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鸭曲霉菌病的诊治
2014-04-18
福建省福安市畜牧站 355000
一例鸭曲霉菌病的诊治
林光忠
福建省福安市畜牧站 355000
曲霉菌病是多种禽类均可感染的一种常见的霉菌病,是由曲霉菌属菌和其分生孢子所致的机会性感染。曲霉菌是最常见的环境霉菌之一,人和动物通常由吸入分生孢子获得侵袭性感染。为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腐生菌,在腐败的植物中可产生大量曲霉孢子,这种孢子可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到处分布,最常见于霉变饲料、禽舍垫料、灰尘、垃圾、土壤及腐烂的有机物中。禽类常因饲料霉变和舍具、垫料潮湿、禽舍闷热阴暗不通风而引起曲霉菌大量繁殖,患禽吸入了大量霉菌孢子而发病。幼禽呈急性暴发性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成禽常呈慢性散发性发生,其特点是病程较长,剖检病变通常都较严重。笔者多年从事兽医门诊工作,曾诊治家禽曲霉菌病多例,现将一例鸭曲霉菌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2年5月,福安市某养鸭专业户所养的一群500多羽本地麻鸭(田鸭),约30日龄开始发病。根据全身颤抖、站立不稳、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饲养户怀疑为鸭疫里默氏菌病,用浆膜灵、强力霉素等药物治疗3 d无效,且发病情况更加严重,遂来求诊。
2 临床症状
患鸭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伸长脖颈,张口喘气,不愿走动,行动迟缓,站立不稳,前仰后翻,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口鼻腔流出黏性液体;眼睑粘合甚至失明,有的眼睑鼓凸,眼睛内含干酪样物或黏液性分泌物,排黄白色水样粪便,最后衰竭死亡。病程4~7 d。
3 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鸭可见胸腔积液,气囊、胸壁、肺、肝脏等器官有米粒至黄豆大小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结节,切开结节可见中心是均质的干酪样坏死组织,内含大量菌丝体,并有灰白色或淡绿色霉斑。
4 实验室检查
4.1 直接镜检 无菌采集胸腔和气囊处结节霉菌斑组织各数小块,用刀片切开,从切面刮取干酪样组织,置载玻片上,滴加1~2滴生理盐水,覆盖玻片,镜检可看到大量的霉菌菌丝。
4.2 真菌培养 采集干酪样组织接种于沙保劳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36 h,菌落生长快,可见灰白色绒毛状菌落,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则可变为暗烟绿色,基质背面菌丝无色至淡黄色。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及饲养户所述鸭群发病前曾喂过陈化霉变谷物等情况,再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真菌培养结果,确诊为曲霉菌病。
6 防治措施
1)清除感染源,立即停止饲用发霉的陈化稻谷,彻底清除鸭舍内的垫料,保持鸭舍干燥、通风。
2)鸭舍用福尔马林熏蒸(或用0.4%过氧醋酸或5%石炭酸喷雾)消毒。
3)制霉菌素,按每羽鸭日用量3~5 mg拌料喂服,对病重鸭适当增加药量灌服,每天2次,连用2~3 d。以l∶2 000的硫酸铜溶液或0.5%~l%碘化钾液饮水,连用3~5 d。
4)增强抵抗力,清除体内毒素,用葡萄糖电解多维水溶液饮水,直到患鸭痊愈。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后,未发病的鸭子不再发病;除了症状严重的发生死亡外,病情较轻的逐渐痊愈,疫情得到控制。
7 小结及体会
1)由于曲霉菌病表现的头颈歪斜、转圈、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呼吸困难等症状与鸭疫里默氏菌病基本相似,很容易误诊为鸭疫里默氏菌病,只有经过剖检发现气囊、胸肺等部位出现大量干酪样结节,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才能够确诊。
2)由于当地消费者喜欢食用采用谷物饲喂的鸭子,因此养鸭户多采用田野放牧,配合一些谷物饲料补饲的方式养鸭,这样饲养的鸭生长周期稍长,肉质口感好,品质佳,可以卖得好价钱。由于国家粮库每年都要淘汰大批陈化粮食,价格比较便宜,因而通常都被用来作为养鸭饲料。谷物放置时间长了,容易滋长曲霉菌,产生霉变,从而导致饲喂这种谷物的鸭子容易发生曲霉菌病。通过了解该养鸭户,在发病前半月购买了这种陈年谷物作为养鸭饲料,由于部分稻谷有霉变情况,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3)由于小鸭特别是雏鸭对曲霉菌特别敏感,极易感染曲霉菌病,该病例发生于30日龄小鸭,因而造成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特别提醒广大养禽户朋友,在雏禽阶段,最好是饲喂优质全价配合饲料,长大后再慢慢变更为其他饲料(如谷物类)。
B
1003-4331(2014)03-00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