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培育实践

2014-04-21向绪伟张芳霖谭琪红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培育实践大学生

向绪伟++张芳霖++谭琪红

摘 要:大学生是引领社会发展进步的人才资源。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无论是对保证国家道路的运行方向、引领社会的价值取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还是对促进高校内涵发展和大学生人格完善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交互制约,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培育实践中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培育的视角,积极建构大学生文化认知语境、校园文化生活语境、社会文化管理语境,以期形成有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外在环境,切实映照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主义属性。

关键词:大学生; 意识形态安全观; 培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1-0094-04

在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不同利益诉求的思想意识间的碰撞更趋激烈。而就思想意识传播场域而言,大学是各种思想意识的交汇中心,大学生成为各思想意识的关注焦点。这种关注一方面促使大学生“睁眼看世界”审视其所感知的外部环境,给予人生发展以新的价值观照;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大学生在分繁杂成的思想意识中迷失方向。因而,遵从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时空境遇,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的思想,保持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里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和社会主义特性,真正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功能、规范功能和育人功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观照。

一、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现状分析

人的思想内在于个体自身,但却深受社会影响,具备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而在现代性的驱使下,人的个体实现的动机更加凸显,只有通过积极的价值引导,才能使思想活动的积极成果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个体成长。“构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实质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1],使大学生思想意识“不受来自外部或内部因素的威胁、侵蚀以至于同化,能保持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2],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大学生人格完善中的功能和作用。因此,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统领大学生思想意识场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本性所需,又是破解人才困境的实践需要。而在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实践过程中却遇到如下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冗长、表述繁杂,与当代社会快捷、便利的时代特征明显不符。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三进”进展缓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存在个性差异。二是媒体过度渲染社会主体功能的责任缺位、社会差异化现象以及社会实践中各利益主体角色失衡等问题,使部分大学生质疑中国现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三是高校过分强调专业培养,“忽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充分发展,使得校园整体性德育失位,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得不到理性应答,增添了他们的社会认知负担。四是不完善的市场体制导致人们社会化行为的内容和形式愈发功利,造成社会价值教育严重偏向,诱发着大学生日渐高涨的自我本位、名利意识和趋利观念,其结果必将消解德育对个体正确义利观、社会整体观的教育实效。而我们只有全面洞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由并以此为基础来拟定工作方案,才能建构起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语境来构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那么,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

1.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生产方式的现实状况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前提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3],思想意识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必然受社会现实物质生产方式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历史方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技术落后、资源消耗严重、社会生产效能低下,社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无法满足个体的现实需要。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及时转换经济运行方式,实施能激发个体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在社会道德意识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体制在改变社会经济状况的同时,也在催生社会阶层分化、利益格局固化和“经济决定命运”等现象。而“扭曲的经济性行为”伴随着社会收入和社会活动的不公正状况向大学延伸,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上衍生出集体主义、奉献意识、整体观念相对弱化的问题,抵消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科学性的思想认同。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文化诱因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统领中国社会群体意识的载体,在激励中华民族爱国统一、勤俭自强、艰苦奋斗、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从时间域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建立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政治经济基础”[4]上,以“仁、孝、忠、信、礼、义、廉、耻”为意识内容,以“宗法为上、孝悌为先、修己爱人、重义轻利、内圣外王、知足常乐”[5]为主要特征的封建文化,它与人的发展需求存在着极大差距。如:宗法至上的社会本位观忽视人的主体性而抑制个体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伦理政治化的道德专政压制了自我“善”的本性,以慎独、自省为特征的内在教化忽视了社会在人发展中的作用,知足常乐、安分守己的保守观念削弱了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挑战意识和创新精神,崇尚权威使自我遗忘成为普遍共识而遮蔽个人的自主能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个体社会领域的多样性存在必将产生社会理解的困惑。一旦在高校出现文化复古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流觞,就会在大学生思想中滋生盲目思维、遁世思想和极端意识,使大学生思想发展背离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本性。

3.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势推进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国际背景

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以“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新自由主义的引领下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意识形态以抽象的、人道主义的人性论为出发点,主张社会实践中个人绝对自由,倡导天赋人权和个性解放,强调社会实践以个体自我实现为根本,主张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社会才是合理的“理想王国”。相对于宗法至上的封建意识而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以人为本、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倡导消除各种精神的、物质的、最终导致人的异化的束缚,让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正回归自我,在人类思想史上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从它抹杀人的社会性存在和物质关系属性而言,明显违背了人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然而西方国家在对抗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中坚守着这种落后的思想意识,并凭借其超强的经济实力、技术优势、理论优势和话语优势,借助各种传播载体竭力在我国大学生中宣传反映其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6]希图通过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漠视社会主义政治信仰、抵制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弱化中国共产党执政影响成为大学生群体思想中的常态内容,进而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以达到其“不战而胜”的“演变”目的。

4.民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日渐盛行是产生这些问题的时代环境

民主社会主义是国际工人运动分裂的结果,它主张社会运行指导思想多元化,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根本方式,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合作制和私有制、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相结合的“混合经济”经济体制,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张通过改良和科技革命来实现资本主义的和平改造。民主社会主义不是指导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是社会改良主义。由于它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张和平改良运动,极容易成为畏惧斗争的社会个体的主导思想观念。近些年,在受西方敌对势力资助的社会媒介和所谓“民主人士”的积极推动下,民主社会主义正被当成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在大学生中传播,造成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中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二重对立,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培育。

二、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实践语境

马克思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7]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涵盖大学生生活各个层面。因而,针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培育过程中所面对的问题,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并充分显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筑坚不可摧的思想阵地,我们应积极构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实践语境。

1.树立文化自觉、倡导文化理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语境

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民族性格、价值理念、人文修养在社会实践中的综合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共产党人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8]的文化发展战略,把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实践。高校德育必然要培育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性的文化认同语境,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求切实做到:一是把“树立文化自觉、倡导文化理性”作为高校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9],只有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之间的契合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高度契合,才可以不断提升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意识和社会主义思想素养,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和发展观。二是科学选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文化的理性自觉。使大学生在全面感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的基础上,揭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逻辑关联,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渊源,领悟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进步性和时代主导性。三是不断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和培育的传播平台。积极架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教育的立体网络,使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史方位,理性审视思想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集社会共识”,防止坠入“普世主义”的思想樊笼。四是注重教育载体创新和方法创新,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三进”工作。借助现代化的文化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渗透性,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吸引力,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思想认同,着力把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在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中的主控力。

2.整合高校德育环境、优化整体性教育效果的校园生活语境

青年时期是个体思想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作为大学生学业生涯与职业生活对接桥梁的高校,承载着对大学生意识形态发展进行理性干预以实现大学生人格发展合目的转化的实践使命,发挥着提升受教育者主体素质的社会职能。高校唯有把“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自我认同为出发点,以合乎人性健康为基础,整合校园内各教育要素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合力”[10]作为要求,整合校园德育环境,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育的校园生活语境,才能使高校德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以“三风建设”为抓手,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精神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够“把群体的发展目标和个体的现实需要,把人的外部责任与内在德行统一起来”,体现在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的优化上就是形成大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本话语和符号话语。高校校风建设能够彰显大学生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价值关切,教风活动能够注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义利观、道德观和责任观,学风提倡能够体现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自我提升,使社会主义意识、中华民族意识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自我观念。二是优化高校传播媒介环境,充分展示校园综合环境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价值影响。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电视、论坛、宣传栏、校园网、校园活动和学术交流平台等媒介环境来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弘扬创新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倡导求真、向善、和谐的校园生活与学习环境,培育大学生意识形态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三是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积极寻求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集体学习情境、情感认知情境和人文感化情境的创设,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集体指引力和个体主控力,又能激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兴趣,使之在互动式、探究式和主动式学习中自我体悟理论的魅力,形成马克思主义意识与中华民族意识自我积累的德育情境,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接受—认同—实践的架构,实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

3.明确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意蕴、筑起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社会防护的管理语境

人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其思想观念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品格、心理等要素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高度活跃期,对社会变化感觉敏锐,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和叛逆性,只有建构起符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要求的文化引领体系,才能不断夯实高校德育实践的积极成果,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为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引领体系中需要明确坚守文化导向的社会主义意蕴,在实践中通过社会管理语境的培育来构筑起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社会防护网。一是明确文化单位的商业利益与育人导向的关系。意识形态宣传是意识形态教化的关键环节,意识形态宣传的实效性直接影响意识形态教化的有效性。[12]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极容易造成以大众传媒为主导的文化单位价值取向的模糊性,使得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扭曲。大学生作为现代大众传媒的重要受众,只有明确社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才能形成有利于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观的社会舆论氛围和宣传阵地。二是明确外来文化进入过程中各职能单位的监管权责。我国文化市场的日渐繁荣,外来文化产品和服务也不断涌向中国市场。文化是以民族的特性存在和发展的,体现本民族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外来文化产品与服务以其内在的意识形态性对引进民族的社会个体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只有明确界定文化引进单位对外来文化产品与服务负担起意识形态性的监管权责,才能筑起社会意识形态的入口壁垒,有效抵御各种宗教观念、利己观念和极端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发展的负面冲击。三是落实社会网络结构的法律监管与社会监督。“意识形态是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文化力量,这种凝聚力和向心力量的发挥有赖意识形态对不同社会群体舆论的引导与整合。”[13]网络这一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活动的重要场域,而网络活动的私密性、随意性、虚拟性易造成个体现实中责任意识淡化和主体功能下降。只有明确落实社会网络活动的法律监管、社会监督和道德引导,才能帮助大学生理顺网络场域的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活动的道德自觉。四是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增强党的社会凝聚力。党的发展理念和执政实践是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领导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领路人。只有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深化党的宗旨意识,理顺党员公职人员的权责关系,提高他们科学、民主、依法执政的执政能力,才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党的示范作用,使大学生自觉认同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心力。

三、结 语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认同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为此,在大学生中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的意识形态安全观,可以巩固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阵地,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还能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意识形态淡化论、中立论、虚假论和终结论的消极影响,促使大学生思想意识趋于理性,进而保证我国发展道路运行方向安全、社会价值取向安全、党执政根基稳固以及大学生道德人格健康发展,实现大学生个体成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效契合,使其真正成为“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14]。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袁三标.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2-15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7.

[4] 段文灵.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人学”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2:32.

[5] 程样国,詹世友等.荣辱观与和谐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36.

[6] 宋友文.当代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批判[J].思想教育研究:2012(4):46-4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8] 李长春.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1-10-27(3).

[9] 石书臣,杨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契合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22-25.

[10]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0.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12] 杨化.保障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1(1):68-71.

[13] 梁周敏.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新特点和面临的主要任务[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6):17-22.

[14] 习近平给北京大学学生回信[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0505/c64094-21367212.html.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培育实践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