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炭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与内生循环模式*

2014-04-20张洪潮

中国煤炭 2014年2期
关键词:煤炭资源功能区煤炭

张洪潮 李 苏

(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西省太原市,030024)

煤炭主体功能区具有煤炭产业的产业特质和主体功能区的基本要素,同时也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主体功能区的自生特征。因此,对于它的评价指标和类型划分标准相对于一般主体功能区的宏观考察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评价体系的设定仍维持了一般划分标准的设定思路:即考察地区资源的消耗程度、环境的承载力度和仍持有的资源储备。

根据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所形成的若干种类的区域,也与通常意义下的主体功能区区域种类的性质存在差异。鉴于煤炭的不可持续性和煤炭富集区未来的主体经济转型的必然性,决定了煤炭主体功能区内若干区域必然形成独有的运行模式和变动规律。

1 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基本区域类型划分

1.1 煤炭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划分原则

已有的研究文献对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划分,将主体功能区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程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也有学者参照地区经济发展标准将主体功能区划分为三类或六类。且不论划分的类别数量,划分本质都是为体现未来各个类别区域承担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角色的定位。在煤炭主体功能区中,主体功能就是煤炭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功能;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煤炭资源的富集、开发和消耗。

煤炭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划分与一般主体功能区存在着一定差异。首先,煤炭主体功能区是侧重于煤炭资源开采、加工和利用的主体功能区,区域的经济功能围绕煤炭产业及相关产业存在,类型划分标准要体现出煤炭的经济功能;其次,由于煤炭产业具有绝对不可持续性,影响和决定了煤炭主体功能区在可预见的未来必然面临转型发展,因此类型划分指标要考虑煤炭主体功能区经济功能的转型问题。鉴于煤炭主体功能区的以上特征,对煤炭主体功能区进行类型划分时采取的指标体系要以煤炭资源的使用程度和发展前景为导向来设置。

1.2 煤炭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的初级指标

针对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定义和特征,我们引入4个初级指标作为定性研究煤炭主体功能区区域类型的划分依据。本着对煤炭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的探讨性、定性研究,仅给出初级指标目的在于从性质和属性上给出划分的基本标准和思路,因此对于细化的二级、三级指标暂不予讨论。煤炭主体功能区初级指标的含义及指标考察内容见表1。

表1 煤炭主体功能区初级指标的含义及指标考察内容

1.3 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基本类型划分

借鉴已有主体功能区的类型划分,根据煤炭主体功能区的一级指标进行简单的定性度量,结合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功能转型这一背景,考虑现实性和可能性,我们可以将煤炭主体功能划分为规划转型区、生产维持区、储备资源区和其他功能区4种类型。指标定性度量下煤炭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见表2。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区域划分虽然由一般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延伸而来,但与后者的划分仍存在一定差别。一般意义上的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及其界定都是基于整体的、宏观的考察视角,综合考虑了区域内所有行业,且这种类型划分是相对固定的;而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则主要侧重于煤炭行业,并以产业转型为导向。

表2 指标定性度量下煤炭主体功能区类型划分

1.4 4种类型划分的基本特性

1.4.1 规划转型区

规划转型区是4 种类型划分中煤炭开采量最大、煤炭经济发展程度最高、区域经济对煤炭产业依赖度也最高的地区,是煤炭主体功能区的核心。但由于煤炭资源即将消耗殆尽,该区域迫切面临产业转型,其未来发展将以区域主产业转型为重点。

规划转型区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区域内现存的煤炭资源已基本采尽、剩余的煤炭资源很少、可开采价值不大或是不具有开采价值,未来该区域煤炭产量有必然下滑的趋势,煤炭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动力和增长极未来将无法支撑地区经济;二是由于多年的开采作业缺乏合理科学的开采方式和统一的规划,规划转型区区域内地表破坏程度较高、植被覆盖率下降、地下水资源污染严重、空气质量恶化等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规划转型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平稳、快速地完成该区域经济增长极转变,同时解决区域环境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的相对可持续的、良性的转型发展。

1.4.2 持续生产区

在煤炭主体功能区内,持续生产区的煤炭产业发达程度仅次于规划生产区,但由于煤炭资源开发较晚,未来一定时间内该区域仍能够以煤炭产业作为区域的支柱产业,维持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模式。

持续生产区作为煤炭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产业的经济结构,煤炭资源尽管已进行了部分开采,但区域内仍有可观储备,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可以对该区域经济构成支撑作用。煤炭附属产业较为发达,相关基础设施在进一步完善中。

持续生产区的发展策略以维持并扩大现有煤炭产业为主,在发展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以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为导向,扩大煤炭产业规模,优化煤炭产业模式。

1.4.3 资源储备区

储备资源区指区域内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现在尚未开采的区域。储备资源区未来发展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对区域内储备的煤炭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论证后进行发掘开采,大力发展煤炭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二是作为资源储备区将现有煤炭资源保护起来,利用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发展其他产业。

1.4.4 其他功能区

对于其他功能区而言,区域内已探明无可开采煤炭资源、或是煤炭资源无开采价值,即该地区必然无法以煤炭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这一区域可能包括自然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并以生态保护区或旅游风景区的形式存在;也可能包括人口密集的城市或是其他产业较为发达、已形成产业集群的地区。其他产业区未来基本可以延续现有模式发展。

1.5 类型划分的区域结构解析

根据对各类型区划的基本描述以及煤炭主体功能区基本结构构成,我们可以将两者对应起来。由此得到区域结构和类型划分的对应关系,见表3。

表3 煤炭主体功能区区域结构和类型划分的对应关系

由于存在区域结构的类型划分之间对应关系的存在,在煤炭资源不可持续生产这一作用力下,单元层和元素层的变动不仅会改变模块层的划分,且最终也对类型划分产生影响。此外,在这种变动发生的过程中,区域结构和类型划分之间原有的固定关系可能被打破,最终在目标产业影响下,形成新的格局和对应关系。

2 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内生循环模式

由于煤炭资源的绝对不可持续性,煤炭主体功能区内的4种类型区划必然不是固定的,在区域主产业发生变动的基本条件下,这4种类型划分会遵照一定的模式相互转化。要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就要从研究4种类型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着手进行。

2.1 类型划分之间的互动关系

煤炭主体功能区四种类型划分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煤炭主体功能区四种类型划分的互动关系

2.1.1 规划转型区与持续生产区

作为煤炭主体功能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对煤炭主体功能区转型发展途径进行探索,提供经验教训,发现可能途径;后者不仅在整个煤炭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中承担着最重要的角色,同时支撑着转型规划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主产业转型过程,为前者提供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支持,并在煤炭产业良性循环、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上为储备资源区提供途径和借鉴。

2.1.2 持续生产区与储备资源区

由于储备资源区内的资源未来可能面临开采,因此,持续生产区的发展模式将对储备资源区形成一定的引导作用,并在其发展初期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持续生产区在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发展、转型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2.1.3 储备资源区与其他产业区

储备资源区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因此可以采取另一种发展路径——煤炭资源暂不开采、直接发展其他产业,与规划转型区共同实现煤炭主体功能区的转型。在储备资源区的区域禀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发展路径可以跟随其他产业区的现有模式来进行。

2.1.4 其他产业区与规划转型区

其他产业区在煤炭主体功能区中的角色主要有两个:一是对煤炭主体功能区的主产业运行发展起到辅助作用,二是为煤炭主体功能区的转型发展提供经验引导。

2.2 内生循环模式基本图示

根据以上对各类型划分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这四者之间的变动关系模式总体上呈现出随区域资源条件变动而变动的、内部自发的、非严格的循环模式。

内生循环模式的产生和持续要求在一定经济结构中所包含的经济模块之间能够自发形成环状的、不断演变的结构,且这种结构不借助外部条件就能够完整形成。在煤炭资源必然枯竭的前提下,煤炭主体功能区的主产业在未来必然经过至少一次变化,甚至多次变化,因此4种类型划分将围绕不同的主产业形成不断推进的模式。

不难发现,4种类型划分实质上是根据其在主体功能区中的产业发达程度进行的。其中,规划转型区属于产业发达程度最高,持续生产区其次,资源储备区又次;由于其他产业区的转型引导作用,将其视为待转型产业的成熟度较高的类型划分。

鉴于转型产业的类型的不确定性,为研究方便起见,我们将煤炭主体功能区命名为M 产业,首次转型的产业类型命名为A 产业,再次变化的产业命名为B 产业;按照每种类型划分的产业成熟程度将其划分为1、2、3 三个等级。则规划转型区、持续生产区其次、资源储备区简化为M.1,M.2,M.3,其他产业区为A.2;以此类推到全部A 产业和B产业的类型划分。

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内生循环模式分4种,煤炭主体功能区未转型前见图2;煤炭主体功能区转向A 产业主体功能区 (同时B产业出现)见图3;煤炭主体功能区进一步萎缩,A 产业为主产业,B产业持续发展,三种产业共存状态的内生循环模式见图4;煤炭主体功能区全部消失,完成转型的内生循环模式见图5。

图2 煤炭主体功能区未转型前内生循环模式

图3 煤炭主体功能区转向A 产业主体功能区(同时B产业出现)内生循环模式

图4 煤炭主体功能区进一步萎缩,A 产业为主产业,B产业持续发展,三种产业共存状态的内生循环模式

图5 煤炭主体功能区全部消失,完成转型的内生循环模式

2.3 内生循环模式的基本特征

(1)开放性。内生循环模式的建立不是基于同种产业的无限循环,而是围绕不同的主产业,按照3→2→1的演变方向、结合主产业的变动趋势渐进的循环。如未转型前的M.2,经历了M.1(A.3)再到A.2的步骤,回到了作为一种产业的第二级成熟阶段,完成了完整的循环过程。

(2)非严格性。前面所给出的内生循环模式只是所有类型划分的演变在一般模式下的演变步骤,但在一定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这种规律可以被打破,产生向前的跳跃和维持原状,乃至向后的移动都有可能发生。

(3)非单一性。新的主导产业的产生可能有多个,多个主产业共存的必然结果就是原有主体功能区的分裂,或是和其他主体功能区的合并。但不论主体功能区的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动,它仍将按照这一循环模式进行演化。

(4)无限性。只要该区域能够满足某一产业的持续条件,则这一产业将作为该区域的主产业持续发展;一旦维持的条件消失,或者有利于其他产业的条件产生,则该区域必将向下一个产业进行转型,继续这一循环模式。

3 结论

对于资源枯竭型产业来说,在转型中发展是唯一途径。以煤炭产业为基础衍生的产业结构模式面临不断的转型调整。因此,煤炭主体功能区在初步建成时形成的类型划分具有暂时性和易变性,随着煤炭资源的枯竭和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会人为地对类型划分的性质、标准和形式进行调整,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煤炭主体功能区的区划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这种演化必然遵循一定的模式和路径。本文只是给出了绝对不可持续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的演变规律,但在现实条件下,这种简单的假设往往具有不完备性,煤炭主体功能区内生循环模式的其他表现形式和变形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张洪潮,李喜军,李捷.煤炭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研究 [J].生产力研究,2012 (2)

[2] 张洪潮,冯哿.煤炭产业集群典型特征研究 [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 (5)

[3] 高珊,黄贤金,赵荣钦,徐慧.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 (1)

[4] 张洪潮,李苏.煤炭主体功能区区域特征研究 [J].中国煤炭,2013 (4)

[5] 王铮,孙翊.中国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与产业结构演化 [J].地理科学,2013 (6)

[6] 张志斌,陆慧玉.基于主体功能区思想的密集区空间结构优化——以兰州-西宁城镇密集区为例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 (4)

猜你喜欢

煤炭资源功能区煤炭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产业功能区人才发展现状与探索
煤炭
两种水功能区达标率计算法比对分析
魏贤勇: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科学发展观
环境保护视域下的煤炭资源绿色开采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煤炭资源枯竭矿井煤层气资源量估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