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分析

2014-04-19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4期
关键词:监护无菌病房

孙 田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一区,山东 济宁 272000)

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分析

孙 田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ICU一区,山东 济宁 272000)

目的调查研究ICU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ICU重症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两组正常的ICU医院感染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性护理。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与对照组的67%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为(41.21±1.63)g/L,与对照组的(31.65±2.23)g/L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性(P<0.05)。结论根据患者形成ICU感染的因素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降低ICU综合征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ICU医院感染;影响因素;护理干预

重症监护病房(ICU)为疑难重病患者集中进行病情监测与治疗的单位,同时也是医院内部中感染因素最为集中的场所[1]。根据临床调查得出ICU患者院内感染率为普通病房的3~4倍,严重影响着患者日常生活,给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担。我院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ICU重症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00例ICU重症患者,均分为使用综合性护理的治疗组和常规性护理的对照组,且都符合ICU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治疗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为(43±21)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1.4±5.3)年,且伴随呼吸衰竭29例,脑梗死21例;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8~66岁,平均年龄为(38±25)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1.6±4.9)年,且伴随呼吸衰竭20例,脑梗死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原发疾病等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ICU医院感染护理方案。治疗组患者实施以下综合性的护理手段,严格树立无菌操作的观念:手的清洁是预防HAP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洗手消毒进行无菌技术为护理工作中避免污染无菌物品以及防止交叉感染的基本方法。临床调查统计得出,加强医务人员的洗手可以降低50%的感染率。因此治疗与护理之前应严格要求医务人员进行洗手,并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操作;严格规范操作技术,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工作:呼吸道患者的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为了预防患者引发吸入性肺炎或者窒息,应及时清理患者口腔内部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并在呼吸机管道使用前后进行消毒。切开气管应该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定时使用套管进行吸痰,每次为15 s。对于泌尿系统,在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导尿管或者膀胱的操作,对尿道管及时进行更换,减少患者导尿的次数,并缩短尿管的留置时间。每日清洁患者的会阴部位,预防尿路感染。胃肠道的操作管理,在患者进行鼻饲的前后使用20 mL的温水对胃管进行冲洗,预防患者的胃管阻塞或者肠道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中对抗生素的合理利用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率与耐药性。根据患者的病原种类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进行抗生素的选择。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的前后分别检测的指标:白蛋白、卧床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以及临床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l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各组之间的比较;运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验,P>0.05,差异属于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各组间存在差异是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1,差异为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通过对比分析两组ICU重症患者护理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临床特征,见表1及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表

3 讨 论

由于ICU医院收治患者均为重症,因此患者的免疫能力较低,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不到位极易引发感染,大量使用抗生素会导致患者机体内部的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质量,降低临床治疗效果[2]。

本次调查研究的ICU患者感染部位主要是以呼吸道为主,并且下呼吸道感染较多[3]。其中主要是由于ICU患者临床病情较为危重,且意识存在障碍,肌力与肌张力逐渐降低,使得保护性反射已消失,导致痰液堆积[4]。患者的呼吸道纤毛功能逐渐减退,防御性功能也在逐渐减弱,患者处于仰卧姿势时会加大了细菌的吸入量,进而导致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5]。通过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由于机器的污染、交叉感染,导致了患者器官切开后对上呼吸道屏障产生破坏,引发呼吸道感染[6]。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鼻胃管大大减弱了食道的括约肌功能,胃内部的细菌会流入到患者的下呼吸道[7]。侵入性操作的时间越久更会增加感染程度。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化操作,严格控制医务人员的洗手则是最有效防止感染的手段。在ICU医院感染患者的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过度使用抗生素会破坏患者机体内部的生态平衡,使得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大量生成,极易引发真菌感染。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效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是有效治疗ICU疾病的措施[8]。本次调查研究中实施综合性护理的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8%,与常规性护理对照组的67%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于ICU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护理人员应加强ICU环境管理,严格遵守无菌环境操作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综合性护理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医院内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速度。

[1] 梁连生,张建平.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2(20):45.

[2] 于子旭,王书会,郝俊萍,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患者死亡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10(11):75.

[3] 周瑞微,陈永康.基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特点及其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5(6):41.

[4] 姜永杰,张娜,刘佳.ICU医院感染的特点和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4(14):74.

[5] 丁四清,莫萍.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4(1):15.

[6] 王颖.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1,9(28):26.

[7] 经利萍.ICU院内感染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12,9(8):38.

[8] 葛燕军.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与控制感染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09,10(28):52.

R473

B

1671-8194(2014)14-0353-02

猜你喜欢

监护无菌病房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新型一次性无菌治疗巾的设计及应用
儿童监护机器人设计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换病房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病房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
神奇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