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元年指路行业未来机遇

2014-04-21程清冯京津

中国房地产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社区

文│程清 冯京津

智慧城市元年指路行业未来机遇

文│程清 冯京津

当智慧这个原本用于形容一个生命体的词汇,被用来描述一座城的时候,你是否真的能把那个钢筋铁骨、灯红酒绿的都市丛林,设想成一座拥有生命感知系统的城市呢。它会像一个生命体一样可以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应,甚至让毫无生命的感知元件像一个生物体一样工作,这或许正是人类基于信息化进程中给城市赋予生命的开始。

关于未来智慧城市的模样,我们或许可以从科幻大片中先感受一二:所有城市管理都建立在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可触摸空间内,城市管理者仅需拖拽与点击即可完成各项设置。这里具备庞大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及使用的能力,无论你的需求是什么,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解决方案。

尽管智慧城市只不过是IBM公司8年前提出的城市发展愿景,但事实上人类从建城之初就没有停止过对城市管理智慧的追求与探索。在传感技术、宽带网络、云计算这些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支撑下,人类对于现实城市进行颠覆性的虚拟重构成为真实的可能。

一些原本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竟然会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联系。当飓风来临,人们会购买更多的蛋挞,于是雨具和蛋挞被摆了在一起进行销售;而谷歌,从人们对关键词的搜索中预测流感的发生,其自动生成的判断竟然比专业权威机构更准确、更早;比如开源城市作为一个新型平台展示了包括洪灾、文化遗产分布、办公空间分布和能源消耗等在内的荷兰国土的利用情况,它代表了未来空间规划的模式:通过开放的信息平台,让市民集体参与城市规划,洞察城市。

在云计算的帮助下,大数据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其价值堪比石油,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在商业、经济以及众多领域中,决策的作出将日益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分析,而不再依靠经验和直觉。

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轮价值洼地的开发和新一波生产率增长浪潮的到来,而这正是现代城市智慧的跃迁。

智慧是手段,总之最终是要让城市更高效、生活质量更高。住建部公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确定的试点城市总数达193个。巨大的市场空间正向整个行业敞开大门。大数据和技术会改变生活,同样也将改变房地产行业,谁能拥有未来,是“智慧”的比拼。

城市会越来越“聪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捷”,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评价也日益多元化,更加注重城市软实力发展,毫无疑问,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和新动力,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对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来说,2014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今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其中专门有一节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8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个系统性文件。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25个部门已经成立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制定了《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制度及2014~2015年工作方案》。

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单志广认为,2014年是中国智慧城市落地的元年。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发展快车道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专门论述了推进智慧城市的6个方面,就是信息网络要宽带化,规划管理要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智能化,公共服务要便捷化,产业发展要现代化,现代治理要精细化。

2013年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发展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共有2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县级以上在建智慧城市数量更大。但在智慧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顶层设计严重缺失、定位与目标尚不清晰、信息孤岛比比皆是、信息安全面临多重威胁等。这些问题无疑会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而且还将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有关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处在十分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急需系统、全面、科学地推进建设和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政策红利十分明显,政策红利将逐步释放。”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如此表示。他还透露,未来将有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试点也将陆续展开,未来将有一大批企业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大显身手。有专家预测,随着政策红利的释放,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机遇,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链。全球市场预估在未来大概有40万亿美元的市场规模,中国估计将有4万亿元市场规模。

总体来看,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方面。对社会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地方中,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占比72.7%,其他地方以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为关注重点。

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在国际范围内,智慧城市也一直是近些年城市升级的热点。

智慧城市本质上是一种城市发展理念,即利用信息智能技术,使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更智能化和便捷化,并实现城市功能系统与城市硬件设施及城市居民的协同联动和无缝对接,从而对城市管理、城市商务、城市生活和城市环境保护等作出智能响应,满足居民的各项需求。

2008年11月, IBM提出了“智慧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欧盟于2006年发起了欧洲Living Lab组织,它采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来调动方方面面的“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机会。该组织还发起了欧洲智慧城市网络。Living Lab完全是以用户为中心,借助开放创新空间的打造帮助居民利用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使人的需求在其间得到最大的尊重和满足。

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6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等)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赋予了城市新的能量,一些国家相继提出智慧城市战略。例如:欧盟提出了“智慧城市与社区欧洲创新伙伴行动”,旨在实现“智能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包容性增长”;日本出台了“i-Japan战略2015”,旨在利用智能化技术改善工作与生活,增强城市活力;新加坡推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旨在提升政府治理效率,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这些战略举措都是以智慧城市建设为重要支撑,推动城市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优化,增强城市集聚经济人口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当前,发展智慧城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生活品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推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促进感知以管理、整合以创新、优化以转型,充分利用城市核心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建设、管理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是加快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是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手段。

智慧城市会带来什么?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建设智慧城市,对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融合,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正让城市越来越“聪明”,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从国外来看,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融合阶段和成熟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城市化进程较早,经过长期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在许多方面形成了有益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21世纪初,欧洲就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实践。2000年英国南安普顿市启动了智能卡项目,自此欧洲智慧城市建设的序幕正式拉开。国外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是有所侧重。比如致力于降低碳排放、环境保护的城市,有开发智能电网的维也纳、发展循环经济的多伦多、实施自行车共享计划的巴黎;关注应急、保障社会安全的城市,如建立防灾系统的纽约、治理交通拥堵的伦敦、推动移动智能的东京;依靠科技培育新兴产业的城市,如创新清洁技术的哥本哈根、推广智能卡的中国香港、扩展光伏产业链的巴塞罗那。

“智慧城市是一个创新的概念,是一种采用以信息化为主的现代科技来提升城市管理服务能力的方法。不同的领域,对智慧城市有不同角度的诠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万碧玉博士表示,但智慧城市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打造以人为本的城市。

可持续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题中之意,“绿色低碳”是欧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从2007年起,纽约制定了PLANYC和市民行为设计指南等项目,通过对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管理和市民参与式城市治理等达到建设绿色纽约的目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市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并成为首个将智能电网转为商业用途的城市,居民可在各自屋顶实现太阳能发电,用剩的能源还可放进城市电网进行出售。同时为寻找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可靠途径,实现绿色交通,通过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收集并分析运输系统、交通流量传感器、污染检测和天气等数据信息。阿姆斯特丹也主要围绕绿色低碳展开,确定四个可持续性主题,分别为可持续性生活、可持续性工作、可持续性交通和可持续性公共空间。

可持续发展之路

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智慧城市也必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成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

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跟城镇化深度融合发展的一个历史发展大趋势。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现在迈入信息社会,这是历史发展大趋势。智慧城市发展对于提升城市发展红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城市转型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和我们当前走向绿色、低碳、智能城市发展的需求吻合度非常高。

智慧城市将成为一个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成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

自2010年我国全面展开智慧城市建设以来,智慧城市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在政府、企业、市民等共同推动下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又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显然,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环境和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第六届(2014)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年会”上,工信部副司长安筱鹏指出,智慧城市本质是服务,涉及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制度变革,涉及到模式转变等问题。从技术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本质是服务,建设要围绕给谁提供服务,如何提供更好服务,围绕居民娱乐、工作、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是下一步实践的重点。城市的管理本质是服务,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服务,要以人为本、务实渐进、在实践中落实的本质。

安筱鹏认为,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如何给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强调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在于便民惠民,为百姓提供便捷交通,食品健康,良好环境、治安安全等应用,这些应用系统都是服务。对智慧城市的方案提供者,建设者,使用者,评价最多的就是系统服务,城市是系统的系统,是由多个信息系统组成的大系统,这些小的系统提供服务,并且形成一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的本质就是智慧城市。

智能、应变、优雅,哥本哈根之轮是都市出行的新标志。它能很快将传统单车改造成电动单车和移动传感器的结合体。储存骑单车刹车原本浪费掉的能量,转化成提速助推力。它还可以测量污染水平、交通拥挤度和道路实时信息。包括路面状况、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浓度、噪声大小、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网页和手机读取这些数据,有助于制定更为健康的骑车路线、达到健身目标或出行规划。还可以分享这些数据,这些成千上万的微小数据的分享组成了一个环境数据库,造福于每一个人。

由于各城市对智慧城市的认识角度不同,以及各城市发展基础与目标有所差异,现阶段各城市也形成了不同的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与建设模式。比如,无锡智慧城市形成了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的建设模式,武汉形成了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北京则形成了以社会服务与管理应用为突破口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目标是:解决“城市病”。“城市病”是许多具体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积累而成的“疑难杂症”,而每一个应用方案都是伴随着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因此,加大智慧应用的推进力度是智慧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碧玉提到,从国家层面来看,各部委相继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助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在他看来,智慧城市在不同的视角下所产生的理解也大相径庭,比如,智慧城市于政府而言是解决城镇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环境友好的手段;于企业而言,以软硬件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提倡的智慧城市多侧重于智慧型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数据、软件、工具及设备等;而从城市层面来看,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统筹规划,智慧地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推动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智慧城市应该是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并从主体、内容、服务对象方面阐述了智慧城市内涵,并提出智慧城市三个导向,即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

智慧城市将集聚更多的人才和技术,增强社会管理服务的创新能力,促进新一轮城市建设及新兴产业发展,将带来上亿元的市场规模,使城市经济体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有力驱动整个社会系统的协同、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与信息化

信息化时代需要智慧城市在运营模式设计方面适应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趋势,不断满足城市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但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仍在探索中,目前主要还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及其他第三方机构参与的较少,尚未建立高效、可持续的运营模式。

而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技术也有待加强。因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智能应用成为制约智慧城市发展的难点。目前关于数据挖掘、处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大部分是基于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研发设计,不能够支撑物联化、互联化和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技术路径。因此,需要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抓住机遇,加大信息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与政府配合加速智慧城市发展。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认为,在新信息时代中,对智慧城市的界定应该是智慧城市既是信息时代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新目标,又是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在未来各类互联网应用中需借助社交化和移动化的路径,实现数据更为海量的产出、更为有效的融合和挖掘,从而形成依靠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因此大数据与社交化、泛在化融合产生新模式是大势所趋,从而得到的启示是,应该怎么把握智慧城市模式创新的领域和关键所在。智慧城市模式创新的领域和关键要素包括:大局思维、多方参与、数据开放及商业模式。这些要素的要求即是,要充分考虑从城市的规划、管理、服务整个过程,让市民参与到城市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中;政府要进行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并通过开放数据发挥巨大价值;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政企合作模式,鼓励商业模式的创新。最终形成创新的产业经济,融合的信息服务,统筹的城市管理,有效的政府治理,以及一流的信息基础。

高新民强调,智慧城市是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目标,也是新模式,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规划要全市一盘棋,以各领域战略目标为导向,设立若干主题,按机构职能和事权分解任务,确立在协同机制作用下的可操作行动。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与面向突出矛盾的信息化进程衔接好,同时利用好ICT发展新机遇做好模式创新;在建设中更要做好全局观念、多方参与、数据汇聚、商业模式这几个关键要素。

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产物,充分利用新一代新技术,打造智能化的城市系统,建立高效化的城市运行体系及绿色化的城市经济,为我国城市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方向。

产业聚集力量

国家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年~2020年),专门论述了推进智慧城市的6个方面,即信息网络要宽带化,规划管理要信息化,基础设施要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现代治理精细化。

对任何国家或地区而言,智慧城市建设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缺乏整体的战略设计是难以为继的。发达国家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几乎都制定了较合理的计划,既注重硬件投入,更注重软件开发,加强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中各行各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和互联互通。

据了解,2012年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率先出台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为我国智慧城市试点建设提供了标准依据。同时,启动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2013年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包括83个市、区;20个县、镇以及在2012年首批试点基础上扩大范围的9个市、区。加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此前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目前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已达193个。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郭理桥表示,193个城市在创建智慧城市过程中,有2000多个项目总投资超过了1.6万亿,一般是财政投入20%,银行20%,企业自有资金33%,其他资金来源27%。分析整个创建情况,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设施数据库建设排在第一、第二位,数字化城市管理排在第三位。从投资额来看,投资最大的是产业园区的建设,然后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等等。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城市创建不断地向下延伸,向县、镇、社区延伸,特别中心镇的创建成为重要的主体。资金投入,从原来依赖公共财政为主逐步地多元化,这个趋向越来越明显。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2014年,社区O2O成为最活跃的关键词之一。社区 “懒人经济”造就的亿万级大市场,只是冰山一角。

猜你喜欢

社区
仁·社区美术馆
郎官驿创意社区
社区大作战
影像社区
3D打印社区
社区团购大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