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爱迪生
——记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部长级发明家李国才

2014-04-21柴玉田

化工管理 2014年7期
关键词:钻头部长油田

文/柴玉田

中国的爱迪生
——记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部长级发明家李国才

文/柴玉田

李国才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在石油化工行业,人们一提起“中国的爱迪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威震华夏的“李国才加工班”班长,共和国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化工部副总工程师,与大庆铁人王进喜齐名的传奇人物李国才。

这个只上了三年小学的贫雇农子弟,累计完成了200项发明,并放弃了自己所有的发明专利权,中国的任何一个工厂都可以无偿使用他的发明成果——他为国家挽回的损失和创造的价值累计已超过了数亿元。

1932年,李国才出生在河北昌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0岁以后才靠自己卖柴禾勉强念了三年小学。因生活艰难,李国才早早就随着哥哥们出外打短工维持生计。

1948年,锦州获得解放,李国才迈进锦西化工厂当了一名管工。1954年,根据国家“一五”计划中“关于建设中国第一座化工城”的总体安排,锦西化工厂整体迁移到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市,在吉林化建公司继续从事管工工作,李国才的主要任务就是安装、维护、保管工地上的各种铁管、钢管。这种工作技术含量低,也无需有多高的文化。但李国才却对自己的工作十分喜爱,在保管的过程中,他开始对各种管子进行细心的琢磨,寻找各种资料和说明书以探寻各种管子的性能与用途。渐渐地,没有读过多少书的李国才便成了工地上的钻研迷。

1955年秋天,工地上有一座工厂刚刚安装完暖气,准备进行供热漏水试验。往暖气管道输送给水,必须用一台压泵进行导流,而工地上仅有的一台进口泵却马力很小,把整个工厂的所有暖气管道全都注满水需要一周的时间。这样,不但效率低,而且影响工期。李国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自己设计一个压泵,以提高工效。他利用工地上的废弃管材,又找来有关水泵的图书,一边研究压泵的基本原理,一边进行实际安装,经过三天的反复设计和焊接,李国才自行设计建造的压泵完成了。他同工友们一道把压泵抬到工地,拆下原有的那台进口泵,接装上自己设计制造的压泵之后,一按开关,水流如注,结果仅仅用了三个小时,就把所有的暖气管道充满了。工地上霎时一片欢呼,大家无不为李国才的聪明而叫好。因为这台泵不光能高强度地抽水,还能喷水喷浆,所以李国才便将其定名为“万能泵”。

万能泵发明的成功,给了他极大地鼓舞。不久,李国才又利用废弃材料发明了磁管切割机、磁砖切割机、机动小型吊车、长脖泵等。李国才一下子成了工地上的明星。为此,1957年他被吉林市命名为劳动模范。

邓小平称赞“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人发明家啊!”

1959年2月,鉴于工地上迫切需要一个进行技术革新的突击队,经工地党支部研究决定成立一个革新加工班,由工人革新家李国才任加工班班长。不久,公司正式下文用李国才的名字将技术革新突击队命名为“李国才加工班”,并抽调十几名工人配合李国才大搞革新发明。加工班成立后,李国才又先后发明了弹簧锤、墩沙机、打沙机、快速对管器、快速调圆机、潜水泵、快速灭火器、气动圆弧刀、鱷管机等几十种新式机械,为工地贡献出了一个又一个灵巧实用的机械。

同年7月,吉林省政府在长春召开省技术革新突出成就展,大会特邀“李国才加工班”班长李国才携带着他的发明,为中央领导邓小平、李富春、蔡畅进行表演。看完他的磁管切割机表演,邓小平饶有兴致地赞叹道:“你是一个了不起的工人发明家啊!”当邓小平听人介绍李国才已有几十项发明并成立了“李国才加工班”后,风趣地说道:“你的这个加工班简直就是中国第一加工班啊!”

由于“李国才加工班”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李国才的工作量也在成倍增长。不仅是吉化公司建设工地上少不了他,就是吉化公司外的许多工厂也都纷纷请求李国才为他们设计各种器械或解决技术上的各种难题。

1962年冬天,气温达到了零下38℃,建在化工城里的亚洲最大电石厂的2.5公里的氮气管线被全部冻结了,电石厂被迫停产。因为这条氮气管线是苏联专家设计和建造的,所以,工地上的中国工程师们面对管线受冻一筹莫展。由于这个电石厂在新中国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停产造成的损失每天达几十万元,自然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指令吉林电石厂务必以最快速度解决管线受冻问题,抓紧恢复生产。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电石厂组织职工展开了大会战。工人们采取了每隔几米刨一个坑,然后点燃干柴熏的方法,试图使氮气管内的冻冰融化。然而,大家的努力白费了。

这时候,李国才来到了会战工地,一看就明白了症结所在。他决心向苏联专家挑战,彻底解决冻管问题。他在加工班忙了一夜,利用鼓风机和东北炕炉子的原理,制造出一个火焰喷射器。第二天早晨,李国才先在管子上焊开了一个缺口,然后把火焰喷射器对准了缺口,结果,一条火舌如神箭般吹进了管线,很快,2.5公里长的受冻管线全部融化。大家纷纷向李国才竖起了大拇指。

这条氮气管线的融化,使李国才的声名大振,他又被评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党委做出“全面地、深入地开展学习特等劳动模范李国才”的决定;吉林市委、吉林省委随之亦做出号召广大工人“做李国才式好工人”的指示;部里还派出联合写作组,撰写了长篇通讯《为社会主义多干活——记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李国才》在全国宣传。《人民日报》发表文章《革命就是解决矛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工人广播》转播了李国才的讲话录音,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将他的事迹拍成电影,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他和他的班组为中国工人阶级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敢想敢干的榜样。

自从李国才成了宣传典型后,他便成了宣传员,常常是一天要做几场报告,所讲的内容除了如何搞发明创造外,还要结合形势大谈矛盾论、实践论。因为他的发明有一些技术含量很高,而他本人又没有受过专业教育,因此他的实践出真知便又被一些大学所引用,以至他这个仅念过三年小学的工人发明家又不断地被大学请去做发明专题报告。一时间,李国才成了名扬全国的工人发明家。1964年,他荣幸地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与“铁人”王进喜肩并肩地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后来,由省市组织编写的《李国才技术革新选》小册子正式出版发行了。这一发行量近百万册的发明实务专业书,再一次把李国才推向了全国。

不锈钢弯头我一定能把它搞出来

70年代初,吉化公司从法国引进了一个大项目,而上马这个项目,又必须要有大量的不锈钢弯管。但这时我国却没有不锈钢弯管一次冷压设备和技术,在衔接弯头时必需采取焊接。面对进口钢管弯头需要大量外汇和焊接“虾米腰”弯头同样需要数以万计的焊条的双重困难,公司领导进退维谷。恰在此时的春节欢迎外国专家的宴会上,一位法国专家酒后吐出了狂言:“你们中国人太笨,你们中国的工业技术更是太落后,我提议为中国的可怜的配管技术干杯!”这位法国专家的话,把在场的李国才激怒了,他愤愤地站了起来,向法国专家叫起了板:“你听着,中国人并不笨,不锈钢弯头我一定能把它搞出来!”

他并不看法国有关设备的说明书,而是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先是设计制造出了一台200吨的油压机及配套设备,然后又设计制造了一台1500吨的油压机,紧跟着,又设计了铸弯头的胎具。有了油压机,李国才一口气塑造出了冷压不锈钢弯管,成为“中国弯头第一人”,填补了中国一项空白。当法国专家见到李国才试制的弯头时,表现出极大的惊讶,他在一番摆弄之后说:“李国才的弯头技术是世界最先进的,已经超过了我们法国。”有感于自己的弯头为中国人争了光争了气,李国才便将其命名为“争气弯头”。而他也从此有了第一个绰号“李弯头”。这天晚上,李国才怀着一名普通工人对石油化工事业无比热爱的炽热感情,给康世恩部长写下了一封自荐信:

康部长:您好!

我是吉林化建公司的工人。过去石油化工配管的不锈钢弯头,都是焊接的,焊接一个弯头,需要4天时间,而且需要7斤焊条,这些焊条中国没有,必须从日本、瑞典进口,价钱又是非常贵的。现在我研制出了这个弯头,仅用2分钟就成型,再也不用4天了,再也不用焊条了,而且质量超过了外国。我很高兴地告诉您,今后中国的不锈钢弯头再也不用焊接了,再也不用花很多外汇向外国人去买了。今天,我斗胆给您写信,请领导批准把全国化工系统的弯头都包给我的加工班来加工,以便为国家减轻负担。以上汇报,请部长审查。

很快,李国才的信就到了康世恩部长的办公桌上。这位与石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革命不禁被李国才的发明和大胆深深打动了。在与几位副部长传阅之后,他马上电传吉林化建公司王子如经理赶到北京了解情况。当王经理把李国才的弯管发明一五一十地向康部长汇报后,康世恩高兴至极,连声说:“李国才,了不起;了不起,李国才。现在我决定马上从部里的仓库中给李国才调去100吨不锈钢管,让他搞实验。”几天后,两火车皮不锈钢管运到了李国才的加工班。

从工人荣任副部长

1975年10月的一天,正在加工班干活的李国才被吉化公司领导召到了办公室。公司领导正式通知他已被国务院任命为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并让他马上去北京赴任。李国才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调到北京当副部长。在他的眼里,部长可都是中央领导呀!他急欲推脱,但公司的领导却一起来向他祝贺了。

几天后,部里召开大会,宣布李国才副部长到任。康世恩部长大声宣告:“同志们,从今天开始,我给你们请来一个管家的好把式,他的名字大家早已知晓,希望大家今后有什么技术上的难题,就去找他。他可是有一个绝顶的聪明脑袋呀!”

在大家的一致要求下,李国才怯生生地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大家都知道我是一个在第一线干活的工人,组织上给了我一个这么高的职务,让我当副部长,我真怕干不了。我当加工班班长还可以,当副部长恐怕就太抬举我了。但领导和同志们既然信任我,那么我就试一试吧!我来时我老伴也说了,干不了就赶紧回去。”他的话一说完,全场立时一阵笑声,接着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上任伊始,根据康世恩部长的意见,李国才仍兼“李国才加工班”班长。考虑到李国才对机械的独特偏爱,康世恩部长特许他集中精力抓全国石油系统的机械制造。另外,康世恩还给李国才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一年最少可以在吉林的加工班干10个月,而用2个月时间做部里的工作。康世恩部长的特殊关照,使李国才一直忐忑不安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渐渐地,他开始适应了角色的变换。

1976年3月,辽宁发现了一个大油田,贮藏量高达4亿吨,但因地下油的黏稠度特别大,加之采油队伍的技术水平低和设备落后,参加大会战的采油大军眼巴巴地望着大油田上面的钻井平台而垂头丧气。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油田从美国请来了几个专家,几位洋专家经过了6个月的研究得出结论,解决稠油问题必须在1500米地下注入蒸气,但也只是理论上的。并说:“你们中国的这个油田在1500米地下注蒸气解决稠油是不可能的,美国没有这种实际技术,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这种技术,你们自己搞吧,但我们敢说:‘你们中国是搞不出来的。’”

油田的停滞,洋专家的轻蔑,让康世恩拍案而起,他一头扎到油田,亲自调查情况。一些技术人员向康部长建议:“如果能进口一台150个压的热采锅炉就有可能采出油来,否则这么大个油田不就废了吗,那不是让美国专家笑话我们吗?”

康世恩没因美国人的轻狂而有丝毫的懈气,回到部里,他找到李国才,神情庄重地对李国才说:“老李,你能不能造出一个150个压的热采锅炉,把辽宁油田的油采出来,让美国人也看看,中国是有能人的。如果你把这个油田的油采出来,我康世恩向全世界宣传你,你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锅炉专家、采油专家!”

李国才向部长打了保票:请康部长放心,我一定拿下150个压的热采锅炉。

经过一周的努力,李国才把图纸画了出来。他让人以最快速度把图纸拿给康世恩看,康部长从内心深处就极为信任李国才的发明,于是,大笔一挥:就按照李副部长的图纸建造。又用了一个月,李国才和他的助手们,造出了一个足有700个压力的热采锅炉。

很快,李国才带着一帮人,拉着热采锅炉开进了荒凉的油田。试验开始了,他接管、调温、注蒸气……一样一样地开启,一样一样地运作,一会儿,压力表达到了150个压,没有出油,200个压上去了,还是没有出油。李国才心里开始犯嘀咕了,康部长说让我搞个150个压的就能采出油来,可现在到了200个压怎么还没有出油呢?他决心继续加压,250个压加上了,没有出油,300个压加上去了,只见井口霎时喷出了受热稀释的原油,而且越喷越多,如同决了堤的洪水一般。人们兴高采烈,油田的负责人一下子就抱起了李国才,激动地说:“李部长啊李部长,你是大油田的第一功臣啊!”

从此,康世恩部长经常把李国才的名字挂在嘴边,逢人常说:“哪个油田出现难题,哪个油田有外国人也解决不了的困难,就赶紧去找李副部长。”

果然,这之后不久,华北任丘油田又碰到了大难题。当时,油田使用的全部是国产钻头,一只钻头仅能钻7米,要不断地更换钻头才能继续工作;而打到4000米井下,换一个钻头竟然要一周时间,一时间小小钻头成了油田的大问题。为此任丘油田找到了李国才,请求这位部长发明家解决钻头质量差的问题。

李国才来到任丘油田,看了看破碎的国产钻头,便有了主意。他指导一家工厂设计了一个新型铣槽,然后又把原有的钻头里面的滚珠换成了轴瓦,经过几天的铸造,一只新型钻头便出炉了,拿到任丘油田一试,一下子就能钻500米,彻底解决了中国油田打井钻头的质量问题,并且还超过了当时的世界名牌美国休斯顿钻头。在全国油田都用上了李国才发明的新型钻头的同时,他也又多了一个绰号:“李钻头”。

从1975年到1980年间,李国才虽然担任副部长,但仍有22项重大发明。

横祸飞来仍不忘搞发明

“人有旦夕祸福,天有昼夜阴晴”。这句话放在李国才身上再也恰当不过了。正当他满怀豪情地的带领大家为实现祖国“四化”大业刻苦进行技术攻关的紧张时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1980年9月初,吉林有人给中央领导写了一份内参,称李国才设计的民用锅炉不合格,存在严重隐患,全国很多地方都在用着这种锅炉,这就无形中给很多地方都埋下了炸弹,倘若锅炉纷纷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另外又说,李国才根本不是什么真劳模、发明家,他是一个以造反发家的投机者,他的那些所谓发明都是无中生有;紧接着,全国几十家报纸亦连篇累牍地发表了李国才是锅炉骗子的文章,一时间李国才这个大发明家反而成了十恶不赦的罪人。

由于问题来得突然,有关领导遂作出追查李国才锅炉发明的真假和“劳模”事迹是否属实的决定。1980年9月20日,李国才被停职检查。

此时,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工程全面动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需要一种大口径不锈钢弯头,而这种弯头中国不能制造。为此,核电站经过调查了解,知道李国才曾经制造过不锈钢弯头,但他们考虑到李国才正在被批判,找他帮忙怕被制止,于是,核电站的有关人员决定秘密地找李国才求助,并告诉他,如果我们国家自己不能制造这种大口径弯头,就只能花巨额外汇从美国进口了。李国才凭着对祖国“四化”建设的一片赤诚,背着领导和蒙受的不白之冤,在家里悄悄地设计了一个制造大口径不锈钢弯头的图示,又满腔热情地指导有关人员一次性制造出了这种弯头,为秦山核电站解决了技术难题。

吉林省和吉林市组成的联合调查组经过为期一年的调查,认定李国才的189项发明是真实的;1981年10月,经全面调查核实,由中央领导特别批示,中组部正式下文,为李国才平反,彻底推翻加在李国才身上的所有污蔑不实之辞,认定李国才是共和国的一位真正的劳动模范,不是假劳模;认定李国才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工人发明家,他的发明都是千真万确的,没有半点虚假。

退休不退志晚霞别样红

1993年,61岁的李国才退休了。不久,河南申县的一位县长辗转来到他家,说明了来意:“李老师,我们是来感谢你的,我们县有一个工厂面临倒闭,生产不景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厂看到了你以前的一本书,便采用了你的一项发明,现在这个厂一直在生产你设计的那种产品,他们已经起死回生,并成了先进企业。以前你在任,我们听说你两袖清风,不敢来找你,现在听说你退了下来,所以我们专程来谢你的呀!”这位县长的到来,让退了休的李国才想到现在全国有许多企业,尤其是乡镇小企业十分缺乏技术,有些企业的产品老化,设备落后,非常需要进行改造。而自己手里有这么多发明,况且自己还想在余生再搞发明,那么,何不把自己的发明和自己的技术拿出来,为这些企业做些事呢!如果在有生之年,能救活或帮助数不清企业转危为安,那才不愧自己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不愧发明家的称号!退休不退志,李国才又上岗了。他把自己的发明一项项地推荐给了一些企业,同时,又亲自跑去进行技术指导。由于他的一些发明对企业非常实用,所以,采用他的发明的企业越来越多。李国才被许许多多企业聘为技术顾问,很多企业甚至称他为“活菩萨”、“活财神”。因为市场的商业行为渐趋浓厚,于是,不断有人劝李国才申办专利,出卖专利,不能眼看着技术和专利被人使用,自己却过着苦日子。每逢此时,李国才总是爽快地说:“谁用我的发明都可以,谁用我的技术也都可以,谁找我进行新的工业嫁接发明更可以,只要我的发明和技术能让任何一个企业走出困境,我就高兴万分。我就是到死也不会拿我的专利去换钞票。党和政府已经给我足够的退休金,我还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

生活朴素尽显工人阶级本色

李国才成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后,对此,他看得很淡。除了去各地进行发明与革新的宣讲外,他总是蹲在他的加工班里。平时生活非常简朴。他调到北京之后,工资关系还在吉林的加工班,每月原有的70元工资,由妻子领回。部里考虑到李国才一个人在北京生活,就每月又给他补贴了50元生活费。就是这50元钱,李国才还要精打细算地每月往家中寄去20元,而他自己却每顿馒头外加一盘炒咸豆。他平时严格教育下一代,要求三个儿子不要在学校里炫耀父亲,不说假话,而要堂堂正正做人。作为副部长的李国才,在身居高位的同时,他也并没有忘记保持工人阶级的本色,他坚持不坐小汽车,不吃小灶,不要任何待遇,甚至劝人不要叫他副部长。在完成主抓工作任务的同时,仍坚持着他的工业发明。从1975年到1980年,任副部长的5年期间,他又搞出了22项大发明。无论是在油田,还是在机械厂,他总是身先士卒,油腻满身,如果不介绍,几乎在任何地方都难让人看出他竟是一位堂堂的副部长,驰名华夏的发明家。

猜你喜欢

钻头部长油田
碳中和油田的未来之路
我国海上全新“绿色油田”建成投产
我国海上油田新发现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
部长通道:从“躲”到“等”新气象
可切换式反循环潜孔锤钻头设计及优化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
掘金油田环保
PDC钻头侧钻现场应用
金刚石钻头用钎料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