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体育电影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14-04-20李倩坤

电影评介 2014年2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受众体育

李倩坤

电影《棒球之爱》剧照

一、我国体育电影的三次高峰

在《电影艺术词典》中,把“体育电影”定义为:“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事片。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往往与体育事业或体育竞赛活动紧密相联系,具有较多的紧张、精彩的体育竞赛场面。为适应内容的需要,在导演和摄影艺术上往往更注重节奏感和动作性。在演员选择上常起用著名的专业运动员或业余运动员。”[1]体育电影是体育与电影的交叉产物,兼具运动和电影艺术的双重魅力。体育电影用电影艺术展示体育魅力,将体育精神通过视听语言传达给受众。在我国,体育电影制作的高峰与体育事业的发展基本一致,出现过三次量产的高峰:

第一次是在1984年前后,我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并取得优异成绩使得大量涉及奥运项目的体育电影涌现出来,如《沙鸥》(1982)、《一个女教练的自诉》(1983)、《高中锋,矮教练》(1985)、《拳击手》(1988)等,伴随着当时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这一批电影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基本以“胜利”作为结局,具有时代特征。

第二次是在1990年前后,我国第一次举办亚运会。这一时期的作品有《我的九月》(1990)、《来吧,用脚说话》(1992)、《球迷心窍》(1992)、《世纪之战》(1992)、《赢家》(1995)等,作品中竞赛内容增多,但整体影响力下降,未能表现出社会发展新环境下中国社会的变化和民族自信的提升。

第三次是在2008年前后,我国第一次举办奥运会。这一时期的电影多以奥运为主题,不仅有故事片,还制作了很多纪录片,表现奥运对中国、中国人的影响,如《一个人的奥林匹克》(2008)、《加油中国》(2008)、《梦之队》(2007)等。这些影片较之前的制作技术更加精良,主题表现也更加多元,但是社会影响力却不如前两次。

这三次量产高峰呈现出我国体育电影与体育事业的紧密关系,表现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电影产业也今时不同往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整体的提高,大众有了更加多元的电影选择,我国体育电影如何在好莱坞大片、华语大片、小清新影片等多样的电影市场中展露头角是值得深思的。

二、体育电影的困境

纵观我国体育电影,剧情三十多年未有大的突破,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体育电影市场较为萧条。横向比较于美国、韩国等国,我国体育电影产量较少,公开放映的更少,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在制作、发行、放映三个小产业链环节都甚为乏力。我国体育电影目前的困境集中在叙事和产业化两个部分,主要表现在叙事模式老套、创作主题狭窄、发行宣传不足几个方面。

(一)老套叙事缺乏吸引力

体育电影旨在用电影展示体育精神和运动魅力,具有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这就要求体育电影在一方面要传播体育精神,激励受众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也需要展示运动的魅力,让受众在愉悦的观影体验之后,有想要走上运动场的愿望。所以,体育电影的传播需要有大量的受众作为基础,没有观众,影片所承载的体育精神也就没有了受传者。

一部影片最能吸引观众的无非两点:演员阵容和精彩的故事。近几年的体育电影在演员阵容上已经有所突破,请到了一些体育明星参与出演。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剧情设置叙事模式上的突破。三十多年来,我国大多数体育电影都遵循“运动员遭遇挫折,教练员耐心引导,运动员重拾信心赢得胜利”的故事情节。在上世纪70、8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这类故事情节可以激励刚刚经历文革的人民群众,表达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文化品位也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生了变化,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电影,这类故事情节不再能适应当前的大众审美了。目前,这类故事情节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专业运动员的生活经历和走入电影院的普通大众生活脱节,大众很难产生“像我”的心理认同;第二是大多数体育电影都采用相似的叙事模式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使得影片的戏剧冲突在一开始就被观众预料到,缺少了戏剧性和吸引力。

(二)影片创作主题狭窄

体育电影以体育精神作为内涵和主题,黄莉认为体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包括:超越自我,超越对手,超越平凡,超越不完美,超越束缚,超越现实,超越人性的弱点,超越种族、地域、国家,超越有限的生命,超越有限的时空共十个方面。[2]而目前,我国体育电影在体育精神的表达上,基本都限于以超越自我和超越对手为主旨,缺乏对主题的深入挖掘。

一部电影主题的厚度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厚度,一部好的电影不会脱离社会单独存在,人正是将电影与社会连接起来的桥梁。因为,人既处于社会中又是电影中的主要表现对象。对体育电影主题的挖掘其实就是将体育与人联结起来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体育电影主题狭窄的原因是将这个联结主要限定在人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参加比赛的阶段,忽略了体育运动可以使人拥有乐观的心态,体育运动可以完成人的自我救赎,体育运动可以强健人的体魄等等很多方面。主题选择的单一性导致了影片剧情的同质化,这样就让体育电影缺少了新鲜感,使普通大众很难有走进电影院观看体育电影。

(三)发行宣传不足

我国在2008年前后的第三次量产高峰里,涌现了一些较之以往有所突破的体育影片,但是几乎没有一部受到普遍大众的认可,影片的质量并不是真正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普通受众并不知道这些影片的存在,或者知道这些影片却没有观看的有效渠道,也就是说受众并没有机会看到这些影片也很难去评说这些影片的好坏。这与我国体育电影产业体系的不完善,影片发行宣传的落后不无关系。以两部剧情类似的中韩电影比较为例:2007年中国电影《梦之队》入围柏林电影节儿童电影竞赛单元,并在大学校园公益放映,与之剧情类似的韩国电影《棒球之爱》(2011)拿下韩国当月票房冠军,我们很难说参加电影节和商业票房谁更重要,但是体育电影的目的在于激励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人性的理解,如果不将好的体育电影放映给大众,那么体育电影的拍摄价值将大大折扣。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体育电影产业体系,使得好的电影能够被人看到,电影的精神主题能传播出去才是对体育电影最大的认可。

电影《棒球之爱》海报

三、体育电影发展对策

体育电影要符合电影生产的一般规律,一方面要满足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我国目前的体育电影还秉持着上世纪80、90年代的发行放映方式,以校园放映和电视电影频道展映为主,未能完全的进入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将体育精神传播给更广大的受众群体。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是较为根本的两点是:创作团队将体育精神的受传者还定位于青少年,创作出的电影说教味太浓,深度不够;发行公司和院线对体育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的票房号召力没有底气。这就要求体育电影要产业化,寻求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的平衡。

(一)注重产业上游的创意,制作高质量影片

电影产业链包括制作、发行、放映三个环节,大电影产业链还加上扩窗发行和衍生品的开发,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决定电影的成败,但是其中最为根本的是电影的制作。我国体育电影制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脱离社会,体育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体育运动并不是职业、专业体育从业者所特有的,体育运动具有社会性。因此,体育电影的取材也应从社会问题出发,不应单独聚焦于体育赛事,要将体育运动置于社会背景下考量,反思社会问题。扩宽体育电影的主题,将体育精神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编真实历史事件,探讨当下社会问题。体育电影作为电影中特殊的一类,大多都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如经典体育电影《火的战车》探讨了种族偏见、宗教信仰等问题,讲诉朝鲜韩国第一支乒乓球南北联队的《朝韩梦之队》探讨了韩国与朝鲜在体育精神下的统一问题,讲诉中国奥运第一人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结合了北京举办奥运会的现实背景和当年《新青年》的三问等等。因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体育事件再创作,将体育精神暗含与影片内既可以使影片天然具有话题性,又可以“借古喻今”反映当下社会问题。

2.关注弱势群体,表现人文关怀。弱势群体题材是世界性的电影题材,因为当人在面对弱势群体时,更容易反映出人的矛盾性,展现人性的弱点和光辉,既富有戏剧冲突,又利于人性的探讨。尤其是体育精神具有超越不完美、超越人性的弱点、超越有限的生命等特点,让体育精神激励故事主角的成长,更能体现体育的价值。

3.锁定目标受众。不同的受众对影片的体验具有差异性,因此,对目标受众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将有利于影片受众体验感的最大化。我国目前体育电影受众以青少年为主,这和我国目前的观影主力特征不同,据艺恩咨询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电影观众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5-35岁电影观众是电影主力观影人群。[3]这个年龄段受众情感充沛、生活压力较大、对竞技类体育运动有足够的体力。如果体育电影将目标受众定位为20-35岁,以解决现在年轻人孤独、压力大、缺乏锻炼的通病作为突破口,使受众在观影时不只是感动运动的荣誉性还应了解运动可以使人快乐和健康的理念。影片应以满足受众需要和宣传需要双需要为出发点设置剧情,可以更好的实现体育电影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

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海报

(二)注重电影营销,不让好片埋没

相较于中国体育强国的地位,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已经明显滞后,人们津津乐道的体育电影基本属于1990年以前的电影。近二三十年的中国体育电影基本没有为人熟知的,更不用提经典的。这其中除了电影本身的问题,还有电影的营销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的因素。一部好的电影制作完成后,没能被大众看到是非常可惜的。

影片的宣传决定了公映前两周的收入,两周后,观众的反应决定了影片的生命力。因此,驱动观众去看影片最初直接动力是宣传,注重对体育电影的发行营销将更多的观众吸引入影院观影十分重要。

1.档期营销。以“贺岁档”、“国庆档”、“情人节档”、“暑期档”为代表的我国大小电影档期已基本形成,其中集中了奥运会、世界杯等世界性的赛事的暑期档是最适合体育电影上映的档期。即使没有这类重大赛事,代表激情和运动的夏季也是体育电影上映的恰当时机。选择适合的档期上映电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08年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5月在大陆上映和8月奥运会期间在香港上映的票房对比就是证明。

2.注射性营销。“即将所要传播的产品或者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给其他的受众,然后受众成为以自发的方式呈几何递增的速度传播给其他的易接受人群。”[4]网络是注射性营销的天然平台,无论是公开上映还是网络点播,通过网络推送影片信息兼具效率和经济。具体可以通过对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找到喜欢体育运动同时也喜欢看电影的用户,向其推送影片简介和上映信息,抓住目标受众。同时,在各新闻客户端、视频网站首页等浏览量大的界面传送影片信息,引起注意。在网络中寻找“意见领袖”,吸引或邀请其观看影片,建立口碑,将影片信息传播出去。

3.明星营销。明星的票房号召力毋庸置疑,电影明星通常也有较为出彩的演技,能为体育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添彩。体育电影应摆脱之前对电影明星的排斥,采取电影明星加体育明星的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强大的粉丝群还可以制造一定的话题一举多得。

结语

我国体育电影市场萧条的原因主要在与影片质量和发行宣传两个方面,如果可以一方面深化体育电影主题,增强体育电影的观赏性,同时在宣传上下功夫,改变体育电影是拍给青少年看的教育片的思路将有利于我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当然,质的提升是以量为基础的,要提高体育电影的质量还需要增加体育电影的数量使其规模化。

[1]许南明,富澜,崔君衍.电影艺术辞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19.

[2]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学,2007(6):88-96.

[3]艺恩咨询.2012-2013年中国电影观众研究报告[EB/OL].(2013-09-02)[2014-11-01]http://www.docin.com/p-696205848.html.

[4]张银枝.中国电影营销分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之路[J].文艺争鸣,2010(12):34-36.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受众体育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