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附43例临床资料

2014-04-18王启月陈燕杨旭

江苏中医药 2014年11期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功能

王启月 陈燕 杨旭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17)

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
——附43例临床资料

王启月 陈燕 杨旭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江苏南京 210017)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护理。4周后比较2组护理干预前后NIHSS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及QLI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能显著降低NIHSS评分,提高MMSE、ADL及QLI评分。结论:中医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效果确切,可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认知能力,提高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脑梗死 中医康复护理 功能康复

近年来,我们在常规内科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护理方案,观察其对脑梗死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结果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2.6岁。对照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52~77岁,平均年龄63.2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脑梗死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1],且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病情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

1.3 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神志清楚,且18岁≤年龄≤80岁,男女不限;(3)轻中度患者,4分≤NIHSS评分≤20分;(4)住院周期大于30d且愿意配合中医康复护理操作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1)合并意识障碍及病情较重者,NIHSS评分≥20分;(2)合并有感染发热、手术外伤者;(3)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4)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系统疾病及其他器官功能不全者。

2 研究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方案。包括卧床休息、病情观察、遵医嘱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对症处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对患者实施生活照顾,满足患者的安全需要和日常生活需要,协助其最基本的康复锻炼,指导患者床上的主动和被动活动,预防卧床并发症,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

2.2 试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护理方案。即采用中医传统的穴位按摩、功能锻炼、物理作业治疗及情志护理等。

2.2.1 穴位按摩按摩穴位包括患者的肩井、肩贞、肩髃、肩髎、曲池穴、手三里、合谷穴、内关穴、少海穴等上肢穴位,腰及下肢的肾俞、环跳、委中、承山、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悬钟、丘墟、太冲等穴位。每次按摩上下肢体各取3~5个穴位,采用推、拿、捻、搓、、擦、一指禅点按等手法。一般在患者病情平稳后,采用坐位(或仰卧位),护士每日为其进行推拿按摩两次,每次30min。在穴位按摩的同时帮助患者进行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

2.2.2 功能锻炼配合康复师对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循序渐进,协助患者获取生活自理能力。(1)协助床上左右翻身,这是最基本的躯干功能训练之一。(2)协助患者练习从健侧或患侧坐起。坐位是患者最容易完成的动作之一,也是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及日后站立、行走等一些日常生活活动所必需,可与翻身训练同时进行。(3)在患者能独立坐稳后开始站位锻炼。患者能独自站稳后,让患者重心逐渐移向患腿,训练患腿的持重能力,并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的转移。待患者可独立站立,患腿持重达体重的75%以上,并可向前迈步时,开始步行锻炼。

2.2.3 物理作业治疗在患者功能锻炼阶段能独立坐稳后即开始物理作业治疗。借助各种康复器材和设备,协助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功能训练,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吃饭、个人卫生、穿衣、洗澡、做家务、参与工艺活动等。(1)上肢功能训练采用套圈、螺丝板、木插板等作业训练器,以锻炼手指的感觉、灵活度和协调性。应用MOTOMed训练仪对患者上下肢进行主、被动运动,锻炼肌肉力量和关节灵活度,提高肌力及肌张力。(2)下肢功能训练采用磁灵阻尼康复车、平行杠、训练用阶梯等加强对下肢活动障碍、下肢肌力减退等方面的矫正。

2.2.4 情志护理脑梗死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易出现抑郁或焦虑状态,这与疾病的突然发生、丧失或减弱生活能力有关。护士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并主动热情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耐心细致地向其讲述疾病治疗及康复锻炼的过程、注意事项等,消除紧张和焦虑情绪,使患者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鼓励患者积极进行康复锻炼,对表现较好的患者,护士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定期召开座谈会,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促进患者彼此交流和沟通,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为患者建立更多的社会支持系统。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由管床护士及时采集病史,进行入院评估。2组患者均于开始护理干预的第1天填写统一观察表,每周记录1次,共观察4周。4周后评价其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质量、神经系统功能以及认知功能改善情况。

3 效果观察

3.1 观察指标(1)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的计分法。该量表从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语言感觉、构音障碍、忽视症等11个方面进行评分,计算出总分。(2)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分,不受被试者的性别、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总分为30分。文盲组小于17分,小学组小于20分,中学组及以上小于24分即说明有认知功能障碍。(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以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总分100分,分为完全自理(100分)、轻度依赖(75~95分)、中度依赖(50~70分)、重度依赖(25~45分)、完全依赖(0~20分)5个等级。(4)生活质量。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运动、日常活动、健康意识、家庭和朋友支持、生命观5个方面,每个项目按轻重程度分别记为0、1、2分,总分为10分,用于评估病人的疾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3.2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6.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3.3 研究结果

3.3.12 组患者NIHSS和MMSE评分比较见表1。

3.3.22 组患者ADL和QLI评分比较见表2。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NIHSS和MMSE评分比较(±s)分

表1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NIHSS和MMSE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试验组43对照组43 NIHSS评分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护理干预前6.73±2.123.12±1.71*▲22.14±3.10 MMSE评分护理干预后28.73±5.27*▲6.49±2.054.93±2.3323.22±4.2024.34±6.56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ADL和QLI评分比较(±s)分

表2 试验组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前后ADL和QLI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护理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试验组43对照组43 ADL评分护理干预前护理干预后护理干预前33.72±7.2822.15±3.55*▲5.73±1.39 QLI评分护理干预后8.39±3.28*▲33.65±5.2629.34±4.975.83±2.136.72±3.57

4 讨论

脑梗死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前期经过积极治疗后,即使多数患者被挽救回生命,但也多因脑组织损伤严重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使患者丧失或减弱了社会活动能力,同时患者自身亦由于突发的病变而受挫,进而产生悲观情绪,丧失生活信心,影响患者的康复锻炼及神经功能恢复。

中医学认为,脑梗死属于“缺血性中风”范畴,病因多由于忧思恼怒,精血亏耗,阴亏于下,阳亢于上,内风旋动,气血逆乱,夹痰夹瘀,横串筋脉,上蒙淸窍,阻滞肢体脉络。中医康复护理学属于中医护理学的一个新兴领域,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理论,利用传统康复护理的方法,配合康复医疗手段、传统康复训练和养生方法,对残疾者、慢性病者、老年病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的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护理措施,使身体功能和精神情志能尽量地恢复到原来的健康状态,在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在临床护理中发现,针对缺血中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瘀阻滞的病理状态,护理干预上应以调和阴阳、顺降气血、化痰祛瘀通络为法。应用穴位按摩能够对受阻经脉进行疏通,达到祛风化痰、行气活血、滑利关节的功效,促使肌体功能恢复。而进行肢体推拿,可对周身经脉进行调整,有利于协调阴阳气血的平衡,使脑部有关区域神经得以兴奋,具有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感觉运动功能的作用。其中法具有舒筋活血的功效,而拍打法则能够促使神经兴奋,使阳气振奋,具有宣通营卫的功效;拿捏法能够泄热化痰、具有祛风之功效;一指禅推法能够通经络、行气血。物理作业治疗,可显著扩张躯体血管,使局部血流量得以增加,促进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可显著增加肌肉耐受力及弹力,避免患者肌萎缩的发生。情志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及面对面的交流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解除其顾虑和烦恼,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意志和信心,减轻消除引起病人痛苦的各种不良的情绪和行为。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在常规内科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护理方案,可促进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显著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R743.310.5

A

1672-397X(2014)11-0062-03

王启月(1971-),女,护理学及心理学双学士学位,副主任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工作。

陈燕,wuzixm@sina.com

2014-06-01

编辑:傅如海 岐轩

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教学改革2012年度立项课题(LCJG/B/1212)

猜你喜欢

脑梗死康复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