡子”荷西的照片、有茶楼主人阅读三毛书籍信件的留影,还陈列了中外文人学者游访周庄的照片。

我们兴冲冲地挑了一个靠窗的椅子坐下,与典雅古朴的“三毛茶楼”亲近起来。大令笑着把我介绍给张寄寒先生,张寄寒先生面目清瘦,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微笑的脸庞给人一种很和蔼、很亲切的感觉。张寄寒知道我从上海来,又是大令老师的文学朋友,忙起身相迎,热情招呼,转眼之间就给我们端上了龙井茶,他的夫人又用一个木盘端来了各色小吃点心,有茴香豆、笋豆、枣泥饼、瓜子、花生等。这是当地有名的阿婆茶。这里的阿婆茶不是茶叶的品种,而是一种喝茶的形式——茶水加小点心的统称。周庄人最爱喝这样的茶,而且吃茶的方式很讲究。茶具越古越好,煮水要用陶器瓦罐,燃料要用竹片树枝,沏茶要先点茶头,隔数分钟后,再用开水冲泡,这样可以使茶色香味浓。

看到不断有客人进来,张寄寒夫妇又开始楼上楼下端茶送水忙起来。当时我在想,老先生退休了,怎么还在为生计忙碌?大令似乎知道了我的心思,他笑着说,老先生的子女事业有成,都在国外发展。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周庄人,退休了对水乡情有独钟,舍不得离开这里,他开茶馆并不是为赚钱,而是为了周庄扬一份名人的风采。张寄寒听了接口说:这个小小的茶楼是我永远要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的篇幅很长,我想开着茶馆采集人们感怀三毛的声音,还有可以积累更多的生活素材……他说话带着幽默。

带着他和三毛交往的记忆,带着小镇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温情,他和我们聊起了他熟悉的三毛与周庄的情缘,聊起了与三毛的通信交往过程,以及他为三毛曾经作过的永远无法实现的诺言。同时也谈论着他办这个茶楼的宗旨: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把充满神秘传奇色彩的台湾女作家三毛介绍给大家,让她的声音笑貌永远定格在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时给人们提供一个怀念三毛的良好氛围……

三毛是在1989年4月13日来到周庄的。这是一个别具江南特色的春雨霏霏天,雨细得像粉末,古镇周庄被沐浴在细雨中,朦胧中的感觉是浓妆淡墨,似诗如画。就在那天,周庄迎来了台湾女作家三毛,她是从台湾绕道悄悄来的,没有惊动他人。那天,细雨稍停,周庄的四周田野里盛开着金黄色的油菜花,面对清新空气中被细雨沐浴过的油菜花,三毛情不自禁地摘下一朵,边闻边喃喃自语:“多么美的故乡!在台湾,已经几乎看不到这样的油菜花了。”接着,她撑着纸雨伞在长街小巷的石板路上缓缓而行。浸在烟雨中的极具水乡特色的古民居、桥楼、小船、河埠、墙门等,在烟雨中被染成了水墨画,让这位见多识广的流浪作家惊喜连连,连连说:“来迟了,我来迟了。”

还记得午饭时,三毛像个孩子似的对着饭店服务员端上来的新鲜便宜的乡菜大声叫好,周庄的“三味圆”、新鲜鱼虾、万三蹄膀等,令她大开眼界,一边吃一边还站上凳子不断拍照。她说:“只有回到家乡,才能享受到这样诱人的菜肴。”这句话,代表了炎黄子孙和中华游子渴望归来的美好心愿。

据陪同的人员说,三毛一来到周庄,看到如此美丽景色就激动得哭了,三毛搂着周庄的古色古香的瓦屋,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似的,自言自语地唠叨:“我来晚了!”她喜欢吃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后来是哭着离开周庄的,她离去时专门下了车,最后亲了亲那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一条金黄色的手帕……

周庄之行,三毛是来也悄悄走也悄悄。但尽管这样,周庄的袁大令先生和当年在文化站工作的张寄寒已了解到了这件事情。他们开始追寻三毛在周庄留下的足迹,采撷动人的画面。袁大令老师还把三毛来周庄写成故事讲给学生听,把他写的《女作家三毛留下的脚印》寄我看,请我给他的文章提提意见。后来,张寄寒也写了散文《三毛在周庄》,并相继在《羊城晚报》和香港《中国旅游》发表。

次年初夏,张寄寒遇到来周庄旅游的台北青年陈达真,当得知他就是三毛邻居又是朋友时,便把《中国旅游》上的《三毛在周庄》一文给他看。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临走时,陈达真留下了台湾《皇冠》杂志的地址,让张寄寒把文章寄过去,由《皇冠》杂志转交三毛。张寄寒把文章复印好,给三毛写了一封长信就寄出了。一个月后,张寄寒意外地收到了三毛的回信。她在信上高兴地说:“我要把周庄当一个文化的珍宝。下回我再来,我就去找你。烦你替我找个小客栈,住下来,好不好?住三五日再走。”显然,上次的周庄之行,三毛还没有尽兴。就这样,张寄寒和三毛有了你来我往的通讯,成为忘年交的异性好朋友。于是,就有了关于张寄寒和三毛书信来往频繁的美丽故事。

三毛(1943—1991),原名陈懋平,又名陈平,后期笔名三毛。青年时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迦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及见闻为背景,写出了《撒哈拉的故事》等一连串充满异国风情脍炙人口的作品而成名,其读者遍布全世界华人社群。1981年,她结束流浪异国14年的生活,回台定居,曾在中国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她一生共发表作品23部,约500万字。其作品主要有《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哭泣的骆驼》《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等。有评论家说:这些作品一如她的生命方式,呈现了“行者散文”的写作风格。她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充满浪迹天涯的意味。她的绚丽、光灿、变幻、飘流像云,都是很自然的。20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当时三毛的书在中国大陆年轻人中爱不释手。也有哲人说: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一片繁花,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是的,三毛确实是十分有趣的,她的心中始终装满了情感。后来三毛又在书信中这样对张寄寒说:“我的心灵曾经受了人生的三次震荡,第一次是19岁游法国巴黎见到埃菲尔铁塔,第二次是丈夫荷西的死,这次是回到故乡,回到周庄就常常会流泪,怎么也克制不住。”

张寄寒在和三毛几次通信后知道,三毛是一个天真率性的人。虽然她开始时声明自己不爱写信,却总是洋洋洒洒地一再给张寄寒回信,像好朋友一般毫无顾忌地交谈。

张寄寒在信中问她:“你什么时候来周庄?我们欢迎您!”

三毛在信中说:“打算金秋十月再作周庄游。”

张寄寒回信说:“我替你搞一条小船,听船娘摇橹唱歌,陪你一起荡漾在故乡那井字形河道上,在那浩瀚的南湖里,观赏‘南湖秋月’一景;或在那白蚬江畔,聆听渔民们的‘蚬江渔唱’;或去那急水江畔,遥望气势磅礴的‘急水扬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带你去张厅或沈厅居民家吃一次别具风韵的阿婆茶……”

三毛很满意张寄寒的这一安排,说:“这样才有旅游感,到了周庄要放怀大食大闸蟹和万三蹄膀。”

后来还在信中约定,到时年十月下旬金秋再来周庄旅游并见面。三毛在信上说:“让我静静的,在你的故里,在大街小巷,走个够。真好,周庄有你在……”三毛还在信中称赞周庄:“实在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难忘。”

曾经浪迹天涯、颇有男儿气概的三毛,信中字里行间却是对周庄的爱,与张寄寒先生的确心灵相通,这绝不是偶然,这是对生活的珍惜,对人生的感恩,也是两岸交往的歌唱。于是,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的通信交往不断。张寄寒与三毛相识这段文坛交往轶事,一时被传为佳话。但遗憾的是,当张寄寒准备迎接她到来的时候,三毛却最终没能再来周庄。为什么呢?她不是说得好好的吗?就在张寄寒疑惑时,报上传来一个令人伤感的消息,三毛在浴室里上吊自杀,她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最后一个决绝的美丽身影。

这就是1991年1月5日,这个悲哀的日子谁也不能忘记。其谜至今不解。三毛终于没有再度来到她喜欢的、热爱的、有知音在的周庄。张寄寒惊闻三毛死讯,日夜不能就寝,他不敢相信,活脱脱的三毛怎么走了?仿佛是做了一个梦。为了记住和三毛的知遇,为了追忆三毛对周庄的情缘,三年后的1994年1月,为纪念三毛,他毅然开设了“三毛茶楼”,自称是周庄“三毛茶楼”楼主。

三毛的祖籍是浙江舟山,1989年4月,两岸探亲,三毛是以到浙江舟山给爷爷扫墓的名义首次踏上大陆之旅的。她从香港抵达上海,先是去看望了以画《三毛流浪记》著称的上海漫画家“三毛之父”张乐平先生,因是张乐平的童趣漫画“三毛”让原名的陈平有了自己的可爱笔名。随后,三毛就去了苏州,并来到了当时还静静躺在淀山湖不远的周庄,离开苏州后,三毛才转向杭州去老家舟山扫墓的。

三毛就是这样一个感性的浪漫主义者,她喜欢自由的旅行,在旅行中撰写她骄傲的作品。她一直在四处漂泊,用心灵体验生命和写作。她走遍了千山万水,在和周庄张寄寒的通信过程中,她和我国西部民歌传播者王洛宾的浪漫故事也被穿插其中。记得她从周庄返回台湾后的1990年的春天,三毛在台湾一家报纸上读到《在那遥远的地方》,说的是在我国新疆有一位坚强的老人,在黄沙漫漫的戈壁滩上,以歌作生命,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他用心底流淌出的歌声抵御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在忍受了27年的不白牢狱之灾后依然自由创作歌曲。后来她又读到《达坂城的姑娘》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这些由王洛宾改编的脍炙人口的民歌,那是王洛宾在极端的生命状态下挖掘整理创作的,每一首歌都打上了他苦难生命的印迹,但仍然充满着浪漫。从此,王洛宾的名字在三毛心中络下了深刻印象。三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他打动了,她仿佛冥冥中一下子悟到了什么,立即收拾行囊绕道北京去新疆寻找王洛宾。

历经波折,三毛在新疆乌鲁木齐军区干休所找到年逾七旬的王洛宾。此时王洛宾面前的三毛十分时髦,长发披肩,一身黑红格子毛呢外套,亮晶晶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很美。

在三毛的眼中,她面前的王洛宾热情仗义、幽默豪爽。相识就是美丽,王洛宾带着她走马天山,领略大漠南北的异域风情。天山浩瀚的绿色之美,令三毛的心中泛起了爱的阵阵涟漪,这是荷西离开三毛之后,她第一次萌动了一颗青春的心。她为王洛宾的人生和艺术才华倾倒,敬仰,爱慕,同情……总之三毛自己也说不清究竟是什么感情充溢了她的心灵,觉得自己的心和这位老人已经连在了一起,情感的火花日夜四溅。

据袁大令老师推测说,由于王洛宾一生的坎坷和刚刚经历的开放,也由于无法抹去年龄上的差距,他不敢想象三毛如此有爱的力量。时年的王洛宾七十七岁,三毛是四十七岁,他们的年龄相差三十岁,故王洛宾始终没有接受三毛火一般燃烧的感情。于是,在孤独和绝望的状态下三毛返回了台湾。

三毛离开王洛宾回台湾后,先后又与周庄张寄寒通过几次信,谈到了执意再赴周庄的决心。忧郁的钟声永远是时间的催命者,在她忧郁离开王洛宾的第121天,1991年的1月5日,三毛在台北的浴室离世。后来外界纷纷猜测,她死亡的真正原因也许就是这个她没有追求到的和王洛宾的完美结合,并带着他一起去周庄……当王洛宾从收音机听到三毛自杀身亡的消息后,恍如晴天霹雳,悲痛不已。于是在酒精的麻痹状态下,写下纪念三毛的歌《等待——寄给死者的恋歌》: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且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等待等待,等待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他一瓶接一瓶地喝烈度白酒,他希望在酒精中麻醉自己。可惜三毛已经永远听不到这歌声了。

三毛去世后,台湾音乐人罗大佑创作了纪念三毛的歌曲《追梦人》: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

不知不觉这红尘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

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

让青春娇艳的花朵绽开了深藏的红颜

飞去飞来的满天的飞絮是幻想你的笑颜

秋来春去红尘中谁在宿命里安排

冰雪不语寒夜的你那难隐藏的光彩

看我看一眼吧莫让红颜守空枕

青春无悔不死永远的爱人

让流浪的足迹在荒漠里写下永久的回忆

飘去飘来的笔迹是深藏激情你的心语

前尘后世轮回中谁在宿命里徘徊

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

此歌曲缅怀了三毛的生平,感喟时光的逝者如斯,一时也在大陆风靡。“三毛茶楼”楼主张寄寒在茶楼的墙上也书写了三毛对王洛宾说的话:“闭上眼睛,全是你的影子,没有办法……”如今的周庄游客频繁,而每一个到“三毛茶楼”的人,靠着茶楼临水的窗格,他们一边茗茶,一边喜欢望着窗外周庄的十字河碧清的流水,似乎闭上眼睛,全是三毛的影子……

周庄是名人汇集的地方。著名画家吴冠中生前曾经携夫人来到周庄,一进古镇就被周庄的小桥流水、杨柳飘逸的风景迷住了,他说:“水乡水乡,在水之乡,舟船是水乡一大特色。”他又说:“这里有更完整、更多样的江南水乡风情,这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如果说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可算集中国水乡之美。”

每天清晨,吴冠中和夫人背起画夹,提着麦秸编织的书包,在古镇的小巷里徜徉。他会被古镇的长弄吸引,也会面对长满青苔潮湿的老墙冥想挥毫,每逢人聊及绘画便滔滔不绝,为捕捉一场景也会废寝忘食。除了创作,他还喜欢上“三毛茶楼”,听吴歌浅唱,饮阿婆茶消遣。“三毛茶楼”成为吴老喝茶构思作品的好地方,他后来创作的几幅重要的水乡题材作品,如墨彩名作《老墙》、心爱之作《小巷》等,都是来自周庄的素材。目前,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和中国各地一百多位优秀原创画家和艺术机构已入驻周庄由吴冠中先生题名的“画家村”,“三毛茶楼”也成为作家、诗人、书画家们会友的好地方。

是的,周庄发展了,但她的遗憾是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于是每个想念三毛的人或是她的读者粉丝们,都会来周庄追寻她的踪迹。她们不远千里结伴同行,沿着弯曲的石板小路,会在这座茶楼前停下来,不由自主地走上去。

简陋的小茶楼,被中央电视台和香港凤凰卫视、新加坡、台湾等多家电视台拍摄成专题片,日本的旅游时尚杂志、香港《大上海》杂志也作专题介绍。许多读着三毛书页长大的人说:来周庄就是要来看看这茶楼的,不仅为在这里寻找三毛的影子,还要看看茶楼主人张寄寒和三毛的一段书信情缘。

周庄中市街的每天清早,总有一位老者会在鸟儿开唱的时候打开这扇门,凝望着“三毛茶楼”,然后煮水上楼,然后迎客:递给客人爱喝的茶和熏青豆、茴香豆等茶点。这些年来,在“三毛茶楼”感应下,张寄寒老人已经利用业余时间挥笔写出了好几本散文、小说集,先后在《百花洲》《儿童文学》《天津文学》《散文百家》等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出版了《母亲的三道菜》《蚕豆戒指》等专著。近年来先后被批准加入地方作家协会和中国作家协会。当年他羡慕三毛的才华,如今他也被别人所羡慕,那便是张寄寒先生留下的不懈追求的目标和足迹。

两年前我有两本书要出版,顺便绕道周庄改稿。那天中午,在和《南湖月》杂志副主编雪林一起聊谈时,邀来了“三毛茶楼”楼主张寄寒,我们喝着周庄的酒,一起回忆昔日和大令先生的友情,也一起回忆大家去“三毛茶楼”的情景。那天,张寄寒告诉我:茶楼开设以来,全国慕名来访者不绝,其中更多的是怀念三毛的读者。他室内悬挂的几本厚厚的留言簿上写满了读者感言……无数的人来到茶楼,虔诚地走进来,品杯茶,读几页三毛的书,和墙上的三毛合个影,然后再说说她与王洛宾的故事,以此表达对三毛的怀念之情。

去年春天,在袁大令先生逝世五周年纪念日,我们一批昔日的文学朋友合力为大令先生出了一本追忆集子,大家又从上海、北京等地相约周庄。一个人去世了五年,还有那么多人想念他,可见他人格魅力的高尚。那天下午,我们几个人又一次去了“三毛茶楼”,似乎那儿成了文人聚会的好地方。如今的茶楼又变了样,茶楼里的茶具也是特制的,茶具上面印有三毛的亲笔签名,看着十分亲切。留言本上有五湖四海游客写满的对周庄、对“三毛茶楼”的赞叹以及对三毛的怀念。

望着“三毛茶楼”,我忽然发现她已融入了这千年古镇,讲着一个赤子的灵魂,写着一篇长长的散文,这是属于心爱的三毛。这幢小楼就这样在讲述着这个美丽的故事,周庄是三毛生前梦里的故乡,是她灵魂归宿的地方……

当我和茶楼主人握别的时候,我发现他己经有点苍老,岁月的皱纹像蚯蚓般爬上了额头,但他依然充满着乐观的微笑。我想,如果三毛有灵,她会从泪水中开怀感谢和欢笑,因为在故乡周庄,她始终被关怀着、守护着,而这个人就是张寄寒先生。此时的茶楼里,飘起了三毛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 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 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这悠悠歌声就像天籁,将三毛曾经的梦穿越周庄的天空,沿着小巷和十字河传开,带到了天涯旅人的心中。是的,每一个来到周庄的人,不仅要看看周庄的古韵,还要登上这幢“三毛茶楼”,寻找三毛和海内外人士热爱故乡的美丽情结……

猜你喜欢

王洛宾茶楼周庄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茶楼包厢外为什么排起长龙
“西部歌王”王洛宾和马步芳的半世交往
落日之下的画卷
可圈可点
“西部歌王”王洛宾和马步芳的半世交往
周庄古镇
张婧红室内设计作品
王洛宾
任素梅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