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讽刺喜剧中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以《私人订制》为例

2014-04-20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

电影评介 2014年6期
关键词:喜剧片私人订制喜剧

□文/钟 菁,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

电影《私人订制》剧照

一、讽刺喜剧与幽默喜剧

纵观冯小刚历年的贺岁喜剧片,不论是《甲方乙方》(1997)、《不见不散》(1998)、《没完没了》(1999),又或是跨入新世纪之后的《大腕》(2001)、《手机》(2003)、《非诚勿扰》(2008)、《非诚勿扰2》(2010),都具有许多风格上的相似性。

“在本质层面上,冯小刚通过自己的贺岁喜剧片实践将世界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美学观念引进中国大陆,在经典‘轻松喜剧片’(又称‘怪诞喜剧片’、‘乖僻喜剧片’Screwball Comedy)中,加进本土或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东西,从而在电影受众市场中实验性地也是成功地确立了中国式的轻松喜剧片。”[1]

“喜剧的目的,最直接来看,就是引人发笑,如果从目的的性质逆推而上也许更易从大方向上区分喜剧的类别。笑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讥笑与嬉笑,前者是逆向的、批判性的笑,后者是顺向的、赞许性的笑。这两类笑便造成了两类喜剧:讽刺喜剧与幽默喜剧。”[2]所有喜剧基本上都可以归纳到这两类中。

以往的冯氏喜剧,多归类于幽默喜剧行列,简洁明了的故事主线,配上三分钟一个小高潮五分钟一个大高潮的包袱情节,最后佐以圆满美好的大结局,给观众带来的观影体验总是轻松愉快的。可以说,在《私人订制》之前,冯小刚是在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打造他的幽默喜剧,没有费解的情节,没有沉重的现实感,完全是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去表现生活。

而到了《私人订制》,相同的外壳却包裹着完全不同的内容,许多人在观影后拿《私人订制》与《甲方乙方》相比较,实际上两者除了故事大框架与人物设置上有相似处以外,电影本身是不相同的。《甲方乙方》中,讲述的是一个个普通人心中的小愿望,这些愿望只是针对个体而言,例如厨子想克服自身性格的缺点,让嘴变严些;书店老板想体验一把做巴顿将军的感觉;失恋的小年青想获得真爱……这些梦虽然很具体也很现实,但并不具有代表性,也没有普遍性。只是为了故事情节需要而编造的一个个生动滑稽的桥段。尽管其中也具有捎带而过的讽刺意味,例如不食人间烟火的大明星一朝变成平凡人之后落寞焦急的寻找演出机会、大富豪向往过苦日子,结果到了体验结束的时候啃着烧鸡涕泗横流。这些桥段设计的滑稽自然,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也明白了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学会感恩。但这种讽刺毕竟是轻微的,荒诞的。再例如《天下无贼》中天真的傻根一路上高喊“天下无贼”,却不知道贼无处不在;《没完没了》中阮大伟在知道女朋友被绑架了之后依旧一毛不拔就是不还钱所表现出的自私嘴脸;《大腕》中王小柱不求最好但求最贵的拜金主义思想等等,都是在对人性中的种种阴暗面做出的戏剧性表达和委婉的批判。

二、《私人订制》中的讽刺手法分析

再来看《私人订制》就能发现,这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喜剧片,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创作者对于社会万象都在不断进行辛辣的讽刺批判,整部影片始终带有一种情绪化的宣泄与夸张。

三个主要段落中,第一个故事,讲述一个领导的司机(范伟饰)痛恨腐败,希望切身实践一下拥有权力之后依旧能清正廉洁的梦想。愿望规划师杨重(葛优饰)、情境设计师小白(白百何饰)、梦境重建师小璐(李小璐饰)、心灵麻醉师马青(郑凯饰)的任务是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的把一个清官拉下水。范伟饰演的司机信心满满的驳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个观点,立志要当好官。色诱上当被揭发后,又一脸懊悔的感叹:“群众里面有坏人啊!”杨重的几句点评:“为官一任,不犯错误,但也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群众要都是省油的灯,干部也不会被拉下水。”无疑道出了这段的中心:有什么样的群众,就有什么样的领导。

第二个场景中,小白和马青扮作随从配着领导参观大佛,站在大佛脚下,领导被气势恢宏的大佛震撼的双膝一软就想跪下磕头,却被两人及时掺住,马青说:“您现在是领导了,只能有一个信仰。”小白说:“您要是真想拜,晚上偷偷带您来。”诚心拜佛却要像做贼一般夜晚偷偷来,只因为他是领导!

下一幕中,领导坐在高雅艺术的殿堂鼾声大作,这也是一个对有权势的人爱附庸风雅却又根本不会享受的揶揄。

在会所中,墙上挂着“露脸和现眼只差一步”的题字,合照的时候杨重特意提醒领导把表藏起来,又提醒大家照片不许发微博,朋友圈也不行;小白将钱特意放在月饼盒子里送给领导,这些桥段的设计明显指向了近些年诸如“表哥”、“天价月饼”等热门事件。

第二个故事,更有荒诞甚至魔幻的意味,深受群众爱戴的最俗大导演(李成儒饰),世界第一俗,获奖无数,忽然想要变高雅,想要脱胎换骨。导演甚至得了“雅过敏”症,非要回到自己的俗窝里唱着俗歌享受着俗世的灯红酒绿才能活下来。最后只能依靠和一个弹棉花的(王宝强饰)换血才能实现梦想,一腔俗血流进了弹棉花的人的身体里,很快又成就了一个全民热捧的最俗大导演。而原先的导演却变成了个披头散发举止乖张的行为艺术家,或者说,变成了个神经病。“挺好一导演,两脚不接地气了”,“那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他拍的喜剧了”,这就是观众对脱俗导演的最后评价。这一段落可以说就是创作者对于当下电影市场中所出现的种种不良风气的一场指桑骂槐的批判,批判的主要对象并不是那些老百姓喜闻乐见却没什么含金量的喜剧片,也不是毫无文化底蕴却能获奖无数赚个满盆的俗导演,而是明明俗不可耐却要刻意脱离群众、附庸风雅、故作姿态装高雅的一群人。

最后一个故事中,清洁工丹姐(宋丹丹饰)做了一个“有钱梦”,体验了一天暴发户奢华无度、挥金如土的生活。在扮富过程中,丹姐追问自己的一千亿是怎么赚的,给出的回答是“在千亿这个层面上,没有勤劳致富这一项”,讽刺了市场经济下依靠投机倒把获得暴利的暴发户;丹姐撞到门上都懒得自己伸手开门的情节,讽刺了暴发户生活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性;买房子的桥段设计在讽刺暴发户挥霍成性、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取向之余,也从反面批判了中国老百姓普遍的住房问题。

最后一段,诚意奉献,一改之前的闹剧形式,采用内心独白的形式,“私人订制”公司的四位员工替航班延误给旅客道歉、替空气污染、雾霾给阳光道歉、替人类给砍伐掉的森林道歉、替肆意开采煤矿的人类给遭到破坏的草原和下陷的土地道歉。尽管没有了讽刺,但也直面了与普通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问题。

纵观整部影片,不论是台词抑或情节设置,无一不强烈表达着创作者对于当今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现象背后本质原因的思索与批判,尽管这种批判涂裹着喜剧的外衣,我们却仍能品尝到其中的愤怒与苦涩。撇开电影的完整性与艺术水平不谈,我们必须承认《私人订制》开创了中国讽刺喜剧的先河,突破了以往中国任何一部喜剧片的讽刺尺度。冯小刚导演对于电影的探索开拓精神以及对于中国社会的那份真诚的责任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三、商业与艺术的关系

早在《私人订制》首映前,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就透露,华谊以前的电影植入广告最多一部约8000万元左右,而冯小刚新片《私人订制》的广告植入已超过了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冯氏喜剧的植入广告收入再一次刷新了记录。从最早的《没完没了》中反复出现在韩冬车身上贴着的花花绿绿的欧陆经典和中国银行的广告宣传画,到《手机》中摩托罗拉作为主要道具贯穿始终的各种展示,再到近几年的《非诚勿扰》和《非诚勿扰2》中出现的温莎威士忌、朵唯手机、淘宝网、奔驰车……越来越多的商家和冯导自己都意识到了冯氏贺岁片强有力的票房号召力背后蕴藏的巨大商机。特别是在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喜剧片中,没有过多的教育意义和使用限制,商业广告的适当植入一方面给制片方带来了经济效益,给电影的制作打下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给众多商家提供了一个相较于电视广告和平面广告而言更具有传播效力的载体和平台。对于观众来说,在以都市为大环境的喜剧中出现几个平日里就耳熟能详的商品不仅不会产生抵触心理,反而还能更加贴近生活,产生一种熟悉感。

但这种共赢局面需要对度的把握十分精准。过多的广告植入对于电影的艺术性和完整性来说产生的破坏力是惊人的。《私人订制》中穿插的许多商品展示镜头太过突兀,手法也不算高明。对于拍摄场地的选择上,不断出现的豪宅、私人会所、度假山庄,削弱了现实性的同时也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众多的商业元素过多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回想《甲方乙方》中,姚远、周北雁等四人围着小桌子坐在简陋的办公室中喝酒聊天,我们看到了四个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和善良的心;而《私人订制》中的四人组清一色的西装眼镜,如同一个个符号一般,缺乏个性,奔波于酒席、别墅、购物中心之间,帮助别人完成的所有梦想都与钱有直接关系,总是透露出一股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味道。《私人订制》本该是一部很具有内涵和教育意义的作品,遗憾的是其深刻的批判现实精神被浓重的商业气息遮盖了太多。

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教育性之间的矛盾,从电影诞生之日到今天,都仍普遍存在。喜剧片作为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类型片种,自然与商业和娱乐等大众文化联系紧密,但这并不表示商业电影就没有艺术性,娱乐片就没有现实意义。喜剧大师卓别林的《淘金记》、《马戏团》、《大独裁者》等等一系列作品在带给大众欢乐的同时,讽刺了独裁者的丑恶嘴脸、批判了大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究其本质,娱乐片并不具有对审美功能、教育和认识功能的排斥性,在娱乐功能的主导下,可以借鉴艺术片、主旋律片的有益经验,将审美功能、教育和认识功能自然而然、‘不动声色’地隐藏于叙事编码之中。这是娱乐片应该追求的高格,也是娱乐片获得成功地真正出路。”[3]

古人云:“嬉笑之怒,甚于裂眦。”这种逆向的、戏剧性的表达比直抒胸臆的批判更具有张力和感染力,这就是讽刺的力量。它像一面哈哈镜,把世间百态、一切丑陋的东西都映照得滑稽可笑,让你在哈哈一笑之后总想好奇的找寻镜中的东西现实的模样。在中国,讽刺喜剧还是个新鲜的事物,《私人订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尽管有缺陷,但对于中国喜剧片市场仍是一次重要突破。对待不同类型的电影,我们应怀有宽容、开放的心态,鼓励和发现各种新形式电影中所蕴藏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对待商业片的创作,不能仅以轻松、好笑、刺激、感动等直观感受作为衡量其成就的指标,要进一步尝试在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的同时更好地用镜头表达思想,传播文明,要杜绝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创作心态,真正自觉地将商业电影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1]峻冰.类型美学观念的受众实践——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J].当代文坛,2002(6):72-78.

[2]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5.

[3]峻冰.电影的论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64.

猜你喜欢

喜剧片私人订制喜剧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办公室的故事》叙事手段的戏剧化分析
中国电影狂欢背后的怪圈和悖论
《恶棍天使》一场草根的梦幻胜利
在柏林收到“私人订制”礼物
《欢乐喜剧人》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