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企业流程优化知识管理研究
2014-04-20熊元斌钟雪飞
熊元斌,钟雪飞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进入到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传统的工业经济的基础正在从物质资源和货币资本转向知识资产,如何管理好知识工作者,设计有效的机制激励员工采集、共享和运用知识成为企业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知识型组织”这一概念是由卡尔·斯威比于1986年提出,是一种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全球化的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的开放、互动,有利于学习和创新的组织。
面对日益巨型化的知识资源,企业中的知识型组织如何对进行数据挖掘而发现知识,并通过项目团队组织的知识共享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资源,实现知识转化及共享,达到企业与员工双赢,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成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能力,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激励知识型团队成员参与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分析
“知识型员工”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相对于物质激励,知识型员工追求更多的是工作的自主性,个体化和极高的创新精神。因此激励他们的动力主要来自工作本身。本文假设企业流程优化中的一个项目团队成员都是由知识型员工组成的知识型团队。
在知识型团队中,每个成员在团队中都担当不同的角色,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然而每个成员之间也存在相互的依赖性。即知识型团队中每个成员拥有互补的技能,每个成员必须通过分享资源和共享知识来协调完成他们各自的各项活动。
(一)共享过程中的博弈模型探讨
Gunnar Hedlund(1994)提出了不同层面知识的转换过程,认为从个体知识逐渐向团队知识、组织知识、组织间知识的转移过程,是一个知识的扩展过程。组织知识转换和管理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是知识的吸收和传播,即知识共享(knowledge sharing)。
知识共享从活动本质上来讲,是个体间知识不对称状态下的博弈活动,个体间知识共享的深度都是由这个博弈过程决定的。徐瑞平(2006)等在有效理性的条件下,应用进化博弈论中的复制动态机制来分析企业知识共享机制的长期演化趋势,并构造得益矩阵,得出鼓励和褒扬知识共享者、惩罚和压制知识自私者,是企业知识共享机制向最理想方向进化的关键。李珈(2006)通过二人博弈模型分析了存在于知识共享中的主观障碍,提出了如何消除基于个体主体的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主观障碍的对策。本文参考李珈的博弈模型,以制造型企业流程优化项目团队中混合动机的多人博弈为基础来构建实现知识共享的模型,使之对企业有现实实践意义。
在此博弈中,团队成员来自不同部门,属于知识型员工,各自拥有自己的专业知识,有很高价值的创造性劳动,他们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共享策略,最终所得报酬取决与团队策略的组合。
相关假设如下:
假设1:局中人由n个知识型员工(A1,…,An)构成博弈的局中人,这n个知识型员工来自于n个不同的部门,每一个局中人i具有有限组策略Si,∀i∈{1,2,…,n}。
假设2:每一个局中人i在项目实施中具有收益的效益函数为ui∈S1×S2×…×Sn→R,每个局中人选择策略si∈Si,并取得收益ui。ui是所有n个策略组合的函数。
以混合动机多人博弈的纳什均衡定义一组如下策略{sN1,sN2,…,sNn}:
ui(sN1,sN2,…,sNn)≥ui(s1,s2,…,sn)∀Si∈Si
(二)效益函数的主观影响因素分析
下面在参考李珈提出的激励模型的基础上,从企业流程优化的特点出发,通过博弈模型来量化分析效益函数的影响方面,为了便于分析,提出下面各影响因素的假设与定义:
假设1:知识共享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假设2:各成员在同样激励要素下产出弹性值一样。
定义1:知识型员工i的共享策略Si的量化值用βi表示,βi∈[0,1],β=0表示不共享,β=1表示完全共享。
定义2:知识型员工i在知识项目中的知识权重用δi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