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中的历史保护具有双重属性:地域性和可读性
2014-04-21周敏洁
周敏洁
【摘要】基于目前我国历史保护中缺乏针对地域文化特性的、信息可读层次的“原真性”调适,文章探讨基于原真性的多样化保护策略。提出新时期我国历史保护原真性具有双重属性:地域性和可读性。重点强调多维度的地域特性、重视文化地域差异、强调保护项目中的信息可读价值、满足市民生活的可读需要、采用动态保护方式五大对策。
【关键词】地域性;可读性;历史保护;城市更新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自《威尼斯宪章》和《奈良宣言》后,关于城市更新的原真性开始成为世界议题,各国就“真实性”和“原真性”展开的广泛争论进一步强调了多样化保护的必要。时值当今,在各地相继开展历史与文化保护的背景下,基于原真性的多样化保护策略再次受到关注。在我国城镇化面临转型的新时期,尚无基于文化背景对其加以完善与细化。对于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中原真性属性的解读将有利于树立时代价值观,坚持特色与多样化,指导保护实践。
2.我国城市更新的问题
研究认为,历史保护除了需要对具有物质形态的实物进行原真性讨论外,对于非物质性部分也需要展开分析。比如,物质所处的周边环境、文化氛围甚至涉及的特定人群。而这种历史氛围的保护极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单纯的保护物质空间,属于“有史无人”,本质上是一种空洞化的历史。二是采用冲突的做法,通过新建某个冠以个性包容的建筑来反衬空间的沧桑感,属于“有物无氛”,实质上已经改变了历史的主观感触,导致氛围本身的丧失。
3.我国历史保护原真性的双重属性——地域性与可读性
我国在城市更新中须进行必要的历史保护,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地域性与可读性。一方面,基于《威尼斯宪章》和《奈良宣言》精神,历史保护必须因地制宜,寻求相应层面的地域共识。另一方面,原真性策略需要保证历史过程的可读。地域属性是可读属性的基础,而可读属性是达到原真性保护目标的关键。地域性与可读性的双重属性既是对于历史保护原真性的主观个人解读,也是城乡发展、历史保护和时代文化繁荣对于相关学科的观念要求。
3.1地域性属性
历史是世界的,但也或是地域甚至个人的。在历史保护中探讨原真性,必须首先就若干部分达成地域性共识。这些部分既包括实体要素,也包括实体所处的时空环境及变化趋势。如中国的木结构建筑与西方的石料结构建筑在原真性保护上存在本质地域差别,便无法采用相同的保护策略;我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基于地域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迥然不同的保护手段。单从实体所处的时空环境一点,就可反映特色化的地域环境保护对原真性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单纯的历史建筑保护难以达到效果,不仅规模受到限制、且由于分散所带来的信息断裂均给保护带来困难。在历史保护中融入地域性理念,某种程度上是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必须认识到,建筑仅仅是文化载体的一部分,广泛的文化植根于非建筑空间。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历史上的很多优秀文化并非以“城市”为载体。
3.2可读性属性
历史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具有资源性,可以根据不同社会和群体的需要进行发掘、开发、利用、交换甚至交易。我国目前的原真性保护中,一般意义上的遗产都会有意无意地忽略普通民众的生活痕迹。社区居民被排斥在决策过程之外的做法司空见惯。例如:我国为了维持某些古朴的古村落氛围,对村民的行为进行约束:不能在游客视线内晾晒衣物、不能在旅游时间拉板车、家畜等。功能上也趋向单一,学校、政府、农贸市场等为本地居民服务的功能都被迁出;相当一部分的居民也都迁出;古村落只保留旅游功能和本地居民居住功能。以上措施都体现了当下我国历史保护原真性的表面化、面向旅游化。规划中的原真性保护成为一种“严格控制建设和居民行为”的静态保护,居民生活的可持续性受到阻碍。从本质上说,“市民及其生活“这种信息的缺失是导致当今历史保护的原真性困惑的核心问题。从单纯的建筑及其周边环境来“感受“信息的过程无疑是不容易的,历史的被理解与被解读需要人物和生活的掩映。历史的可读首先应是市民生活的可读。
4.结语与展望
城市最基本的特征是人的活动,街道与广场是城市的主要活动场所,承载了多样的人的活动。在古城保护规划中,通过引入旅游活动策划,针对城市更新区域中的不同人群需求进行研究,另外还针对特定的民俗相关的活动、集会所需要的空间大小进行研究,进一步融合城市的文化、社会、自然的要素,共同指导空间形态设计。对空间功能及布局的提升更加具有针对性,并大大提高了城市公共空间对居民和游客活动的支持度与适应性。
城市的保护和更新,是与城市的功能、产业结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相统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但是面对快速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获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过度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提高容积率,造成过密开发和土地滥用,对城市的空间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现有的改造多局限于开发有利可图或区位具有优势的地段,而忽略了急需更新但经济效益差的地段。因此,应该寻求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路径,调动政府、社会共同参与,完善基础设施,实现旧城基础设施的均等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统意义的城市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城市中心与广场空间、天际线控制、街道、建筑小品及城市细部空间建设等方面。
作为国际遗产保护的指导,我国缺乏基于地域文化特性的、民族文化层次的“原真性”调适,对历史保护原真性属性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转型时期背景下的我国城镇化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历史价值历史保护的压力将持续存在。基于此,研究分析原真性保护的现实问题和受阻因素,探讨了基于原真性的多样化保护策略。重点阐述了新时期我国历史保护中原真性双重属性——地域性和可读性。研究认为,原真性保护应关注多维度的地域特性,重视文化地域差异。同时,应强调各历史保护项目中的信息可读价值,尤其是满足市民生活的可读需要,并采用动态保护的方式,全方面保障保护力度。历史保护是一项全面复杂的工作,文章作为历史保护的理论思辨,未来有待于结合实践进一步完善成果,以期为我国历史保护贡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