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技培训不宜“一锅烩”
2014-04-18曹涤环
曹涤环
每年冬春季节是各级涉农单位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相对集中的时期。这种政府出力、农技部门承办、农民受益的工作,很受大家欢迎。笔者参加过多次的这种培训活动,总觉得关中不足的是,在一些培训会上,年复一年,始终还是跳不出“不管课程是什么内容,不管是干什么的农民,统统召集到一起听讲”的圈子。
实行科技培训,说明各级政府处处为农民着想,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好事。但笔者认为,农民培训不宜“一锅烩”,道理很简单,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后种养业大户的不断出现,往往一个地区不仅只有种粮的农民,还有从事其他行业生产的农民,如苗农、花农、菜农、果农,以及从事特种水产养殖的农民等等,把这些农民统统组织在一个培训场所,听同样的课,缺乏针对性。对某些受训者来说,无异于“对牛弹琴”,他肯定不感兴趣,提不起精神来。
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民心工程。长期来,许多地方往往满足于办讲座,或者在大街上摆几张长桌发资料,理论传授多,实际示范少,有些培训的实用技术,明显缺乏针对性和实际操作性,不免让人产生场面大、形式多、内容虚、实效少的感觉,难免使受训者总有种“隔靴搔痒”和“远水不解近渴”的慨叹。这种形式不加改变,仅仅满足于培训了多少农民,发放了多少份资料,一旦将科技培训仅只看成是“政绩”的体现而流于形式,其意义也就会大打折扣了。
科技培训好事要办好,就要根据农民的需求,不断地深化培训的内涵,活化其形式。因此,当地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应更多地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业大户,仔细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在开展培训前,多走村串户,了解并集中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和生产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带倾向性的难题,使培训专业化、区域化,尽量向田间地头、种植大棚、养殖场所倾斜,有的放矢地把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大棚菇房和养殖栏舍等现场,手把手地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让农民学得懂、连得起、用得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农民群众在科技培训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这种分类培训,分别有针对性的提高各行各业农民的技能和素质,这样才会得到更多农民的欢迎。而以体现“政绩”为主要目的“一锅烩”培训,则不宜提倡,应该摒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