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结构变迁与政党嬗变的向度研究

2014-04-22王存福

桂海论丛 2014年2期
关键词:基本要求

王存福

摘 要:政党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嬗变。社会结构变迁是影响政党嬗变的重要因素,它影响着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政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自身嬗变的基本要求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特征;政党的组织结构要具有开放性特征;政党的社会基础要具有广泛性特征;政党的历史任务要具有时代性特征。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政党嬗变;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2-0117-05

政党嬗变具有其自身的必然规律。在影响政党嬗变的各种因素中,社会结构变迁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是从社会结构①变迁这一视角对政党嬗变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所论及的社会结构变迁,主要是指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的变化。

一、政党嬗变的内涵诠释

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直到资本主义时期,才产生了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根据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中地位的不同,社会成员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阶层,一部分具有相同或相近利益诉求的社会集团,为了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在追求和实现利益的过程中凝聚起来,最终形成了政党。政党产生以后,也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尽管政党作为大型的组织有着天然抗拒变革的惰性和倾向,但是历史表明,政党确实在不断发生变革,而且政党是政治体制中最经常发生变化的部分,正是政党不断的变革与调整才维持了政治框架和体制的相对稳定”[1]。世界政党的发展历史表明,如果一个政党要想维持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变革。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有那些在若干年前创立且存续到今天的政党组织都会经历一个从草创到成熟、尔后又不断变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党组织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特定的嬗变”[2]62。

对于政党嬗变的涵义,不同学者的阐释不尽一致。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政党嬗变是指政党在性质、功能、组织结构或纲领政策等方面发生的变化。政党作为由一些持有共同信念、维护共同利益的社会成员组成的政治组织,它往往具有较为规范的组织纪律和较为完整的组织结构体系,这使政党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但是,“经验事实、学术研究及至理论推演都发现:政党组织也许是政治体系中最易发生变化的部分”[2]75。根据政党适应社会阶级结构变化而嬗变的能动性,可把政党嬗变分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嬗变是指政党能够自觉地意识到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并能主动地根据这种变化而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纲领政策;被动型嬗变是指政党没有意识到社会结构的变化,或虽然意识到社会结构的变化,但并没有主动地进行自我调整。而是当它面临失去执政地位甚至消亡的考验时,才不得不进行转型。从世界政党发展的兴衰史来看,那些不能针对客观条件变化而实现自身调整的政党,大多都逃脱不了衰落乃至消亡的命运,如前苏联共产党就是一例。只有那些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实现自身嬗变的政党,才得以生生不息,甚至是发展壮大。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它成立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但不仅仍然能够保持强大的组织体系,而且能够多次获得执政地位。可见,“政党政治演进是一个不断接受新挑战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如果一个政党的根本主张被其他竞争政党综合进了他们自己的纲领,而该党又不能及时拿出新的主张来解决新问题时,其影响力必然开始下降”[3]92。作为一个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的政党,应该具有主动嬗变的特征,它“不仅能对社会上自发产生的需求予以反应,而且能积极地去使这些需求具体化”[4],以使自己的纲领和政策迎合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需求,从而保持或扩大政党的社会基础,使政党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对政党嬗变的影响

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它以社会变迁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某一个社会阶段由于它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矛盾运动而引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量变或质变”[5]。社会变迁的过程必然包含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这说明社会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尽管社会结构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停滞不前的。更确切地说,在每种社会中,由于内在与外在的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发生结构的变化”[6]38。社会结构变迁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教育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方面的不同或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一)科技革命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历史过程

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原因,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本文运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从生产方式上去寻找社会结构变迁的动因,认为社会结构变迁的终极原因就是生产力的发展。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科学技术的进步。虽然科技革命本身并不直接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可以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又可以改变劳动力的流向,进而影响就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又会直接影响到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科技革命最终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

自18世纪英国发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过程,它使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二产业的急剧萎缩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有关统计资料,在21世纪初期,服务业部门在各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生产净值(NDP)中所占的比重,德国为69.2%,英国为72.6%,法国为72.4%,美国为75.3%(2001年数据),日本为68.1%(2001年数据),意大利为68.7%,澳大利亚为70.6%(2001年数据),均超过半数[7]65。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国的就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急剧减少。如到2001年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意大利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人口比重分别为2.1%、1.7%、3.0%、2.3%、3.4%、4.4%和4.8%[7]127,都在百分之五以内。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然后逐渐下降的过程。如美国到1920年时,第二产业的职工人数超过了劳动力的50%。但自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下降,其就业人数也逐渐减少。如到2001年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分别为22.4%、24.9%、24.4%、32.5%和30.5%[7]133。与此相反,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逐渐增多,并最终占据了社会劳动力结构的主导位置。到2001年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则分别为75.2%、73.4%、74.1%、64.7%和63.9%[7]133。就业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导致劳动力的重新分化与组合,它不仅形成了新的财富占有方式,而且还通过基本相同的劳动方式、劳动报酬以及生活方式,把相同或相近劳动岗位内的社会成员聚合起来,并在共同利益诉求的过程中,导致了社会阶级或阶层的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民阶级和小农业主阶层的组成人员急剧减少。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进入城市的第二、三产业,成为产业工人或白领职员。小农业主阶层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有的可能因为竞争力太差而破产,成为农业工人或产业工人;有的因为适应了市场变化而继续保留小农业主的身份;部分小农业主抓住机遇而一跃成为大农场主,即农业资本家。但无论如何,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为农业领域的总就业人数都经历了一个急剧下降的过程,所以现在不管是农民阶级,还是小农业主阶层,都是人数较小的社会集团。二是传统产业工人的人数在经历一个高峰后开始逐渐减少。从总体上来看,“虽然工人阶级在较先进的工业社会中是最大的职业阶级,但它还很少获得像农民阶级曾经获得过的那种数量上的压倒优势。除了英国这一唯一的例外以外,工人阶级大概还从来没有占到过超过整个男性劳动力的60%,并且通常总是少于50%”[8]391。三是由于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的逐渐增加,造就了一个不同于传统产业工人的白领雇员群体,包括职员、公务员阶层和独立经营者阶层等,它们已经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数最多的社会集团,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变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如从1956年起,美国制造业中白领雇员阶层的人数就已经超过了蓝领阶层人数,1960年他们的比例为75∶25,1990年进而变为84∶16[9]。虽然有人把白领雇员称为“中产阶级”或“中间阶层”,也有人认为它们从阶级属性上来说还是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但是,白领雇员作为一种新型的雇佣劳动者,他们和传统产业工人有着明显的区别。从其组成成员的特点来看,他们“具有更大自主性的劳动方式以及较高的收入,为他们个人的生活安排开辟了广阔的选择机会;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特别是许多人受过高等教育,使他们有可能获得收入优厚的高等职业;较高的教育水平也使知识劳动者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在各种观念和社会思潮面前做出自己的选择”[10],而正是“通过地位上的特权、特别的意识,部分地也通过更高的工资,他们又有意识地将自己与产业工人区别开来”[1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这些重大变化,必然会对其政党的嬗变产生一定的影响。endprint

(二)社会结构变迁影响政党嬗变的主要表现

“社会结构的变迁影响着政党的内部生命”[12]。社会结构变迁之所以成为影响政党嬗变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政党与社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社会结构分化的结果。另一方面,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影响着政党的发展。因为政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益的代表者。“各政党成为选民群众的中间人,与那些对它们产生影响的社会利益集团彼此协调一致”[13]。当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时,政党聚合本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利益需求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就必须随之转向,否则,这个政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对于社会结构与政党嬗变之间的关系,笔者比较赞同李普塞特和罗坎的“政党选择冻结理论”。该理论认为,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层构成了现代工业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分野,基于这些社会分野,且由于分野线上不同的阶级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和观念,并担负着组织本阶级的力量进行政治斗争的政党因之产生并维持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分野也会不断出现新的维度,因而选民的阶级构成状况、阶级认同和归属感都会发生变化。基于社会分野之上的政党也不得不随之进行调整以适应阶级结构——社会分野的变化[2]65。

具体来说,社会结构变迁从两个方面对政党嬗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一,社会结构变迁影响着政党的群众基础。政党虽然是特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利益的代表,但它却不仅仅是靠维护少数人的利益而存在的。在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下,政党只有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在民主选举中获得胜利而取得执政地位,而这正是政党执行有利于本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利益的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可见,群众基础对政党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是,政党的群众基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成员也在流动,有的成员退出,有的成员进入。另外,同一阶级或阶层内部成员的利益需求也会发生变化,等等。这些都使某一政党的群众基础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成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往往是代表中下层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获得了大多数产业工人的拥护。但自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再加上福利政策的实施,大多数产业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比较富裕,而且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白领雇员人数增加,产业工人人数逐渐减少,这就意味着以产业工人为主要依靠力量的无产阶级政党原有群众基础的缩小。

第二,社会结构变迁影响着政党的阶级基础。除了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外,政党更需要坚定的阶级基础。因为政党毕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需要本阶级阶层中优秀的坚定分子来组成政党的领导核心,以有效发挥政党的功能,实现本阶级阶层的利益需求。当然,政党的阶级基础也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随着劳动力结构的重大变化,社会阶级阶层成员的分化过程也加快了,一些原有阶级阶层的成员可能会减少,有的会增加,还有可能形成新的阶级阶层,这必然会影响到政党的阶级基础。正因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阶级投票模式的变迁实现了政党的重新组合”[14]。如成立于19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各国的社会民主党,在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是以产业工人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时的产业工人阶级正处于一个人数上升的时期。但自20世纪40、50年代以后,产业工人人数开始减少,也就意味着各国社会民主党原有的阶级基础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弱。另外,由于部分仍属于产业工人阶级范畴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伴随着这些政治和经济的进步,还有某些其它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社会境况产生重要的变化”[8]397,这会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对政党传统纲领的认同出现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政党的阶级基础造成冲击。

三、社会结构变迁视域下政党嬗变的向度分析

任何政党都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自己,才能在现实政治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才能获得一定的政治权力进而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是政党发展的一个规律和普遍现象。因此,加强政党的自身建设,保持自己的生机与活力,就成为政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总结世界政党发展史,可以发现政党适应社会结构变迁实现自身嬗变的基本要求。

(一)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具有包容性特征

政党的意识形态,决定着政党的性质与纲领。早期政党是适应阶级斗争的需要产生的,这就决定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党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尤其是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在政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在政治议事日程中新利益的增多,进一步削弱了政党的传统社会支持基础”[15]228,这迫使政党要超越传统的阶级界线分野,去拓展自己的选民空间,才能在政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是,政党本身所具有的带有传统阶级色彩的意识形态,却又使政党的选民成份处于较小的传统阶级范围之内。正因如此,为了在政党竞争中不断获得选举胜利,更为了在政党发展过程中保持自身的生命力,政党往往会不断扩大选民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导致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不断增强。从实际情况来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绝大多数政党在对党的纲领和目标进行调整时,都有明显的向中间靠拢的倾向,主要表现为政党本身的纲领和政策具有了灵活、务实的实用特征。对此,美国学者迈克尔·罗斯金指出,“在现代民主国家中,要想获得大选胜利,就必须成为包容性政党,这几乎成为一条公理”[16]。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党通过在意识形态方面对多样化的思想和价值的包容,反映了政党对变革时代的回应,也使其能更容易获得多个社会阶层选民的支持。

实现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具有相对广阔的边界,能够把许多不同的观念和价值整合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之内;二是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能够为尽可能广泛的政策选择提供理论支持。当然,政党的包容性并不是无条件的囊括一切,更不是要抹杀政党自身的意识形态特点,而是要做到“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能够尽可能地反映广大公众的要求”,而那些“能够把这两者有机结合的政党,往往体现出更多的现代性”[17]。endprint

(二)政党的组织结构要具有开放性特征

一切政党,无论是以和平竞选的方式取得政权的民主政党,还是以武装斗争、暴力革命取得政权的革命政党,不论是采取公开的活动方式的政党,还是采取秘密、地下的活动方式的政党,都建立了自身的组织体系,以作为完成自己历史任务和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载体[18]23。虽然有些政党的组织形式比较严密,有些则比较松散,但无论如何,从总体上来看,“一个政党的组织,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组织,不仅影响着政党的决策方式,也影响着政党执行这些决策的能力”[15]270。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的组织形式来看,它经历了一个组织结构不断开放的过程。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迪维尔热认为,在“权贵党”时代,党员之间、党员与党的领袖之间缺少整体性和一致性,少数“权贵”之间的运作和协调已经足以达成其政治目的,所以此时的政党,不仅组织极其松散,而且开放程度极低。他在对19世纪后期以来因选举权的扩大而造成的政党组织形式的变化进行考察后,提出了“群众性政党”这一概念。“群众性政党”由于具有明确的党纲,并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对党组织以及党员参与决策和党内选举的程序、对入党的程序和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比较严密的垂直组织结构,并通过基层组织和党员的活动来动员更多选民加入党组织。后来,美籍德裔政党政治学者基希海默尔提出了“全方位党”的概念,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迁,工业化初期以来的传统社会界限开始淡化,与此相适应,高度分明的社会群体之间的集体认同出现了弱化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党的传统社会基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状况。因此,增加政党组织的开放程度,试图吸引尽可能多的支持者集团,以扩大政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成为这一时期政党组织形式的重要特征[19]249-252。这足以说明,政党通过使自身的组织结构和组织方式具有开放性特征,就可以拓展政党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的需求,以吸引更广泛的选民群体。

政党扩大自身组织的开放程度,一方面要在客观上为扩大政党组织的开放性创造条件,要突破狭隘的传统阶级斗争的界限,使党员构成由相对封闭的、排他性的、只容许特定阶级或阶层的成员加入,转变为面向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开放;另一方面,政党的纲领要尽可能代表大多数选民的利益,提出让更多人受益的政策主张。

(三)政党的社会基础要具有广泛性特征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有自己独特的阶级属性和功能作用。“政党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如何取得政权或参与政权和维护政权,从而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集团的利益”[18]14。政党要实现这一功能,首要的是要具备广泛的社会基础,以保证自己能够在阶级斗争或民主选举中获胜。政党在成立之初,往往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这时政党的社会基础虽然不是单一的,但往往依赖于某一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处于不断的重新分化组合过程中,政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也随之发生变化。另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分散化、小型化特征的增强,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要求实现权力分散化和基层民主参与的愿望增强,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人们对政党参与型政治活动的认同感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政党成员的流失,并最终会对政党的社会基础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政党只有在保证不失去原有支持者群体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顾及不同阶层或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获得他们的支持,才能巩固和扩大自身的社会基础。

政党要扩大自身的社会基础,就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结构变迁的现实,把新社会阶层成员纳入自身的组织体系。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现实状况来看,在传统的产业工人人数不断减少的同时,职员、公务员、独立经营者等社会阶层的人数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来说,只有把这些不同于传统产业工人的社会成员动员起来,才能不断扩大自身的社会基础,以保持政党自身的生命力。

(四)政党的历史任务要具有时代性特征

“政党是在那个物质供不应求,人们的主要关心都集中在物质分配的年代中形成自己的明确身份的。那个时代的政党,被认为是取由阶级冲突的视角所推出的立场,就像劳工或修正的马克思主义那样”[6]79。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迁,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二战后繁荣时期长大的一代,主要关心的却是这些理论的后代、英格尔哈特所称的后物质主义的价值,它来自于超越生活方式的关心之事(有关实例包括在生态、公民自由、女权运动或伦理上的问题)”[6]42。这些社会成员主要包括职员、公务员阶层和一部分新兴小企业主等。由于这些社会阶层的成员已经占据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主导位置,这在客观上要求这些国家的政党要赋予自身的历史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

政党要使自身的历史任务具有时代特征,就必须适应这些人数日益上升的新的社会群体的现实需求。从“基于一种利益代表原则,政党在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选举政治精英……一个政党要想继续获得选民支持,就必须对投票选民施以回报”[15]281。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现实来看,中产阶级选民的发展壮大已经引起了人们对选举变化的更多关注。从这些“中产阶级”组成人员的特点来看,其新型雇佣劳动者的身份,使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阶级分野,但毕竟还有消除当前社会弊病,推进社会进步,以更好地实现自身利益需求的愿望。政党只有重视这部分具有历史主动性的群体,并针对其自身特点,用能被其接受的方式把他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才能使其具有变革现实社会的革命性,从而成为社会运动的新生力量甚至是主力军,这是摆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政党面前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注释:

①社会结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来看,社会结构是指各主要社会群体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结构是理解各社会群体地位和作用的基础。由此,狭义的社会结构即阶级结构。本文是在狭义上来使用社会结构这一概念的。endprint

参考文献:

[1]王勇兵.西方政党变革与转型的理论初探[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6):111.

[2]张小劲.关于政党组织嬗变问题的研究:综述与评价[J].欧洲,2002(4).

[3]何世健.自由主义的极限——浅析英、法、德、意四中左政治格局[J].欧洲,2000(1).

[4]劳伦斯·迈耶,等..比较政治学[M].罗飞,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79.

[5]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382.

[6]沃尔夫冈·格拉策尔.德国的社会结构——解构与多极化[J].社会学研究,2001(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国际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8]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M].关信平,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9]李惠国,吴元梁.高科技时代的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89.

[10]王建民.雇佣劳动者发展史的新阶段(下)[J].社会科学,2003(8):35.

[11]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388—389.

[12]Gerard Braunthal. Parties and Politics in Modern Germany[M].Westview Press,1996:184.

[13]弗·菲尔斯滕贝格.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社会结构[M].黄传杰,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3.

[14]Gordon Smith etc.,Developments in German Politics,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58.

[15]Russell J·Dalton. Politics in West Germany[M].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1989.

[16]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M].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22.

[17]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234.

[18]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的比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9]裘元伦,沈雁南.欧洲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249-252.

责任编辑 陆 莹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本要求
谈教学实验室建设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克服品牌设计障碍的基本要求及对策
强化体能训练对高中生篮球运动员的作用分析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考
优化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生命安全教育的探讨
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教学基本要求初探
初中美术课创作教学探究
技师学院体育运动项目战术训练要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