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视角谈市级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2014-04-21杨忠勋
●杨忠勋
基于经济快速发展的视角谈市级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杨忠勋
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大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市级疾控中心承担着保障城市人民群众健康的首要职责,涵盖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预防、儿童疫苗接种、各种危害因素监测及干预等诸多方面,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体现着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是政府公共服务、城市公用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队伍建设是卫生工作重中之重,文章指出,只有基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视角,以超前的思维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经济发展 市级疾控中心 人才队伍建设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我国各级疾控中心承担着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首要职责,涵盖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预防、儿童疫苗接种、各种危害因素监测及干预等诸多方面,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体现着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宗旨,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在高血压、癌症等慢性病,在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核与辐射监测、环境与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汶川、玉树、舟曲、芦山、景谷等地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做出了突出贡献。各种重大灾害面前,我国各级疾控工作者不畏艰险、不辱使命、舍生忘死、防控疫情,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为祖国卫生事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疾控中心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城乡巨变,民生改善,社会和谐。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也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要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重要位置。新形势下,人才队伍建设是市级疾控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拥有了一流的疾控人才队伍,才能在疾病灾害面前“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因此,作为市级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以超前的思维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为此,笔者将以自己所在的江苏省盐城市疾病控制中心为例,在本文中对我国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以下方面的探讨。
一、号角吹响,战鼓催人——基本的情况
江苏省盐城市疾病控制中心是经历了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体制改革后,于2002年7月正式成立的。近年来,我们在省市卫生部门的领导下,以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中心人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中心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市科技进步奖23项,取得国家专利3项,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现有市级重点学科2个,4人获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9人入选省“333”和市“111”工程人才。
从2012年4月起,我们严格按照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制订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编制岗位说明书,确定具体岗位,明确岗位等级,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人。目前现有事业编制98个,在编人员93名。其中:管理人员5人,专业技术人员83人(高级36人(其中“双肩挑”4人、中级32人、初级19人)、工勤技能人员5人,全部签订聘用合同,顺利完成了中心首次岗位聘用工作。目前在编在册93人中,有研究生学历18人,本科生学历59人。近几年来共引进研究生人才15名,培养了研究生3人。从以上情况和实际工作来看,各方面工作虽然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高层次专业人才尚显不足。
二、大潮涌动,风生水起——拥有的优势
1.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疾病控制技术人员与硬件设施。盐城市疾控中心坚持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业务楼布局合理、功能健全,是全省第一批达到地级市疾控中心标准的单位。装备仪器设备先进,拥有色—质联机、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等离子发射光谱、荧光PCR等万元以上设备。建有艾滋病确证中心实验室、国家流感网络监测实验室、生活饮用水质检测中心、食品饮用水放射性污染应急监测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与中国疾控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紧密的科研协作关系。同时,还是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和南通大学、盐城工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教学基地。
2.具有一套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并充分发挥自己水平和建功立业的良好机制与和谐氛围。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技能型”队伍。近年来,中心先后有6人分别被省、市政府命名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领军型人才”,多人多项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一大批业务人员获市级科技成果奖。一支以省“333”、市“111”和“135”工程人才为骨干的专业技术队伍出色完成了各项疾病控制工作,并经受住了非典防制、禽流感防制、手足口病防制、甲型HINI流感防控等重大防病任务的严峻考验。
3.具有一个“居安思危,自强不息,关爱生命,预防为主”的先进的疾控文化。近年来,盐城市疾控中心始终把疾控文化渗透到单位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涌现出了劳动模范、抗震英雄、“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等优秀代表人物,形成了强大的队伍凝聚力和管理执行力,为广大业务人员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大显身手的舞台。
三、直面矛盾,蹄疾步稳——存在的问题
1.岗位总量不足。编制太少,造成岗位总量不足,难以适应疾控事业发展的需要。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市疾控中心的职能大幅度增加,工作要求显著提高,防控任务日益繁重,编制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员捉襟见肘,一些工作难以开展,成为制约疾控事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盐城市中心编制情况无论是对照有关部门的标准,还是与省内各市的实际情况都有不小差距。一是根据中央编办、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各级疾控中心编制应按1.75万人口配备的标准,其中辖区的市级疾控中心服务人口大于700万,其编制为300人以上。二是从江苏省全省来看,编制数与服务人口之比,盐城市疾病控制中心在13个省辖市中最低,扬州、南通、淮安等相邻城市均在2.5/10万以上,人口与盐城市相仿的徐州市为2.0/10万,而盐城市疾病控制中心的比例仅为1.3/10万。
2.职称结构与岗位结构矛盾尖锐。现有高级职称36人,但高级岗位只有26个,今后每年都有人员晋升高级职称。加之,中心成立后,新进研究生15人、本科生12人,将呈现集中晋升高级职称趋势,进一步加剧“结构性”矛盾,难以按照“退二进一”政策予以消化,而“待聘”高级人员会越积越多,将挫伤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同时,专业技术岗位内部结构不合理。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副高级岗位内部结构比例统一定为2∶4∶4,五级岗比例太小。盐城市疾病控制中心符合副高五级岗位任职条件的有10多人,但岗位数却只有3个。
3.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科学分析;人才结构不够全面,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一方面是目前全国大多市级疾控中心都存在着疾控工作无法满足全市人口日益增多,特别是流动人口大幅增加的需要,导致市疾控中心在职人员与实际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国家的相关规定,给全面有效地开展疾病控制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是面临人员老化,专业对口不合理,人才引进工作相对滞后,尤其是空缺编制多,引进人才的编制无法解决,造成引进人才困难,缺乏新生力量,严重影响了人员结构阶梯式发展,从而使疾控工作专业水平在短期内难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一些罕见的传染病能力不强。另外,市级疾控中心现有人员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还不够合理,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疾控中心未来的发展。
4.学习、提高的机会少,存在“专业人员少、高职人才少、培训机会少”的“三少”问题。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涌动,知识万千的新时代,稍有疏忽,就会被知识浪潮所淘汰。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的各级疾病控制工作者大都是依靠过去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开展工作,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很少,往往是遇到问题临时抱佛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胜任新形势对疾控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学习者胜,学习者强”,只有下大力气,增加财力、物力和人力,重点抓好职工再教育问题。才能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的人才队伍,从而适应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
5.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城市疾病控制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由于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涌动,疾病预防控制所面临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既给疾病预防控制带来新的机遇,也给疾病预防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急慢性传染病疫情形势严峻。传染病在个别地区时有流行,鼠疫防控任务形势严峻,责任重大。二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害日益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医学模式已由过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生理医学模式转变,一些危害严重的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疾病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三是公共卫生问题日趋明显。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卫生、环境卫生等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环境污染、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问题时有发生。四是疾病控制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要求我们技术水平要不断发展,人才培训、队伍建设也要不断跟上。五是当前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因此,进一步加快城市疾控中心事业的发展,使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防病治病的要求相适应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创新理念,深化改革——解决的对策
自信源于自强,自信增强底气。实践证明,“人才是开展一切疾病预防控制的基础”,只有拥有预防医学、卫生或医学检验等各种门类的疾控人才,才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容面对各种突发事件,预防重大传染病灾害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增加疾病控制中心事业编制数,在满足日益繁重的疾病控制工作需要的同时,相应地扩大高级职称岗位的比例。市级疾病控制中心是保障全市人民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公益性卫生机构,承担着全市疾病控制指导职能,建议疾病控制中心省、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和市“111”工程人才的聘任,不受设岗比例的限制。同时,将副高级岗位内部结构比例调整为3∶4∶3。具体到市级疾病控制中心的工作需要,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副高级岗位内部结构比例,让更多的高素质、多学科的专业技术人才都能够及时获得高级职称,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把好进人关,“凡进必考”,阳光操作。要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做起,引进专业对口、能胜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并具有一定发展与提高潜力的专业人员,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能引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优化疾病控制中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
2.要将高级岗位的设置向人才比较集聚的部门倾斜,以保证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同时,还要特别考虑照顾由于各种突发事件而延误了评定、晋升职称的技术人员。例如,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在抗击非典与其他重大灾害斗争中,由于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正常学习和工作受到了一定影响。为鼓励在抗灾救灾中表现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特别出台文件规定在当年的职称评审中,对在这场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获得省级以上单位授予的荣誉称号或奖励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免除外语与计算机考试。他们这种做法受到广大疾控工作者的欢迎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要以底线思维,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各市级疾控中心要在转作风,谋发展,惠民生,创一流的新形势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必须要具有底线思维,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切实提高整体专业水平与应对各种突发事件与罕见的重大传染病能力,培育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梯队,保障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后劲。在及时补充空缺编制的前提条件下,针对目前疾控中心人才断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有力的支撑。一是要“外培内训”。走出去,请进来,为中心各类员工的再教育提供各种条件,让他们能够与时俱进地学习与掌握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手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指导,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进修培训机会。二是要防患于未然。针对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出现的登革热与西非国家发生的埃博拉重大疫情等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预防演习,大排查,治隐患,保安居。层层发动,件件落实,加大力度落实防控措施,提高疾控人员的防控水平与处置能力,以免在重大疫情发生时出现被动局面。
4.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重大疾病抑或是其他的突发事件,迫使我们必须跳出常规模式引进人才。笔者认为,要利用各种方式,打破编制、身份等方面的限制,向社会和医院招聘能够在疾病预防控制等领域大显身手的专业人才,要舍得下功夫,舍得花本钱,在工资、奖金、待遇、科研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同时,要逐年分批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的医学院校优秀毕业生到疾控中心工作,开辟绿色通道,解决编制问题。
5.要在城市公用事业中引入民营资本和竞争机制。城市公用事业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和居民日常生活。公共卫生事业也是城市公用事业的组成部分,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融资已远远不能满足公用事业越来越大的资金需求,因此,在各项城市公用事业中引入民营资本和竞争机制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应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降低民营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的门槛。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正说明民营资本大有可为。当然,在疾病预防控制这一领域,民营资本是否能够引入?如何引入?引入之后如何监管?如何建立有效的投资回报机制?应该出台哪些相关的法律法规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今后作进一步的研讨,从而取得双赢抑或是三赢的效果。
五、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今后的工作瞻望
行百里者半九十。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由各城市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近年来,在各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我国各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养和引进了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配置了一系列先进的设备设施,在服务能力、实验室建设、科研教学方面日趋完善,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体系和相关的科学研究体系,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与政府部门的表彰。
笔者相信,为更好地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能,市级疾病控制中心将进一步弘扬“团结、创新、科学、奉献”的疾控精神,践行“守护健康生活”的职业使命,以建设全国一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目标,在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1]董桂梅.医院加大人才梯队建设留住人才的思考.商业文化,2010 (4)
[2]赵君(郴州市中医医院).改善民生从“健康“开始.郴州日报,2014.9.13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疾病控制中心 江苏盐城 224000)
(责编:若佳)
F240
A
1004-4914(2014)11-2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