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肝和胃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20例临床研究
2014-04-18吴凌燕熊秀萍
吴凌燕 熊秀萍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江苏常熟 215500)
“舒肝和胃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肝胃不和证20例临床研究
吴凌燕1,2熊秀萍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江苏常熟 215500)
目的:探讨舒肝和胃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治疗组采用舒肝和胃饮治疗,对照组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2组综合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表(NDI-SF)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改善,治疗组在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嗳气、反酸等症候的改善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组患者NDI-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肝和胃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NDI-SF评分的改善优于多潘立酮片。
功能性消化不良 肝胃不和 舒肝和胃饮
近年来,我们采用舒肝和胃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并与采用多潘立酮片治疗的对照组做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入选病例均来自2013年4月~2014年2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就诊的符合FD诊断的患者,共39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2~64岁,平均年龄(50.25±9.32)岁;病程(1.09±0.46)年。对照组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26~61岁,平均年龄(50.31±9.57)岁;病程(1.08±0.49)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以下诊断标准且至少具备下列1个症状: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同时无器质性原因可解释上述症状。[1]
1.2.2 中医诊断标准肝胃不和证。主证:脘腹胀满或疼痛;喜太息,常因情志而加重;食少纳呆。次证:嗳气;恶心呕吐;胁肋窜痛;大便不爽。证型确定: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1项,或主证第1项加次证3项,脉弦可进一步支持诊断。[2]
1.3 排除标准伴有肝、肾、心血管疾病等其他严重疾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对本药过敏者;合并精神疾病或严重神经官能症的患者;没有按规定服药,在观察期服用其他中、西药物,无法判定疗效,因资料不齐全影响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吗丁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10mg/片),1 片/次,3次/d,饭前30min口服,共治疗4周。
2.2 治疗组给予舒肝和胃饮(南京中医药大学常熟附属医院中药房提供),药物组成:绵茵陈10g,连翘壳15g,生麦芽30g,生白芍30g,生甘草3g,炒陈皮10g,制半夏10g。每日1剂,早晚各温服1次,共治疗4周。
2组均被告知相关注意事项,治疗时不得服用其他药物以免影响观察,忌生冷及肥甘厚味,保持心情舒畅。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评定症候积分、综合疗效并做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简表(NDI-SF)评分。
3.1.1 中医症候积分评定标准及疗效指数计算脘腹胀满、胁脘疼痛2项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饮食减少、口苦口干、嗳气、反酸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3]。根据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公式为: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3.1.2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异常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60%≤疗效指数<90%,异常指标明显改善;有效:主要症状减轻,30%≤疗效指数<60%,异常指标有所改善;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疗效指数<30%,异常指标无改善。
3.1.3 NDI-SF评分标准从患者的紧张度、日常生活、饮食、知识、工作/学习这5个方面10个问题进行评分,根据权重依次计为1、2、3、4、5分,得分越高其症状越重[4]。
3.2 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9.0处理。综合疗效评定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中医症候积分及NDI-SF评分采用t检验,设立检验标准为α=0.05。计量资料以(±s)表示。
3.3 治疗结果
3.3.1 2组综合疗效评定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综合疗效比较例
3.3.2 2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2组治疗后中医症候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在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嗳气、反酸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3.3 2组NDI-SF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NDI-SF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见表2。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NDI-SF评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及NDI-SF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脘腹胀满胁脘疼痛饮食减少口苦口干嗳气对照组时间治疗前3.90±2.202.40±2.012.20±1.01治疗后1.10±1.02##*1.10±1.02##0.70±0.57##*治疗前3.58±2.272.95±2.341.89±1.05治疗后2.11±1.82#1.58±1.43#1.21±0.92#1.70±1.082.30±1.13 0.60±0.59##0.60±0.59##*1.84±1.262.05±1.18 1.11±0.94#1.16±0.96#NDI-SF评分1.25±0.9143.75±3.63 0.55±0.51##*18.75±4.30##*1.68±1.1142.89±2.31 1.00±0.82#22.37±5.75##反酸
4 讨论
根据Rome III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来源于胃、十二指肠的症状,并排除可以解释该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1]。目前FD的治疗没有公认的策略,常见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酸药物、促动力剂、抗抑郁剂、抗Hp药,同时可以配合心理治疗[5],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多。Hp感染在FD发病中的作用亦无定论,故抗Hp治疗有待商榷[6]。
FD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范畴,其发生与情志不畅、外邪内积、饮食失调有关。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为木强乘土;或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胃虚弱,肝气乘脾,脾土受伐,为土虚木乘。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司。治疗上多采用疏肝和胃之法。
舒肝和胃饮是在常熟籍名中医陶君仁先生所创的柔肝饮(生白芍、生甘草、生麦芽、生木瓜、绵茵陈、连翘壳、薄荷梗)基础上加减而成。方中绵茵陈“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7];连翘壳“善理肝气,既能舒肝气之郁,又能平肝气之盛”[7]。绵茵陈、连翘壳配伍,平肝解郁,凉而能散(肝以散为补,散者即升发条达之意),苦而能降(降逆气,降肝火)。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为舒肝之妙品[7];生白芍柔肝止痛,平肝阳;生甘草缓急止痛;炒陈皮理气健脾,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陈皮能缩短绵羊小肠的移行性综合肌电的周期,改善小肠的消化功能[8];制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现代药理研究半夏有显著的抑制胃液分泌作用。本方功能平肝和胃、理气消痞,通过舒肝平肝,使肝木、脾土之气平衡,则肝气调达,脾升胃降,达到治疗效果。
人体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本病的脘腹胀满、纳差、嗳气、反酸等症状可能为七情致病。近年来随着对疾病发病过程中“生理—心理—社会”综合模式的重视,国内外学者认识到各种精神因素如抑郁、焦虑等在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9]。通过治疗前后NDI-SF评分的比较,表明舒肝和胃饮能平肝抑木,调畅情志,明显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舒肝和胃饮在改善FD临床症状及改善不良情绪方面明显优于多潘立酮,临床疗效肯定。但本次观察病例不多,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并探索其治疗机理。
[1]Drossmam DA.The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the Rome III process.Gastroenterology,2006,130 (5),137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
[3]张声生,汪红兵,李乾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规范(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25(1):30
[4]Jáuregui Lobera,Santed MA,Bolaos Ríos P.Impac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on quality of life ineating disorderpatients:the role of thought-shape fusion.Nutr Hosp,2011,26(6),1363
[5]刘玉兰,胡大一.消化内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7
[6]陈云.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治疗进展.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6):78
[7]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44
[8]况玲,姜萍,王正华,等.陈皮对绵羊小肠电活动的影响.中医药研究,1996(1):49
[9]李明珠,邢颖,刘松林.从抑郁症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机制的相关性探讨肝胃不和证的研究思路.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6):36
编辑:韦杭吴宁
R574.505文献识别码A
1672-397X(2014)09-0021-03
吴凌燕(1986-),女,中医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脾胃病。
熊秀萍,xiongxp1028@126.com
20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