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贝聿铭在敏感地段的建筑及其环境设计探析
2014-04-21张轲贾明张冬敬
张轲 贾明 张冬敬
摘要:本文以贝聿铭大师的作品为例,分别从如何应对环境的挑战和延续传统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析,归纳了其单体建筑在与敏感地段环境结合方面的成功手法。
关键词:贝聿铭;环境;敏感地段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贝聿铭曾经说过,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任何建筑物都应该并且在可能尊重自己周围环境的先决条件下找到一种合理的表现,既不是貌似谦虚,实则平庸地给自己设计的建筑物披上与相邻建筑酷似的外衣,更不是以奇特外衣来哗众取宠。这两者都谈不上是原有建筑的“好邻居”。
在个体建筑设计开始之前,对其周围环境、历史沿革、交通状况、远景规划等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对设计的要求,指明设计的发展方向;在个体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随时协调个体建筑与规划之间的关系。这已经成为贝聿铭事务所在组织结构和设计程序方面的重要特点之一。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其中包括12座艺术博物馆。这些作品的巨大成果,显示了贝聿铭先生在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的高超技艺。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这里我们以几个建筑实例来体会建筑大师在这些历史敏感阶段的建筑设计。
一、应对环境的挑战
“在地形条件比较特殊的情况下设计建筑,固然要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约束。但是如果能够巧妙地利用这些制约条件,通常也可以赋予方案以鲜明特点。”七十年代接踵而来的项目:美国国家博物馆东馆和卢浮宫首期与二期改造工程,这些工程的影响力是早期那些地方性的中小型博物馆所不能比拟的,同样在城市环境方面面临的挑战也更大。在美国和巴黎最敏感的地皮上,拔地而起的艺术博物馆证明了贝聿铭是个敏锐的捕捉环境因素的设计师,并且有能力从容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困难和挑战。
法国卢浮宫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也是能体现国家精神、具有民族象征意义的历史建筑,所做的任何建设必须迎接如此特殊的环境背景下所带来的挑战。贝聿铭认为增建任何新的结构都会对原有的巴洛克建筑造成破坏,所以将需求的空间安排到地下去。
为了使人们感受到地下化的新建筑,也为了满足地下空间对阳光的需求,贝聿铭建造了一个玻璃金字塔。玻璃金字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玻璃透明性不会遮挡古老城堡丰富的立面,行走在地下交通大厅,抬头依稀可见阳光摇曳中的古老巴洛克式城堡。其介于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特性也不会夺取卢浮宫的主体地位。其次金字塔造型小,最小的表面积可以覆盖最大的建筑面积。
卢浮宫博物馆的改造和扩建证明了积极面对城市环境提出的挑战是可以在形式不一致的情况下求得和谐的。这也正符合一些外国学者提出的观点,“与环境不同,采用对比的手法也是一种协调。”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完成,也给我们旧建筑保护提供了一种思路,建筑是其所处时代的浓缩,它既然经过了我们的当代社会,也应该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迹。在古建筑保护、更新中,玻璃的应用,既不会使古建筑丧失原貌,也满足了新时代的需要使新与旧的完美结合,谱写完美篇章。
二、传统环境的延续
“当博物馆建在相对稳定、独立的传统环境中时,如果片面强调建筑的脱颖而出,往往只能造成环境的混乱和建筑在环境中的孤立。但是如果简单的模仿传统环境又会造成时光倒流的错觉或低层次的媚俗。”
后期贝聿铭作为主任设计师设计的博物馆项目主要有三个:日本美秀博物馆、卢森堡现代艺术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这些项目几乎都是建在相对独立的传统环境中。在对待环境因素的构思中,通过形象、精神和群体与传统的关系体现出了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贝聿铭说过:“要是你在一个原有城市中建造,特别是在城市中的古老部份中建造,你必须尊重城市的原有结构,正如织补一块衣料或挂毯一样。”也正如他所说的,吸收本地的、民族的和区域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文化痕迹,可以继续延续城市的肌理和特征,并继承传统非形态的精神。
1.日本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图1)位于远离都市的自然公园保护区,按照日本的建筑法规(自然公园法)建筑最高处必须在13m以下,环境管制则要求可见屋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米,因此建筑的80%为地下部分。贝聿铭将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术高度结合,将建筑巧妙地融于自然的环境中。整体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晋朝陶渊明“桃花源记”,在山上修了隧道和吊桥,连接峡谷与博物馆。远处的小山将博物馆隐藏起来,通过一条两侧种满樱花树的步行小道,将人们引入300多米长的弧形隧道。穿过弯弯的隧道,横跨峡谷的索桥才能抵达保护区深处的博物馆。绿色的山峦曲线与玻璃屋顶连绵,和谐的映衬在绿丛中。
在这里大师以梦幻般的序列过程提升了这个环境,使每个来访者沉浸在这个自然界的无限美妙的胜境中,缓缓进入的序列魔法般地展开,将建筑物隐藏在地形中,创造出中国山水画似的效果。景观若隐若现,绝非全盘托出。这位年近九旬的建筑师明确表示:“在这个设计中与世隔绝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2.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图2)位于古城区,与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忠王府一墙之隔。对此,贝聿铭的解决方法是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继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同时又使单体建筑显示出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使新建成的博物馆成为经典园林现代化的延续。
新博物馆与原有环境最和谐之处,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特点的莫过于,入口大堂对面的那片假山。叠置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必备手法,而这里的假山与绝非古代文人、雅士笔下的“假山”。贝聿铭先生曾说,“古代的匠人们已经将假山做的出神入化,他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他不可能做的更好。”这里的叠石是从中国古代书法家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启发的。以墙为纸,以石为绘。借拙政园墙壁为纸,把切片的巨石高低错落于高墙之前,如同在墙上绘制了一幅水墨画。把中国古代建筑和绘画的结合做了新的演绎。
了解了这些,我们不得不佩服大师的无穷创造力。从华盛顿的东馆和巴黎卢浮宫的加建,再到东方的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新馆,都充分证实贝聿铭的一种生来俱有的对场所判断的灵感,无论与环境对比,还是延续传统,都做的那么细致完美。
作者简介:张轲(1986~),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建筑技术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