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义与良知的呼唤
——读周书养的长篇小说《特稿记者》

2014-04-22冯积岐

传记文学 2014年11期

冯积岐

正义与良知的呼唤

——读周书养的长篇小说《特稿记者》

冯积岐

《特稿记者》是研究媒体的抓手

首先要廓清一个概念:什么是特稿记者?按照作者的解释,就是专门搞特别报道的记者。而特别报道又“特别”在什么地方呢?它是一种深度新闻报道,比报告文学更真实,比消息更厚重。要求记者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特稿记者》中的刘志文就是一位专事特别报道的记者。对于刘志文来说,搞特别报道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利,对于刘志文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考验着他的良知良能、人格品性、道德底线。所谓的深度报道其实就是把生活的面纱撩开,将其血淋淋的真相展示给世人。

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是要记者拿出极大的耐心和勇气的。毫不夸张地说,是需要有以血醒世的胆识和把脑袋提在手中去赴汤蹈火的精神的。刘志文就是这样一个有责任、有胆识、有血性的记者。《特稿记者》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全书张扬了一股振奋人心的正气,揭示了社会诸多层面的腐败和丑恶。至关重要的是,世人要了解生活的真相谈何容易,而被权力的大手所捂住的真相最终会大白于天下的。当然,这是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的。我们这个时代,只要多一个像刘志文这样的记者就多一份希望。

《特稿记者》的故事在两条线上推进。一条线是刘志文的记者生涯;一条线是刘志文和妻子王海燕以及他的红颜知己雷晓红的感情纠葛。

周书养著《特稿记者》书影

小说从刘志文30岁的生日切入。一开初,刘志文就被推向了生活的风口浪尖,他因为编发了一篇《谁来监督单位一把手》的稿件而被《秦西时报》的白富贵副总编逼迫检讨。从1998年2月4日这天起,刘志文就没有安宁过。他单枪匹马向恶势力挑战,他手中的武器,就是那支毫不妥协的笔,他试图用一支笔挑破厚重的浓雾,挑破时代的脓包。他因为撰写《一起交通事故的血和泪》惨遭毒打,导致了王海燕的父亲对他的不解和抱怨,令他欣慰的是,他最终揭示了一起交通事故的真相,而使平民刘彩云母女得到了慰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刘志文并没有因为遭毒手而退缩,面对某县公安干警们不作为和麻木不仁,刘志文采写了一篇《有人纵火烧我房,公安民警站一旁》的报道,使他在新闻界赢得了声誉。

接下来,随着刘志文报道的深入,他的灾难不断,因为他触及了权力网、关系网,有人就收买他,收买不成就使出了卑鄙的手段,诬陷他嫖娼。面对明枪暗箭、面对暗流波涛、面对白富贵的指责刁难、面对同僚的嘲讽嫉妒、面对妻子的误解为难,刘志文一身正气,特立独行,坚守着职业道德的底线。这也是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使然。身处绝境,堂堂的男子汉也有黯然伤神,以致放声大哭的时候。坚守给刘志文带来的是:报社除名、妻子离婚、儿子被绑架、母亲气绝身亡——从生活层面解读,刘志文算得上一个惨败者。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政客、流氓、奸商、混混,满脸贴着“成功”的标贴,而正直的笔者、正直的作家、正直的学者却和“成功”无缘,这是很普遍、很正常的事情。令刘志文感到欣慰的是,他妻子王海燕在他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职业,没有房屋可住,没有任何积蓄,没有名声,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爱上他并和他结婚。王海燕不顾父母的反对,冲破世俗的羁绊和他走在一起,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那一段。这是她品质中最闪光的地方。刘志文的红颜知己雷晓红有教养、有素养,她用坚贞不渝的爱情滋润着刘志文干涸的心,她是刘志文事业和生活中的帮手和推手,她的爱不是狂风骤雨,而是涓涓流水,什么时候最困难,什么时候就有雷晓红。正因为有雷晓红的爱,刘志文才充满了信心,充满着力量。周书养塑造的这两个女性性格迥异,形象生动,即使着墨不多的吴梅,也是很具个性的。

刘志武是作为刘志文的反衬而出场的。从伦理关系上讲,他是刘志文的亲弟弟。自从进入新闻队伍,便如鱼得水,一夜暴富,他把记者这种职业作为捞取个人利益的一种权力,心中没有警戒线,不讲职业道德,抓住人事、经济、文化、政治各行各业腐败的“契机”,大显身手。如刘志文所料,刘志武最终还是去了他该去的地方。刘志武是新闻队中腐败的典型之一。周书养揭示的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形象。如莫言2000年与千龙网记者的对话中说:“媒体是反腐败的工具,也是搞腐败的工具,媒体是揭露黑暗的工具,也是遮掩黑暗的工具;媒体是揭穿谎言的工具,也是制造谎言的工具。中国媒体向来就是独特的媒体,在眼下这个独特的历史时期的中国媒体更是独特中的独特,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课题,值得有心人研究。”周书养的《特稿记者》虽然是小说作品,它无妨可以作为研究中国这个独特媒体的“抓手”。他所揭示的新闻界的一些现象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特稿记者》是作者体验的结晶

《特稿记者》出版后,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反响,很多读者认为,这是一部独特的书,写了很少有人涉及的领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媒体圈的真相。也有人问周书养,《特稿记者》是不是他的自传?还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这部揭示新闻媒体圈的书的意义在哪里?

我和《特稿记者》的作者周书养有多年的交情,他为人正直,一身正气。19年前,他从一所学校到了报社,到报社时,他先在文艺部当副刊编辑,两年后,他因一篇特别报道一炮走红,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从一个副刊编辑成了一名特稿记者,而且一干就是13年,从发表第一篇特别报道的那天起,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写10年特稿,再写小说,他的《特稿记者》就是在他写了10年特稿之后开始动笔写作的。十几年里,他写过上百篇特别报道,在全国新闻界产生过很大影响。

据我所知,周书养所写的每一篇特别报道都是用心血铸成的,都是在奋争中完成的。他的第一篇特稿揭示的是一起颠倒黑白的交通事故的真相,在他采访时知道,那起案子有十几个记者采访过,都没有人敢写,而他采写刊发之后,触动了当地公安机关的神经,一位交警队的朋友从此与他绝交。他在采访《有人纵火烧我房,公安民警站一旁》的稿件时,在公安局长办公室门口等了一个多小时,等公安局长出门后,他拿着录音笔把局长从五楼追撵到一楼,传达室的人拦腰把他抱住,局长才得以脱身。稿件发表之后,那位局长被拘留了。同事说他:拿着笔杆子追撵枪杆子。他采访的一起招投标弄虚作假的事,被省纪委书记当天批示,三天之后,那位城建局的局长被免职。1999年9月下旬,他发表了自己采写的《是谁逼走了李照国》的系列报道,那组报道以三个整版和四篇消息组成,揭示的是在西部大开发吸引人才,重视人才的背景下,而真正的人才却被逼走的社会问题。那组报道被国内上百家媒体转载刊发,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他在报道里也提出了:人才腐败,轻则摧残人才,重则祸国殃民。这组报道之所以有影响,与他扎实的采访与写作有极大关系,他在写稿件时,因为报道对象备受折磨的悲惨命运放声大哭,泪水打湿了稿纸,哭过之后,他又奋笔疾书,也正因为这么投入,才使稿件刊发之后有很多读者边哭边给报社打电话。

像《特稿记者》中的刘志文一样,周书养也曾被人威胁、被人暗算、被人诱惑、面对恶势力,但他从未妥协过。他凭着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良知为这个时代,为底层的老百姓鼓与呼。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孤独。他的特别报道被国家领导人多次批示,有关部门以“给政府抹了黑”叫他去训话。有一次,因为他的一篇《一个西部人才的坎坷遭遇》被一个处室的领导训了一个多小时后,让他写一份深刻检查,周书养问那位处长:“你知道他是怎么被逼出学校的吗?”那位处长拍案而起道:“我怎么能不知道?要不是学校把他逼出去,他怎能有这么大成就?”周书养听了后哈哈大笑,那位处长为了掩饰自己的话语过失,才不让周书养写检讨。为了坚守记者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周书养从来没有向采访对象伸过手、开过口,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绝不会毁了报社和自己的名声。”他为了拒受贿赂而在某个城市一个晚上挪(转移)了三个宾馆,他为了采写具有说服力的稿件多次奔走于农村、厂矿,独来独往,力避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我不能不说,《特稿记者》就是周书养个人体验的结晶,它之所以真实、深刻,完全是作者体验的结果,是作者倾听心灵吩咐的结果。如果周书养没有那么多的采访经历和人生体验,他是写不出《特稿记者》这部书的。

概括的说,《特稿记者》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的看点在于对时代的洞察和社会矛盾的揭示的深度。它弘扬了新闻记者的道德力度,它揭示了新闻腐败的根源,在目前这种新闻环境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周书养之所以要写《特稿记者》,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有良知的记者的生存状态。从小说美学讲,《特稿记者》对人性的揭示还不够深刻,特别是刘志文和刘志武兄弟俩的伦理关系的设置也有待商榷。但是,瑕不掩瑜。《特稿记者》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品。

责任编辑/孙 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