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广西右江河谷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4-04-22刘玉曼陈远
刘玉曼+陈远
摘 要:右江河谷可以称得上是广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试验区和缩影。在当前推进右江河谷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是从组织模式,规模化经营、农业功能、农业科技、安全农业、投资融资模式、劳动素质提升、市场体系、政府服务等九个方面创新。
关键词:右江河谷;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农民收入;倍增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130-04
右江河谷作为每年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落户点和广西百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所在地,作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冬菜生产基地”、我国著名的“芒果之乡”,可以称得上是广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试验区和缩影。
右江河谷位于广西西部百色市中部,包括右江区、田阳县、田东和平果县的平原地带,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20公里,土地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6万亩,占百色市耕地的27.2%,人口75万。右江河谷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气候条件好,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2010年,右江河谷甘蔗种植面积70万亩,总产量280万吨,总产值14亿元;蔬菜种植面积90万亩(含复种),总产量150万吨,总产值22.4亿元;芒果种植面积达29万亩,总产量10万吨,总产值3亿元;香蕉种植面积18万亩,产量达20万吨,总产值3亿元。蔬菜、水果和甘蔗种植面积及产量均位居全区前列。2012年,右江河谷共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30家,总资产33.9亿元,销售收入达42.9亿元,在发展龙头企业过程中组建相关合作社100家,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联系带动农户3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53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4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值35.1亿元,经营总收入43.4亿元,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上述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右江河谷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2012年,已有51个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超6000元。由此看来,右江河谷现代农业已经初具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促进农民收入倍增的条件明显较好,但由于发展的基础还薄弱,发展的时间尚短,路径的探索还在进行,要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实现创新和转变:
一、组织模式创新,实现单一主体向联合主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转变
首先,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联合型经营主体。要建立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不断增强农业政策的反哺性和普惠性;要争取各有关部门的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资金的综合效益;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加大农业信贷投入,并适当放宽贷款的担保、抵押条件;要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国际国内优强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集体、个人和农户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为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机制,各地农信部门坚持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工作重点,积极构建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动合作机制,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要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继续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省、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抓紧建立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精深加工能力强、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集团。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以公司组织、大户牵头、能人带头,以专项为主,单个品种展开,由小到大,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
其次,要逐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引导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有效的组织经营形式,在不断完善现有合同契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的利益连接机制,引导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入股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
再次,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保驾护航。政府应多方扶持农业保险工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些种植业(如水稻、蔬菜)、养殖业保险的业务实行适度补贴。要建立风险保障基金,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解除后顾之忧。
第四,是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是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政府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金、技术、运销、法律、气象与灾害预报等全方位服务;要大胆引进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有眼光、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作风正的企业家队伍。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科技创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各类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和支持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
二、规模化经营创新,实现从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经营向家庭式农场转变
要探索创新机制,促进土地集约流转。积极探索新的土地集约经营模式。第一种是政府主导模式。借鉴华东模式,由政府出面集中租地,统一连片规划,平整开发,建设好大篷等农业设施,再让利返租给企业或农户,并从产业化等方面给予支持引导。第二种是合作社主导模式。借鉴台湾模式,发展壮大农村农业合作社、探索“村社合一”管理,以合作社组织集约土地,提供资金和加强技术、营销指导和协助,实现土地、技术、金融“三资融合”。农民按合作社的指导进行生产,合作社提供种苗和组织收购与销售,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第三种是企业主导模式。采取租赁、托管等方式,由企业或业主对土地进行连片打造经营,或整体包装出租,发展高效农业。要出台土地流转实施办法,完善土地流转服务机制。要实施以奖代补,加快土地流转。
三、农业功能创新,实现从简单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产业化扩大农民就业。据统计,2010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万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2500多万人,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1500万人以上,农民直接增收2800亿元[1]。“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将坚持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通过大力开展产地初加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通过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endprint
要通过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增收潜力,增强农业增收功能。右江河谷的农业结构调整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重点抓四个方面:
第一,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生产优质化。要结合本地的生产优势加强名特优农产品生产,把优化品种、提高质量作为自己的调整方向和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核心,积极地推动开展优质高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深入实施良种化工程,加大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力度,提高优质高产品种的更新、繁育和储备能力,将农产品生产优质化作为种源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积极推行农产出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以现代农业园区和基地为重点,加快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推进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
第二,要积极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把分散的一家一户农民组织起来整体地进入市场,在农业产业内部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的经营方式和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才能有效地化解和防范风险,使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收入、利润、风险以适当的方式合理地分散在农民和公司之间。而且,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贸工农三大产业之间的真正联合和工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有利于非农产业利用资金、信息,管理和技术等优势反哺农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关键是政府要从财政、信贷、土地、进出口经营权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业基地和农产品龙头企业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把“千家万户”和“广阔市场”两者结合,形成“市场+农产品基地+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第三,要积极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要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整合农村土地资源,促进土地流动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加强对粮食高产田、蔬菜基地、芒果种植园的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设施农业的生产面积,提高土地生产经营效益;引入企业经营机制,农业企业化是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变成适度规模的企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经营格局;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将资金、土地、技术、管理入股,由农户,集体和多元经济主体组成联合体,进行规模经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投资兴办各种农业基地和种养加工项目,发展一批龙头农业企业,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发展建设一大批经营规模和外向型程度较高、品牌化经营的“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等形式的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业经济向集约化、基地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第四,要积极扩大初级农产品的转化和深加工。现代农业效益,更多地产生于产后的加工和流通环节。据测算,发达国家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向社会提供的产品价值量比为2∶1∶7,农业初级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10%。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而右江河谷农民的生产往往是停止于初级产品或半成品,他们的收入大多仅受益于初级农产品,所以,农民收入低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农业的产业链过短,农产品的附加值太低。而且,随着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吃的支出比重会越来越少,食品的收入弹性减弱,因此农民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而大规模地转化和深加工初级农产品不仅可以使农产品增值,并且可以引导消费,为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这就需要政府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重点扶持从事农产品加工业的龙头企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引导它们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目标,按照“产业化促标准化”的机制,加快推广农产品全程的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方向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
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从主要依靠传统技术向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转变
首先,要打造农业示范园区,促进农业产业化。要用3-5年时间,着力打造高标准现代化示范性的农业园区,以建成推进全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引擎”为目标。在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有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规划建设具有较大规模的集生产、科研、销售、科普、技术推广、观光旅游和农业成果展示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制定扶持引导政策,以2-3年时间帮助现有一定规模效益和积极性的农业龙头企业,在现有“点”的基础上,加快“园”的建设,通过产业拉动、技术辐射和人员培训等,带动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同时,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着眼于进一步巩固发展芒果、蔬菜种植等优势主导产业,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发展“基地+科技+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农民致富。增加设施农业补贴资金投入,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推进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等技术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
其次,要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要加大农业科技尤其是信息化的投入。按照“政府引导,优化资源,完善机制,提升能力”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可试点推广物联网技术项目,开展物联网遥感控制项目试点,在条件成熟之后再进一步推广。积极推进新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加快涉农信息服务站和视频建设,整合“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系统,以高新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实时监控和管理能力,加强对现代农业的宣传推广。
再次,要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网上产销对接平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销售网络,办好田阳县现代农业博览会和名优特农产品及加工产品超市,积极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种养、经销大户参加网络展厅,发展网上交易,在此基础上,加快构建以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快速物流配送和安全网络环境为基础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在线交易。建立农产品网上产销对接平台,积极探索对涉农信息、咨询、网络平台进行整合,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研究,完善农产品信息数据库,做好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信息服务,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利用信息网络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endprint
五、安全农业创新,实现从主要重视农产品的产量向重视质量和效率转变
要建立和实施农产品生产“可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指将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市民到卖场、超市购买农产品可通过可追溯系统查询其生产地、种植、加工、包装、检测等重要信息,发现问题即可追溯根源,准确追溯同一批次或同一品种产品的情况,并查清问题的责任所在[2]。建立初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首期拟选择芒果和小番茄作为切入点,进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构建的试点。首先是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集贸市场必须先加入可追溯系统,然后是小超市、小农贸市场要加入可追溯系统,最后是小商贩、农户加入系统。
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广州市构建的“五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三大工作机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五大体系包括: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与信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三大机制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化监管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机制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3]。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程落实,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实现了“全员参与、属地管理、逐级实施、制度带动、网络化落实”的新模式,促使全市农产品质量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一是推行农产品标准化进程,为农产品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全面开展农产品认证工作,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三是强化农产品安全检测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制,初步建立县、乡、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通报制度,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四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五是强化农业执法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违法行为。
六、投融资体系创新,实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投资融资转变
在市场与政策的双重推动下,农业投融资体系也趋于多元化,除了原有的由农业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及合作社促成的农业金融体系,也可成立地方性投资平台支持农业发展,如广州市白云区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成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等。而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也吸引着更多产业资本及金融资本的关注。产业资本的典型如新希望集团及中粮集团,在“全产业链”思路下,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及并购,并分别成立产业投资基金,成为了农业领域活跃的战略投资者。而其他产业巨头也相继“跨界”发力农业产业投资,不同领域的行业巨头也均布局农业产业,显示出农业产业投资的巨大吸引力。2010年以来,外资PE巨头纷纷投资中国农业,如KKR、凯雷投资、黑石集团等,尽管案例数量不多,但都是大手笔。如黑石领军财团投资的寿光农品园,涉及金额达6亿美元;而扎根本土的投资机构也同样青睐农业,鼎晖、弘毅旗下美元基金或人民币基金,以及达晨、深创投、天图创投等人民币创投基金,均有多起农业领域投资案例披露[4]。此外,农业产业投资也需要更多的金融手段作为辅助,比如小额贷款、农业担保、农业保险等。
七、劳力素质提升创新,实现劳动力从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变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于农民的素质。一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掌握新品种的种植要领。还要把市场营销的知识传授给农民,使他们善于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二要发挥技术中心户的作用,搞好传帮带。三要发挥农科技术人员的作用,除了培训上课,还到田间地头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四要发挥公司的主导作用,把培训农民作为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业务来抓,确保农民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把农业现代化落到实处。
八、市场体系创新,构建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
构建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要建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整合特色农产品的品牌资源,加强营销策划的整体组合配套,实施“精品战略”:一要“精炼”,精心提炼优良品种,奠定品牌宣传的质量基础;二要“精选”,突出产品特色的品牌重点培育,使其成为真正的“精品”;三要“精联”,通过品牌资源整合,借助营销策划和运作,形成主导产品强大的品牌竞争合力,以带动整个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并借助中国—东盟(百色)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东道主地位,通过农展会、农产品贸易洽谈会、招商会等形式促进品牌宣传和推广,充分利用和发挥“布洛陀文化旅游节”、“田东芒果节”等平台实施特色农产品的整合营销,增强区域品牌优势。同时,要改进营销办法,大力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方式,拓展市场空间。
九、政府服务创新,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和市场环境
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涉及面广、范围大,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应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构建服务型政府,联合各部门力量共同服务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具体来说,涉及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各部门有:农业、水利、交通、工商、招商、行业协会、农村信用合作社及商业银行。政府要统筹协调各部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完善产权制度、加速企业改革,促进农业经营改革;二是落实土地承包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以制度保障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三是加强科技指导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培训和指导水平;四是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的监管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的安全;五是加强现代物流和市场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勇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势在比行[N].世华财讯,2011-09-20.
[2]马晨清.略论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构建[N].中国经济评论,2011-05-10.
[3]广州市农业局市场信息处.中国广州农村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5.
[4]农业投资多元化 2011年已成立八支农业产业基金[J].财经国家周刊,2011(11):23.
责任编辑 陆 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