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探析

2014-04-18兰思仁朱里莹董建文邓传远

福建林业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专类植物园农林

兰思仁,朱里莹,董建文,邓传远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探析

兰思仁,朱里莹,董建文,邓传远

(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在探讨大学教学植物园特征的基础上,以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为例,提出了在建设大学教学植物园过程中的思考:①如何利用“一园多区”的构园理念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②如何立足于本土地域特色;③如何树立自身专类园品牌;④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解说和宣传。

大学教学植物园;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植物园一词源于“Botanic Garden”或“Botanical Garden”,可以理解为“植物学的园地”或引申为“研究植物学的园地”[1]。植物园诞生之初,是植物教学功能使植物园区别于传统的花园,成为一种全新的花园类型[2]。在至今已500 a的发展过程中,植物园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变化,其尺度和形态都趋向于大型化和复杂化,并逐渐成为标准化综合性的植物园定式。20世纪中叶以来,植物园“千园一面”的现象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开始反思综合性植物园的弊端,并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2]。大学教学植物园就是在此背景下,形成的植物园发展新模式。

1 大学教学植物园的特征

大学教学植物园,是强调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核心机构,以教学为先,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植物园。大学教学植物园除了具有植物园必需的基本特征,还有高等院校的特殊属性,即对教学实践工作和科研项目有所侧重。设立大学教学植物园,特别是对于偏重农林、生物、医药学科的高校而言,可以为师生提供专业的户外教学平台。

1.1 教育辐射范围广泛

自植物园开始向多种类植物的收集和引种栽培发展以来,大学教学植物园因其大众科普功能,而呈现出服务社会的面貌。除了向在校师生开放外,大学教学植物园还向公众开放,这使其能够有效地融入我国公园绿地系统,并迅速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意义,辐射范围广泛。

1.2 生境形式复杂多样

中国幅员辽阔,各省份植物生境多种多样,且人情、风貌、物种皆不同。我国高校遍布各个省份,植物物种、生境自然各不相同。全国各大高校如若建立大学教学植物园网络,各自依托本校自然环境,对各自的物种、生境进行保护和恢复,将有效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战略格局。

1.3 依托高校学科群

植物园建设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协作的过程。大学教学植物园的优势在于可依托高校学科群,在为学科提供教学平台的同时,也为学科创造了实验实践基地。各学科借助植物园这一平台密集交叉也有助于植物园的建设、管理和维护。

1.4 紧密结合科研

植物园紧密结合科研是大学教学植物园的又一大优势。植物园内可以为科研提供平台,科研的试验过程和产出成果也可以及时反映在园内,二者相辅相成。植物的繁殖和培育需要时间的累积,高校的科研项目在资金来源和时间控制上都相对稳定,易于对植物进行长期监测和繁殖试验。另外,大学教学植物园在人员配置、经费支持、项目实施各方面都为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发展模式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园目前总占地3660 hm2,含1275个原生种,在植物收集方面不遗余力。据初步调查,校园内有高等维管植物214科1061属2676种(含变种、亚种、变型)。其中,蕨类植物30科36属45种2变种,裸子植物10科31属59种10变种,被子植物约174科994属2433种105变种9亚种13变型,其中引种了《中国植物红皮书》、《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收录的植物61种3变种1亚种,校园植物多样性明显。而作为农林类院校,学校共设置有70个本科专业,其中24个直接依托、10个间接依赖植物园教育教学工作,约占专业总数的50%。植物园除了对本校师生开放外,还面向当地各阶层居民,这对植物园建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还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以谋求发展:①如何改变历史原因造成的多区域资源浪费且不成体系现象;②如何立足于本土地域特色;③在各大植物园都大力兴建专类园的背景下如何树立自身专类园品牌;④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解说和宣传展示。

2.1 一园多区,分而不离

单个区域的植物园受到气候、土壤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难以负荷对于各地区植物的收集、培育和保护工作,而福建农林大学植物园由于历史原因而形成的多个区域的立地条件,则可以有效摆脱这一局限。地理区位上,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横跨东经117.32°—119.23°,纵穿北纬24.28°—26.34°,形成了“一园多区,分而不离”的格局。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跨域分布于福建福州、南平、三明、漳州、泉州5个地市的10个区域(福州金山区、闽侯溪源区、闽侯白沙区、三明莘口区、安溪参洋区、尤溪洋中区、漳州芗城区、西芹校区、西芹林场区、马尾琅岐区),地跨南亚热带、中亚热带,海拔高度从几近海平面至1000多m,既有丘陵、山地,又有平原、岛屿,为植物生境形式和原生物种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园多区,分而不离”的结构将福建农林大学现有10个区域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最大限度地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10个区域分为3大功能区:以核心展示为主区域;以迁地保护为主区域;以就地保护为主区域。

2.1.1 以核心展示为主区域 福州金山区(320 hm2)和闽侯溪源区(57 hm2),分别位于福州市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可达性强,人员辐射范围广,植物园综合磁力较高,设为核心展示区,拥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核心展示区除了发挥植物收集保护、教学、科研等植物园基本功能外,还特别关注植物景观的展示方式,并将游览线路与植物展示、解说体系相结合。例如,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对校园水体“观音湖”进行了改造,将原有硬质驳岸改为生态型驳岸,为水生植物提供了生长环境。此举既丰富了岸线,增加了景观层次,又形成了水生植物区,将植物园建设与校园景观改造融为一体。

2.1.2 以迁地保护为主区域 闽侯白沙区(15 hm2)、尤溪洋中区(63 hm2)、漳州芗城区(2 hm2)、安溪参洋区(80 hm2)和西芹校区(20 hm2)都以迁地保护为主,结合区域特色,发展优势方向。其中,闽侯白沙区着重于农业、农俗活动,以水稻(Oryzasativa)、黄麻(Trematomentosa)为特色项目,是激发学生热爱农业、保护生态系统意识的重要农事教学体验基地。尤溪洋中区同样着重于农业、农俗活动,但发展特色不同,形成“两叶两柑两竹一油一稻一菌”(茶叶、烟叶、金柑、芦柑、毛竹、绿竹、油茶、优质稻、食用菌)九大特色园。漳州芗城区,则长期致力于荔枝(Litchichinensis)、香蕉(Musasupientum)、水仙花(Narcissuspseudonarcissus)等南亚热带作物科研项目,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基地的同时,也为当地花农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安溪参洋区依托全国唯一的茶学本科院校“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借助其与中国茶博汇、茶业基地相邻等条件,集中发展茶专类园,大力宣传和推广茶资源、茶文化、茶品牌。另外,西芹校区则是以综合性植物发展为主,立足当地特色,发展植物园综合磁力。

2.1.3 以就地保护为主区域 就地保护可以有效减少人为干扰破坏,在保护自然生境的同时,维持和恢复植物群体的生存能力。三明莘口区(1930 hm2)、西芹林场区(1173 hm2)和马尾琅岐区(33 hm2)都具有较完整的自然植被,可提供建设专类园所需的地带性植物种源,设置为以就地保护为主的植物园区域。

三明莘口区设有格氏栲自然保护小区,除了有格氏栲森林666 hm2之外,保护区内还有香樟(Cinnamomumcamphora)、木荷(Schimasuperba)、建柏(Fokieniahodginsii)等木本植物100多科600余种,砂仁(Amomumvillosum)、金线莲(Anoectochilusroxburghii)、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等中草药材上万种。目前,三明莘口区每年接待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三明林校等院校师生教学实习3000余人次。西芹林场区,在森林资源分布密集的闽江支流沿河两岸,建设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公益林区,成功引种四川红杉(Larixmastersiana)、紫杉(Taxuscuspidata)、水杉(Metasequoiaglypostroboides)、樱桃李(Prunuscerasifera)等濒危或濒危灭绝种。除了三明莘口区和西芹林场区的丘陵、山地,马尾琅岐区的滩涂、沙丘和水资源也为植物提供了不同的生境条件,孕育了至今400 a的古老朴树林(Celtissinesis)。作为本土滨海沙丘植物,朴树植物群落不但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还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典型的群落有“朴树—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群丛”或称为“朴树—马甲子(Paliurusramorinimus)—麦冬群丛”[3]。如何在就地保护的基础上,对现有植物群落进行长期监测、研究,是以就地保护为主区域的重要课题。

2.2 立足地域性特色

生物多样性保护应以保护为先的趋势愈来愈受到社会主流观念的认可。立足于地域性的区域性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发展方向。

2.2.1 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绿化区域 突出地域乡土植被是当代植物园发展的趋势,将传统大而全的植物园模式积极转向区域性植被研究,有利于乡土植物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4]。

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跨越以南平、三明为典型城镇代表的中亚热带园林植物区,以福州、泉州、漳州为典型城镇代表的南亚热带园林植物区,自然植被区域包括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区域[5]。在各自区域选取相应的代表树种可以在突显各自植物资源地域性的同时,形成鲜明的地域景观特色。

2.2.2 充分发挥对台优势 福建省在寻求与台湾的合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合理的引种和种质资源交换将有力地丰富两岸生物多样性。经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福建农林大学先后引进台湾特色植物46科101种的种质资源以及80个栽培品种,形成“台湾名特优植物园”。园区占地4.5 hm2,模拟台湾25个县的行政地图按相应比例建设25个园。参观者能以较短时间、较快速度、较全面地现场感受和学习台湾大量的植物精华与前沿成果,以及两岸专家合作攻关的智慧结晶。

2.3 特色专类园设计

专类园为物种由个体式保存向群落式保存提供了条件。专类园是将植物以分类系统、地缘或习性等特点归纳总结之后,而面向游客的直观的分单元展示形式。以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福州金山区为例,建设的30个专类园分布于校园各个角落。专类园类型可分为4类:①植物系统分类:裸子植物园、蕨类园、苏铁园、百竹园等;②观赏植物专类园类:森林兰苑、山茶园、杜鹃园、葵花园、木兰+紫薇园等;③植物生态展示专类:水生植物园、岩石园、茶品种园等;④特色植物专类:台湾特色植物园、珍稀植物园、菌草园等。如何在植物园大举建造植物专类园的今天,形成自身特色专类园是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需要面对的问题。

2.3.1 景观式造园 植物收集保护结合造景,形成景观式造园,可以在吸引游客的同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意识渗透在愉悦的游览过程中,将被动的“灌输式”科普教育教学转化为“吸收式”的积极配合。

以校园内“中华名特优植物园”为例,园内利用微地形和水体模拟中国版图的山水布局,在造景的同时达到改善小气候条件,模拟植物原生环境的目的。中华名特优植物园占地面积7 hm2,至今已种植名特优植物1000余种,在景观式布置植物和游览系统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解说铭牌和细节设置,使游人在游赏的同时,既了解中国地理区位知识,吸收相应的植物生境、植物生长习性等知识又可以直观地接触到当地特有植物,教育效果明显[6]。

2.3.2 经济作物造园 作为农林类大学,应用经济作物造园,形成特色植物专类园,并有效结合科研,体现了学校在应对当今能源危机、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方面的思考。竹园、甘蔗园、菌草园等经济作物造园都是立足于学校的科研优势而形成的植物专类园。

以竹园为例,福建农林大学竹子种质资源库始建于2000年11月,经过10多a的建设,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竹类品种最多、属性最全、种园功能最齐的竹子基地之一。全园面积1.7 hm2,引种栽培梨竹属、思劳竹属、泡竹属、瓜度竹属等32个属416个竹种,其中观赏竹种120余种,是国内异地保存种属最全、种数最多的竹类植物园之一。收集的竹种主要来自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等省份以及马来西亚、哥伦比亚等国家,有毛竹(Phyllostachyspubescens)、菲白竹(Pleioblastusamarus)、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大明竹(Pleioblastusgramineus)等。在对竹子类植物和科研成果进行展示的同时,引发学生应对能源危机、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思考。

2.3.3 珍稀植物造园 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群落式收集保护,是强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意识的重要举措。传统的珍稀植物园往往停留在对“奇花异草”的简单追逐,而忽略了植物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福建农林大学珍稀植物园从对单株珍稀植物的收集转向对群落或生境收集。珍稀植物园收集了30个科的珍稀、濒危植物65种,如台湾苏铁(Cycastaiwaniana)、香木莲(Manglietiaaromatica)、降香黄檀(Dalbergiaodorifera)等,在对植物进行保护的同时发展繁育驯化,释放野生种群压力。在对植物属性充分分析解读的基础上,将科普教育体系和游览体系融为一体,强化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意识。

2.4 合理的教学宣传体系

2.4.1 建立数字植物资源平台 学校建立有数字植物资源平台,校园植物资源数据库,对植物园的科研、物种、资源利用和科普教育等进行了数字化管理和跟踪,对植物进行长期监测、记录,有效避免植物信息的丢失和中断。

2.4.2 编撰出版教学科普出版物 学校编写的《花之月历》,为师生提供了准确的观花品种、时间和地点,加上配套的植物科属解说和文化解说,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生活,还突显了校园季相变化中的景观亮点。学校还将出版《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手册》并附植物名录,以此提升公众认知。

3 小结

全世界30%以上的植物园都隶属于可以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等研究机构,而在我国近200所植物园中,隶属于大学的植物园仅10余所,仅占国内植物园总数约5%,远少于发达国家。就大学教学植物园和国内各高校对植物园需求比例的严重不对等而言,大学教学植物园建设将成为今后大力发展的趋势。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为了改变历史原因造成的多区域资源浪费且不成体系的现象,巧妙地形成了”一园多区,分而不离”的布局形式,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尽可能地展现了复杂多样的生境形式,并最大限度地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除此之外,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还依托高校学科群以及科研优势,立足于地域性特色,通过特色专类园设计以及合理的教学宣传体系,最大化地展现了大学教学植物园的特色。根据GB/T 50563—2010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城市应至少具有一座大于40 hm2的植物园”这一规定,植物园分布已上升到城市环境战略格局的层面[4,7]。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植物园的尝试除了有利于校内师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外,还承担了公众科普和休闲的社会责任,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根据大学教学植物园教育辐射范围广泛、生境形式多样等特征,对大学教学植物园的大力倡导将有利于实现城市植物园分布的平均化和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1]余树勋.植物园规划与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2]容克·格劳,丁一巨.从药草园到专类园——欧洲大陆植物园的发展历程[J].中国园林,2010(1):18-20.

[3]周国红.福州琅岐岛的滨海沙丘植物群落[J].福建地理,2005(1):9-11.

[4]郑曦.当代植物园规划策略[J].中国园林,2012(6):54-59.

[5]王国玉,白伟岚,梁尧钦.我国城镇园林绿化树种区划研究新探[J].中国园林,2012(2):5-10.

[6]郑金贵.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9,12(3):77-82.

[7]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T 50563—2010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The Study of Teaching Botanic Garden in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LAN Si-ren,ZHU Li-ying,DONG Jian-wen,DENG Chuan-yuan

(LandscapeArchitectureCollege,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350002,Fujian,China)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botanic garden are defined.Also take teaching botanic garden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or example to analyze and review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t.①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conception of multi-zones in one park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②How to base on the local geographical features;③How to establish its own brand;④How to do the teaching,explaining,and publicizing work better.

university teaching botanic garden;in-situ conservation;ex-situ conservation

10.13428/j.cnki.fjlk.2014.02.030

2014-01-06;

2014-02-19

福建农林大学校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12xjj52);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资助项目(MLA-1-005)

兰思仁(1963—),男,福建龙岩人,福建农林大学教授,从事风景园林研究。E-mail:lsr9636@163.com。

S731.9;Q94-339

A

1002-7351(2014)02-0127-05

猜你喜欢

专类植物园农林
国家植物园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国内首个汽车再制造专类展“亚洲再制造展览会”在广州举办
专类植物园中植物景观营造分析——以南昌滨江月季园为例
北京地区专类植物景观应用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