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令哈市风沙源治理和天然林保护修复现状及对策

2014-04-18吴世良

防护林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风沙源防沙治沙

吴世良

(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青海 海西817000)

自2002年1月1日《防沙治沙法》实施以来,德令哈市各族人民为风沙源治理和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进行了不懈努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紧紧抓住机遇,大力支持风沙源治理工作,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使风沙源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德令哈市作为防沙治沙重点县的工作已步入正轨,治沙投资和规模逐年增加,在政策引导和利益驱动下,加上制度的强化和宣传发动,建设主体的责、权、利得到了体现,全民参与绿化的意识显著增强。

1 取得的成效

1.1 全民生态保护意识增强

风沙源治理,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风沙源治理工作。坚持不懈抓好普法教育,始终将普及《防沙治沙法》作为一件大事,做到使《防沙治沙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以“6·17”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为重点,利用通俗易懂的标语和广播、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宣传我国在防治荒漠化、防沙治沙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形势,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防沙治沙事业。通过培训直接从事风沙源治理管理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做到先学一步,先领会一步,然后去宣讲、解释和运用。通过宣传和培训,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农牧民的风沙源治理和天然林保护意识,提高了农牧民防沙治沙的能力和积极性。

1.2 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得到强化

在国家投资的支持下,积极落实工程建设的责任制,对重点工程项目实行行政、技术“两个责任人”制度。采取“三包”(领导包片、环节干部包点、业务干部包项目)等办法,把工程实施的责任落到实处,做到任务清楚、目标清晰、责任明确、奖罚分明,确保建设项目中不出现责任事故;实行项目法人制,逐步推行招投标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指导;切实抓好种苗质量和供应,严禁不具备“一证两签”种苗用于工程造林;在项目区落实禁垦、禁牧、禁樵等“三禁”措施,坚决杜绝“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发生,切实保护好沙区植被,巩固建设成果;通过加强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组织技术人员下基层,搞好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主导思想下倾,业务干部下去,工程质量上来”,对乡(镇)站的林业基层干部进行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建立健全简便、迅捷、畅通的工程信息传递渠道,定期发布工程进展情况。顺利完成“十五”期间风沙源治理和天然林保护44 710.4hm2,其中人工造林8 247.3hm2,封山(沙)育林31 066.6hm2,枸杞种植666.6hm2。

1.3 沙区植被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生态环境,我市严格按照《禁牧令》的有关规定,将防护林建设区、防沙治沙工程治理区、退耕还林还草地区、枸杞种植区以及生态公益林区划为禁牧范围。在禁牧区域内严禁放牧,严禁乱砍滥伐林木,严禁乱征滥占有林地,严禁毁林采种,严禁毁坏、移动生态建设标志和设施。根据禁牧范围大小和人、畜危害程度,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同时在林地设置围栏,修建管护房,加强了禁牧区管护工作。积极制订管护制度和办法,把管护责任具体落实到林地管护人员,把林地管护的任务落实到山头地块,基本形成了层层有责任、责任到人的管护机制。森林公安,林政人员,严格执行《防沙治沙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厉打击各种破坏野生植物的违法犯罪行为。并组织有关人员,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工作进展、任务的完成、制度的落实、护林员到位等情况,并且协调解决管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检查结果作为护林员奖罚兑现的一项重要依据。

1.4 沙产业发展加快

结合德令哈市自然条件差、干旱少雨的特点,以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为主要技术路线,突出牧区、沙区特点,在整体保护的基础上实行重点突破。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坚持封、飞、造结合,灌、草、乔结合,带、片、网结合的原则,科学造林,在造林季节上突破常规,由春季造林为主变为春、夏、秋三季造林,力争造林任务一春完,雨、秋两季补植完善;在树种选择上,从侧重杨树转向灌木为主,突出枸杞、柽柳、沙蒿、柠条等乡土树种的优势;在德令哈市郊区和农村建设以水为中心的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网配套等措施;沙化严重地区种植枸杞经济林,在其他地区以封沙育林,扩大和恢复林草植被进行集中连片治理;在造林方式上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小治理,大封育”的措施,把封山育林育草作为防沙治沙的重要治理途径,封育、飞播与围封禁牧相结合;人工造林与城乡绿化、农防林、经济林基地建设结合,积极争取防沙治沙资金扶持,完善税赋优惠,土地使用以及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措施;在水源充足、条件较好的地区坚持在生态优先的原则下,充分挖掘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充分发挥林药、枸杞产品纯天然、无污染,可再生的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及汉藏药材,经济动植物繁育等生态产业,鼓励和扶持柴达木药业、拓鑫公司、洋嘉公司、德农农牧公司,各个枸杞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和产业开发,推动各类林产品资源资本化运作,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开发和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增加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防沙治沙建设条件差、工程建设难度大

德令哈市地处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少雨,立地条件差,可选择的造林树种单一,工程建设难度大,尤其是植苗造林受水资源的制约,以水定林。

2.2 经济效益低,工程建设内在动力不足

德令哈市防沙治沙建设以防风固沙和农田防护林为主,虽然生态防护效益比较显著,但因林木生长周期长,且灌木林比重大,受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限制,制约了经济林的发展,防护林直接经济效益低,投入与产出比值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小。

2.3 资金投入不足,与工程建设的矛盾突出

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越来越高。德令哈市防沙治沙各项工程直接受水资源的制约,尤其是人工造林,可以说无水就无林,因此德令哈市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建设,这必将加大建设成本。同时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实际上造林费用与造林补助的差距很大,没有能力达到造林整地、苗木质量、抚充育管理等技术指标要求。

2.4 科技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

比起相邻近地区,除气候严酷,造林难度大外,还存在树种选择性不强,林木生长缓慢等因素。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外来因素的限制,科研周期长,技术推广效益慢,加之用于科研、技术推广等经费紧缺,制约了风沙源治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3 几点建议

3.1 继续抓好普法教育,严格依法治沙

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防沙治沙法》《森林法》《禁牧令》等各种林业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爱林护林光荣、毁林可耻的良好氛围。定期组织专项执法活动,公开查处各种破坏沙区植被的行为,重点案件要在全市范围内曝光。通过严厉的打击活动来告诫群众牢记教训,受到教育;并通过公布防沙治沙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严格依法治沙。

3.2 继续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做到群防群治

按照林种、林地面积、管护难易程度配备专职或者兼职护林员,对护林员实行规范管理,制订《沙区植被管护合同》,明确护林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做好护林员培训工作,提高业务水平和政策水平,加强植被保护,进一步贯彻 《海西州沙生植物保护条例》,杜绝 “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依靠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预防森林、草原病虫鼠害和火灾的发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性防沙治沙的新机制、新办法,引导群众参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沙区植被的保护和防沙治沙工作。

3.3 继续调整农牧区能源结构,因地制宜治理沙化土地

通过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优先解决农牧民的能源需求,开发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替代燃料以及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从根本上杜绝农牧民群众砍挖沙区植被为燃料的问题。按照防沙治沙规划,因地制宜地采取人工造林、封沙育林等措施治理沙化土地。

3.4 积极推进林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

德令哈市土地资源较丰富,按照适地适树、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发展优势、特色、传统树种。在有效开展治理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枸杞、白刺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加快引进、扶持和建设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坚持把林产品加工纳入新型工业化建设范畴,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积极参与,利用沙产业优势资源开展资源培育,生产加工,运输储藏和市场营销,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设枸杞、白刺经济林、汉藏药材基地,实行集约性经营,加快沙产业发展,开辟农牧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农牧民群众收入,促进“三农”问题有效解决,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风沙源防沙治沙
基于晋北高原风沙源新农村绿地景观营建的乡土植物应用调查及评析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治沙专家郭普
甘肃治沙研究60年回顾与展望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及生态经济影响分析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模式的思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与思考
提高认识 总结经验 强化责任 全面推动我省防沙治沙工作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