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D与3D:叙事文化与景观文化

2014-03-18

电影评介 2014年21期
关键词:诺兰文化

张 煜

电影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每一次表现方式上的革新都伴随有技术作其强大的后盾。从最初的视觉艺术慢慢演变为视听艺术到如今的视听体艺术。技术的每一次更迭都会更新人们对电影的认知和审美。如今,因为有了新的视觉技术支持,观众得以在视觉经验、审美感知等方面收获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丰富的认知体验,但我们可以就此结论说“电影迎来了最好的时代”吗?

电影《2012》海报

早在19世纪人们就开始对立体电影进行有意识的探索尝试。但早期的立体电影大多都是以展示立体效果为中心,如同诞生之初的电影一般,被观众视为杂耍和满足猎奇的娱乐项目。尔后在上世纪50年代立体电影出现过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主要题材类型限定在恐怖和探险类。这类影片用立体技术逼真的营造出或惊悚恐怖的氛围或动人心魄的探险旅程,新奇的观影体验让观众惊喜不已。但此时的立体电影旨在创造一种奇观景象而不重视电影的叙事本体,在度过了新奇期之后就逐步隐匿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2009年岁末《阿凡达》的问世,再一次将立体电影推到大众的视野中。经过几十年技术的演进,电脑三维动画的推动,电脑CG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都极大地丰富了立体电影的内容和视觉感受。自此结合了电脑技术的立体电影名称也逐渐被3D电影所替代。由于电脑技术可以制造出许多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东西于银幕上,在电影中加入这些奇奇怪怪的形象和场景,也使得实拍的3D电影迎来了自己新的生命力。这类影片不再是单纯的依靠人物动作来营造惊吓的气氛了,从某种程度上讲,实拍3D电影与电脑3D动画已经趋同了。

越是惊险、奇幻的题材,当它被更逼真地表现在银幕上,就越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因此目前的3D电影多选择探险、魔幻、神话等题材,在影片内容上,追逐、打斗都是经常见到的情节。[1]随着技术和3D银幕的普及,许多在当年创下票房奇迹的2D电影纷纷转制3D在全球各地重映,根据官方报道,曾在2009年上映的《2012》也于2012年以3D的形式再次与观众见面,片中加入了许多新的3D拍摄的灾难场景。3D电影营造的景观文化和带给观众的体验感正在全球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3D热。

尽管电影制作者和观众对3D的热情都如此高涨,但对于评论者而言不得不站在旁观的位置来分析这股“3D热”带给我们的一些冷思考。

首先,让我们回归原始,电影最初吸引人们的眼球就是因为它极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电影《火车进站》仅仅持续几秒钟的镜头——火车向人们扑面驶来,当时的观众被惊吓到四处闪躲,这部电影不仅开启近百年来人们对电影的无限热爱和研究,也奠定了电影的视觉吸引力属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肯定地说,被奇观效应所浇铸的电影初始经验深刻影响了电影本性的确立。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谈到电影摄影机催生出电影文化的诞生,而这也意味着视觉文化取代了印刷文化。美国芝加哥大学文化形态研究学者W.J.T.米歇尔(W.J.T.Mitchell)曾在《图像转向》一书中提到,视觉文化是一种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文化形态。视觉文化以形象为中心,尤其注重以影像为中心,呈现出强烈的感性主义形态。[2]因此,视觉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仅带来新的文化形态的发生和形成,也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技术的进步推动着视觉文化的前进,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到IMAX到3D到如今的4D以及作为科普样式的5D电影,电影视觉技术还在不断的探索辉煌。无可厚非的一点是,3D繁荣了电影市场。它可以带给观众更加震撼的视觉效果,而且画面中的一切好似存在于银幕之中,甚至也将观众囊括入内,令观众产生身在其中的感觉。这种绝佳的观影体验是以往任何影片都无法超越的。但如果就此,电影制作者一味的追求技术上的进步而忽略了电影文本自身设置的话,也许我们可以断言在不久的将来3D电影又会遭遇到曾经遭遇过的困境。

可喜的是有些乐于探索的导演已经开始看到并且挖掘了3D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讲故事的工具的潜能,即将之放入到一个开始时就充满假定性的(布满了灯光和后期声效)的电影中。这一类型的电影人都本能的想要运用新技术达到艺术的隐喻,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3D电影可以创造出一种“偷窥的感觉”就好像是“真是观看的经历”。他们创造出的景观文化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视觉听觉体验,创造出的景象也同时为电影叙事提供着服务。例如李安导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少年眼中变幻莫测色彩斑斓的景象都透过3D技术很好的展现在世人眼中。创造出的这种奇观直接传达出导演对于“世界之浩瀚、人类之沧海一粟”的宇宙观;电脑技术效果做出的奇幻岛,恍如真实存在于大洋中的某一角落,如梦如幻,也有力地传达出导演关于人性善恶的自我感悟。影片使用3D达到了让人们相信这个地方是存在的并且你就在那儿的真实感。并且基于电影的故事架构,观众走出影院后仍不知倦怠的讨论着关于剧情、艺术层面的的种种。可以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无论在技术或艺术层面所到达的高度都堪称几近完美。在3D电影中也存在着另一些为了营造视觉奇观而奇观的电影。这些电影竭尽技术之能空空创造出一副“景观”皮囊,而毫无内里。诸如迈克尔·贝导演的《变形金刚4》,影片利用3D效果呈现的仅仅是几个铁皮人不休止的打斗场面,剧情断裂、叙事拖沓。观众欣赏过电影后除去疲惫的视觉感受再无其他感受可言。在《变形金刚4》中,3D的拍摄仍只停留在初级的猎奇性,充满着单调乏味。炫酷的场景下暴露出创作者几乎耗尽的想象力和人文关怀。

反观近期热映的新片《星际穿越》,讲述的是在许久之后的地球,那时地球已经不适宜人类生存,黄沙漫天,农作物也减产到不足以维持全球人类的生活。所以美国航天局制定了一个人类移居计划,以此来挽救即将面临灭亡的人类。电影中有大量精美的外太空场景作为“奇观”景象展示在观众面前,以及首次在大银幕上形象描绘出“黑洞”、“虫洞”这类型的科幻镜头为宣传焦点吸引了足够多的眼球。但是,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海报上刻意出现“2D”字样,诺兰的做法在不少人眼中仍是件很值得“玩味”的选择。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有着导演自己的坚持的。诺兰以他特立独行的谜题式叙事在观众心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地位。早在《盗梦空间》和《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华纳影业就表示出十分希望诺兰可以将电影变为3D形式,但他依然选择了2D的表现形式。作出这样的选择一部分是由于诺兰是天生的红绿色盲,因而他的影片色彩普遍偏暗,不那么艳丽。第二就是他代表性的叙事风格。当代影坛诺兰是首屈一指的凭借超乎寻常的影片结构让观众体味叙事快感的导演。诺兰的电影往往是环形叙事、倒叙、插叙等叙事方法相结合,不到最后一分钟永远猜不到结局。这种在叙事上扣人心弦的影片绽放出的魅力就是令人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观影,直至得出自己对于电影的终极答案。沃伦·巴克兰在其编写的《谜题电影:当代电影的复杂叙事》一书中,认为谜题电影往往包含了非线性的环状时间、碎片化的时空,这些电影模糊了不同水平线上的现实边界,其迷惑性来自于裂隙、欺骗、迷宫般的结构、不确定的意义、公然的巧合,其中充斥着精神分裂者、失忆者、不可靠的叙事者或者已死的人(要不角色本身不知道,要不就我们不知道,直到最终揭晓)等诸如此类的角色。总而言之,谜题电影在两个层面上运作:故事和叙事,它强调对于一个或简单或复杂的故事的错综复杂的叙述。[3]得益于优秀的叙事机制,加之IMAX完美展示出的宇宙万象的奇妙景观,相当一部分观众乐意进到电影院一遍又一遍的欣赏《星际穿越》,形成了一股不小的“星际热”。

最近院线上映的《马达加斯加的企鹅》是3D动画电影,《超体》是3D电影,就连人们无法理解功夫片为何要做3D效果时也有《黄飞鸿之英雄有梦》上映了。在《阿凡达》成功让观众心悦臣服的戴上眼镜进入影院观看电影后,这种技术也逐渐的显现出了它的缺陷。一如戴眼镜的观众在观看时还需要叠加一副3D眼镜,造成不舒适感。另外就是3D电影画面的颜色会显得更加昏暗,影院没有高亮度的设备同样影响了观影体验。在这些观感体验的技术性问题还没有被彻底解决之前,最为观众所诟病的就是“3D跟只有字幕最立体是紧密相关的”。的确3D电影目前仍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诺兰的电影不是。在彼岸的好莱坞,存在着像克里斯托弗·诺兰和昆汀·塔伦蒂诺这样支持IMAX电影的“顽固派”。詹姆斯·卡梅隆说新技术能实现更为逼真和“身临其境”的效果,但是诺兰在访谈中多次提及他认为新技术会使电影提供给观众的视野受到限制。像《星际穿越》这样的太空电影,需要将人们的想象力拓展到电影银幕之外,它要创造出一种广阔无垠浩瀚无边的太空感。“当电影里有星球和星星的时候,你肯定不想让观众觉得银幕太小”。[4]诺兰是一位极其注重用户体验的商业导演,因此当商业利益与观者体验发生冲突时,他果断选择了维护后者的利益。

3D电影虽然增加了影片的层次感,但这种增加却是建立在削弱了银幕宽度的基础上产生的视觉效果。虽然3D更便于创造视觉奇观,但IMAX 2D在这方面丝毫也不逊色。当观众坐在影院中欣赏《星际穿越》,不仅仅被它营造出的宇宙奇观所吸引,同时也为电影精彩绝伦的叙事技巧拍手称快。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希望——将2D擅长的叙事文化与3D擅长的景观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一部电影不止于创造奇观、创造视觉热点,更立志于将创造出的效果与电影故事、叙事相辅相成。阿恩海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曾对电影之所以为艺术做出过自己的解释。一百年过去了,回过头再看他的经典论著仍然给我们如今评论界的人许多启发。在当时,他认为电影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艺术的表现能力。也只希望在未来电影的发展道路上,3D电影不要沦为商家吸引观众的一个噱头,还是应该更加看中影片的叙事内容和实质内涵。在3D电影中,技术支撑和创造着形式美,在视觉上体现美感,给人带来愉悦,或是带来刺激,增强体验性。电影科技不断进步,怎样使电影的视觉效果更加精彩却不失艺术价值理应成为制作者永恒的探索和追求。[5]这也是本篇论文想要研讨的核心问题。电影人的自觉意识应当考虑的是叙事如何呈现而不是电影画面如何创造新颖的视觉景观。让我们注意到技术和技巧的东西也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隐藏在它们身后的创意。[6]所以,脱离开精彩叙事结构的故事片,注定走不长远,只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1]李相.3D美学初探[J].当代电影,2009(12):21.

[2][5]付茜茜.从2D到3D——视觉文化时代电影之审美探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3]杨晨.谜中谜——谜题电影的谜题叙事、谜影效应和文化语境[J].当代电影,2010(10):107.

[4]知乎.《星际穿越》上映在即,导演诺兰脑子里都有什么[EB/OL].(2014-11-08)[2014-11-10]http://www.52rkl.cn/dianyingribao/110TC022014.html.

[6](英)吉尔·内尔姆斯.电影研究导论[M].李小刚,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85.

猜你喜欢

诺兰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假死疑云
诺兰电影文化特质的多维解读和综合探究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评介
谁远谁近?
诺兰,拍一场没有敌军的战役
隔窗互吻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