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案工作的介入方式
2014-04-19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吴金沙邹文平编辑刘奇
文/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吴金沙 本刊记者/邹文平 编辑/刘奇
社工,一个不起眼的名字,一个鲜为人知的专业,一份平凡而普通的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笔者就这样一步步被自己的专业,被这些伦理“绑架”了,而且被绑架了的还有心。
2014年7月1日,经过长达8个月的实习后,笔者终于正式成为了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员。前段时间,中心接到一个个案,案主是一个7岁的小朋友。他身体瘦弱,患有先天性弱视,说话吃力,语言表达困难。在学习方面,由于视力的障碍,也导致了学习十分困难;在性格方面:十分内向自卑,不敢同别人交流;同时,在学校经常被人欺负,身边没有朋友,常常独自一人在社区里晃悠,还常常被别人取笑的称为“小老头”。更加不幸的是在今年3月份,跟自己生活最多的母亲也突然离世了,从此,他更加胆小内向,脾气越来越不好,成绩也越来越差了。现在只有跟父亲相依为命(父亲以前很少关心他,案主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现年23岁,从事会计工作,也很少回家)。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对于儿童社会工作的意义可知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人生任务和危机,儿童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顺利地处理这些可能面临的人生危机,从而不断获得成长。此外,行为或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起于人与环境的互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儿童学习不同的行为模式,儿童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儿童学习和掌握恰当的行为模式与反应模式。到目前为止,基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指导,运用社会工作中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我们介入这个个案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辅导,分别是陪伴期、关注期、成长期和发展期。
建立信任,评估需求
第一个时期是陪伴期。当时,案主的母亲刚刚去世。死亡,对于一个7岁的小朋友来说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他只觉得自己的妈妈是睡着了,他把所有的疑惑和悲痛都化作了沉默,不再上学,不再出门,不再说话……这时,我们社工在他身边主要是一个陪伴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建议案主的父亲平时多抽点时间陪陪案主,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父亲的疼爱。另一方面还有社工姐姐的陪伴,让他慢慢地感受到社工对他的关心和支持,逐渐让他信任我们,愿意开口跟我们说话,从而建立起一个良好的专业关系。
第二个时期是关注期。我们社工开始关注他的生活、他的学习,我们先通过社区的居民朋友了解了他家的一个基本情况,之后以家访的形式跟他爸爸坐下来仔细地聊了一下。从我们的观察和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了案主和案主父亲的需求,后来,我们社工根据案主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做了一些评估,并制定了一套比较详细的服务方案。
增强交流,快乐成长
第三个时期是成长期。根据社工的服务方案,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案主的自卑心理、扩大案主的人际交往圈。因此,我们邀请案主参加社工站开展的“天使团”志愿者小组活动,刚开始他只是在一旁观看,无论怎样都不参与进来,其他小朋友也排斥他;后来渐渐地在社工的引导和鼓励之下,他开始同意当我们活动的特约摄影师,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他都为其他小朋友拍照,其他小朋友对他的态度也明显有了好转;又过了几周之后,他开始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并主动要求报名参加我们的志愿者活动。通过这段时间的引导和鼓励,现在他已经不害怕与人交流说话了,并且也认识了许多的新朋友。
2/社工培育小志愿者,实现自助、互助
第四个时期是发展期。这个时期的介入工作我们正在进行,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案主学习成绩,让案主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目前,我们为他提供的服务除了常规的小组活动外,还有个性化服务,比如,每天下午放学后案主就会到社工办公室来做作业,社工一方面可以辅导案主的作业,帮助案主提高学习成绩,另一方面还可以适时与案主交流谈心,及时了解案主的想法和情况,以便为他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另外,我们还安排了“天使团”小志愿者协助社工一起来帮助案主提高学习成绩,这不仅锻炼了提供帮助的小志愿者,也促进了案主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拓展了案主的人际交往范围。
从目前的介入情况来看,案主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他会主动与周围的人打招呼,还常常主动找社工聊天或是带着其他小伙伴一起到社工站来讲故事给社工听。我们对他的服务还在继续,有可能的话我们还想多了解一些关于他眼睛的事情,然后尽可能的帮助他,这样,或许能让他变得更加自信,也能减少案主父亲的一些担忧。通过我们的努力,真心希望他能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