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山曹妃甸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研究
2014-04-21徐亚军时艳艳
徐亚军 时艳艳
摘要:曹妃甸港口建设将对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将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有力支撑,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实现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战略平台。如何在新一轮发展中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如何通过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推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成为国内排头兵、国际新生力量,己经引起曹妃甸政府乃至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因此,研究通过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借以不断提升曹妃甸自主创新能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曹妃甸;科技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E835.8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己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成为增强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在科技管理创新、提升国家或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我国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方式为主线,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作用。曹妃甸港作为中国沿海港口的后起之秀,将为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特别是将对河北省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并将成为支撑河北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新兴战略平台[1]。而科技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如何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成为推动曹妃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1 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就是管理者根据科技活动的任务及目标,运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对科技活动中的人、财、物、组织、信息等各种资源或要素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充分发挥各种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效用,以便圆满地完成预定的科技目标。
近几年,曹妃甸科技管理工作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分析曹妃甸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技政策支撑力度仍不够强。由于曹妃甸建立时间很短,在很多方面尚未出台统一的科技执行政策,导致各功能区在落实上级政策及执行原科技政策等方面出现问题。第二,科技人才制度不完善。现有的科技人才政策没有形成体系,支持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安家费、补助费等,普遍存在“重引进,轻培养使用”的现象,特别是人才政策没有与科技、经济等其他政策紧密结合。第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曹妃甸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科研机构少,研发实力较弱。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方面系统化、全面化的扶持政策较少,创新资源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网状或者科技研发系统,各功能区科技资源各自为政,配置效率不高,由于缺乏对区内外科技资源集聚和整合手段,因此尚未形成健全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2]。
2 提高曹妃甸科技管理水平的策略研究
针对曹妃甸现行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就提高曹妃甸科技管理水平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技术预见研究,完善科技发展战略
加强技术预见研究能够帮助曹妃甸科技管理部门清楚地界定短期和中长期研究计划,并注重在制定过程中将各种科技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
(1)优势产业继续保持
对于在己取得较好声誉的冶金、电气、化工、陶瓷等优势产业方面,改造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参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2)发展新兴特色产业
通过政府连接作用,为企业找准、找好对口单位促进产学研科技合作,以点串线,以线带面,通过发挥龙头企业集聚作用,形成从种、养、殖、加工到流通的一体化产业链,形成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的生态特色产业集群。
2.创新科技政策体系,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技术创新体系在整个曹妃甸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过程中承担主要作用,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
(1)通过大规模引智建立研发机构
需要运用毗邻京津的优势,利用京津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特别是要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河北联合大学等的合作,面向京津开放,通过大规模引智的形式来构筑起曹妃甸自身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2)构建创新联盟和创新集群
利用传统产业优势,构建创新联盟。利用唐山钢铁、煤炭、动车、陶瓷、化工的产业优势,打破企业界限,建立产业创新联盟。使企业能够共享科技成果,增强整个行业的竞争能力。利用开发曹妃甸,唐山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会,大规模的开发循环经济技术、低碳经济技术,为唐山市的资源城市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构建现代制造服务创新企业集群。要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航运与物流服务业企业,提高现代化和智能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外包,重点发展业务流程外包、信息技术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积极融人现代物流、金融、制造等服务领域。
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企业集群。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也是曹妃甸区的特色增长点。首先,依托国家海洋研究机构尽快建设海洋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海洋重点科技创新机构,增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转化能力。其次,重点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形成海洋科技产业增长点。
新能源创新企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缓解我市能源压力,满足市场需求的战略选择。重点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建立新能源企业产业集群。
3.加大投资和融资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加大政府对财政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通过对科技资金的管理来满足曹妃甸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公共需要,使资源合理配置并发挥其最大效益。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应建立科技投入资金占财政收入比例的稳定增长机制,以制度保障政府体制内的资源分配并充分引导社会资源聚集。为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应集中财力对在曹妃甸经济发展中具有制约和牵制作用的重大项目、重大技术攻关难题、关键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给予重点支持,对于具有曹妃甸地区特色的原始科技创新给予支持,使资金的投入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2)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进一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和风险投资为支持,吸引社会资金和引进外资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制。增强科技投入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财政科技投入与金融机构及企业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科技投入机制,运用资本市场促进科技与教育、科技与产业、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与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科技与资本、科技开发与基础设施投资在多个层面上对接融合,广泛吸纳境内外各类资本投向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联合推动,共同发展。
(3)破除融资瓶颈
建立统一的科技投融资平台,政府应将财政预算收入、土地收入等有形资产和政府规划、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定价、政府信用等无形资产集中到此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和使用,并通过分类、重组等方式发挥其最大效用。依托现有科技金融机构,建立集科技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科技贷款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投融资机构,面向科技型企业提供包括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投资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一体化的投融资服务。
4.优化科技人才管理,充实社会创新力量
实现科技人才与科技管理目标的协同以及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曹妃甸在今后的科技人才管理中应予以重视的,曹妃甸要围绕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把科技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战略资源,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和奖励等环节不断创新科技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形成“本地培养、外地引进、留学归国”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3]。
(1)完善人才培养措施
针对薄弱的基础性研究领域,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和重大项目工程建设,着力培养一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和高级青年专技人才。支持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创新和发展,造就大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2)创新人才引进方式
借鉴深圳经验,推行高端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和香港地区等统筹设立海外人才联络处,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领域的核心领军人才,给予与国际接轨的薪酬待遇。与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建“国家级曹妃甸留学生创业园”,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措施,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来曹妃甸创业。
(3)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挥好、保护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激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拴心、贴心、宽心、舒心的用人环境,使人才“进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使曹妃甸成为人才辈出、人才聚集、人才创业之地。
5.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服务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促进科技成果研究和转化的中介组织,是由政府和企业建立的服务结构。目前来看,科技服务体系应当首先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目的是为了科技服务提供有效地保证。
(1)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
建立开放式、市场化运作的曹妃甸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吸纳国外高端研发机构,中央和地方大院大所、重点高校、龙头企业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多元实施主体参与共建。此外,还应搭建创新资源平台,实现创新信息资源和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
(2)探索“产学研”发展新道路
完善契约制度,建立战略联盟的激励约束机制,促进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以公平公正为原则,建立技术参股、效益分成、委托研发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利益分享机制;支持和鼓励功能区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合作,建立面向优势产业、特色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曹妃甸企业开展长期的战略咨询、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科技服务工作,探索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6.加强科技预警管理,提高管理应变能力
结合公共管理中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在科技管理过程中引入“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预防思想,做到“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弥补传统科技管理中只强调管理带来的有利状态,“忽视”或“短视”科技管理过程中因诸如社会、经济、科技等外部大环境发展产生的多样性需求以及由内部诸如失误或者低效科技管理行为而带來的不利甚至危险状态,强调事先预控和经常性预防,通过组建科技预警管理组织机构、完善科技预警措施以及加强科技预警管理研究等,不断优化政府科技管理行为[4]。
(1)建立科技预警组织机构
建议在政府内部建立科技预警管理组织,实现科技应急管理的公共治理。建立由其他政府部门、社会专业团体、企事业单位、媒体甚至个人等参与的对科技管理内部与外部过程进行常规监控、综合监控和危机监控,形成多元主体参与互动的监控网络。
(2)健全科技预警管理政策措施
建立科技预警管理实施意见和实施办法,针对科技预警管理中的“监测、诊断、预控、矫正”四个管理阶段特点和科技预警管理控制性、预见性、警告性、纠错性和免疫性等本质属性,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3)加强科技预警管理研究分析
借助唐山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以及高校的信息和技术优势,建立其与政府的联动机制,为政府提供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推断等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及时、真实、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晓春.曹妃甸港口对河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814-817.
2. 李峰.基于国家创新型皿市的唐山市区域科技创新恤系的构建[J]. 科技信息,2012:94-95.
3. 李婷.科技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初步探讨[J]. 科技论坛,103-104.
4. 颜振军.中国地方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08(12),67-75.
第一作者:徐亚军,男,工程师,1979年10月出生,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