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防汛抗旱减灾对策的思考
2014-04-21张明华
张明华
摘要: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防汛抗旱减灾更加的重视了,通过分析我国水旱灾害的特点,创建了防汛抗旱减灾的工程体系,并且对新时期如何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进行对策的分析。
关键词:防汛抗旱;减灾对策;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TV697.1+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我国这么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部分地区一直深受水灾和旱灾的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对环境造成非常严重的破坏,一些灾难接踵而至,例如,干旱、洪涝、台风以及泥石流等。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防汛抗旱体系,不断研究新的解决对策,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一、新形势对防汛抗旱工作的要求
1、以人为本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防汛抗旱工作的头等大事,致力于减少洪涝和干旱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威胁,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工作中需要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线,把防洪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抗旱保供水安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保证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洪水资源,通过洪水管理和全面抗旱,最终实现人与水的和谐。
2、人水和谐
人水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人水和谐”的理念,强调地域性、现代性、文化性而淡化工程痕迹,达到了自然、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境界。建设水利工程体系,在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又发挥人水相亲的平台作用,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正是新形势人民群众的渴求。
3、应急管理
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快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这既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成为检验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新形势下对防汛抗旱工作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目前我国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的现状
分析我国目前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工程体系完善,防御能力提高,我国九八年发生的那场特大洪水,就此加强了对于防汛抗旱工程体系的创建,目前,我国的各大江河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防洪能力,一些台风易发地区也提高了防台风的标准,同时,基本上保证了干旱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环境不会受到较大的损失,对于城市的安全发展也有了一定的保障,可以通过合理的布局与管理控制来实现防洪抗旱减灾自救的工程体系。其二,组织机构健全,指挥调度统一,我国政府已经提高了对于各大江河湖泊的管理与调度,并成立了防洪抗旱的协调领导班子,主要是对各大乡镇的防洪抗旱情况进行汇报与分析,实现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同时,也使得防洪抗旱减灾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其三,关于防洪抗旱减灾的法律法规也越来越完善,使得依法防控有了更为有力的保障。其四,就是对于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和防控响应有了更为及时的规范,在政府的指挥调度与决策上更加的科学、快捷,使得灾后抢救更为及时。最后,就是对于安全防范意识的宣传工作更加全面,运用新闻媒体的力量加强人们对于水灾旱灾的关注程度。
三、防汛抗旱减灾措施
1、更新防汛抗旱减灾的理念
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洪水的发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我们要从规范自身的社会活动开始从根本上解决洪水的发生,同时,对容易发生洪水的地区进行前面的管理和控制,把洪水带给地区的危害减到最低。现在,我国的防汛抗旱体系已经不仅仅是传统的保护农田,还有更重要的城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新时期的防汛抗旱减灾理念需要不断的更新,在坚持防汛抗旱举措的同时,加大对于洪水的控制和管理,应该规范人类的社会活动,最大限度的利用洪水带给人们的资源与效益,同时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不断的扩大防洪抗旱的领域,采取多种方法积极主动的抗旱,新的防汛抗旱减灾理念意在注重防洪抗旱体系的建设,更好的实现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与风险的防范。
2、健全防灾工程体系建设,提升防灾能力
防灾工程建设是我国防汛抗旱的基础,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保障无法实现防汛抗旱工作的有效开展,针对旱涝灾害产生迅、危害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措施争取将灾害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无法有效控制的灾害,在灾害发生后确保相应的减灾工程发挥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造成的危害。防灾工程设施建设是健全防灾工程体系的重要内容,针对江苏地区灾害多发特点建设相应的防灾设施能够有效提高城市防灾能力。尤其是要在原有的各市抗排队的基础上组成一批市级的防汛机动抢险队,为了降低洪涝灾害时造成的损失,要尽可能的增加排涝设备的建设。
3、强化风险管理
要想更好的完成防汛抗旱减灾工作就应该意识到水灾旱灾的发生原因及过程,尽管不能够完全的消除水灾旱灾带给我们的损失,但是,通过创建有力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就能够很好的规避风险,通过创建创新体制改革,分担化解风险,提高我国对于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事实上,我国的国情决定着防汛抗旱减灾体系的构建,通过策划风险防范体制,建立功能齐全、合理防范的防洪抗旱体系,利用科学调度的办法来更好的利用洪水带给我们的资源。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补救措施来减少水灾旱灾带给地区的经济损失,建立适合我国我情发展的防洪抗灾体系,不仅要加快编制最新的水灾旱灾风险图,还应该完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强化风险管理。
4、加强能力建设
尽管我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但是仍然不能够阻止水灾旱灾对于我国的破坏,甚至使各种自然灾害更加严重,除了规范自身的社会活动外,应该加强建设防洪抗旱的能力,首先,推广南方水灾多发地区的抗洪经验,尤其是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山区、农村,普及人们的防洪抗灾理念和能力,针对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群众性的抢险救援力量能力不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化的防汛机动抢险队和抗旱服务队建设。事实上,我国面临的防汛抗洪任务非常的艰巨,一定要建立一只能力强大的抗灾队伍,运用先进科学的技术来实现防洪抗灾能力的跨越式发展。
5、完善突发自然灾害的预警
最近几年,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相继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发生的地区大多是农村的偏远山区,那里的经历落后,预警应急响应措施不健全,使得人民的生命财产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国一定要加强对于突发自然灾害的预警,给人们争取更多的时间转移或是采取有效的防洪抗旱减灾举措,通过主动防洪与避难自救,尽量的减少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为此,我国要完成全国将近两千个县级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防治区的预警体系建设,实现预警及时、反应迅速、转移快捷、避险有效,全面提高山洪灾害防御水平。
6、防灾减灾有赖于科技进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各方面都要充分依靠科技进步防灾、抗灾、减灾。针对近期和远期的各种难题组织科技攻关,推广运用行之有效的现代科技成果,力求取得更好的减灾效果。在防治灾害的工程性措施中,大力推广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方法,抓紧现有设施装备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希望国家科技主管部门能将治理淮河、长江等重大科技问题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和推广计划,进行多学科地综合研究,科技减灾的效益是投入最小效益最大的工程。
结束语
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质量关系到灾害存在地区的全局,经济的发展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环境的变化使得我国防汛抗旱减灾工作面临更大的压力。要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法律体制来保障防汛抗旱减灾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贵宝.防汛抗旱技术标准[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
[2]丁留谦.实施并不断完善山洪灾害的综合防御措施[J].中国水利,2010年.
[3]唐传利.关于开展河湖连通研究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水利.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