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自主创新研究文献综述

2014-04-17高锡荣张自欣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战略选择自主创新

高锡荣 张自欣

摘要:主要对国内自主创新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细致梳理。从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创新的测度、自主创新与战略选择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转化途径研究等几个方面来梳理了国内自主创新研究的文献。

关键词:自主创新;战略选择;技术引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5002302

1引言

自主创新是我国近些年新出现的一个组合名词。到2014年为止,CNKI数据库中,以“自主创新”为篇名进行检索的结果有39,887条,且2014年的文章有些仍没有刊登,因此关于“自主创新”研究的实际检索数字应大于39,887。本文主要对国内有关“自主创新”的研究文献从自主创新的内涵、自主创新的测度、自主创新与战略选择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转化途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2自主创新研究历史追溯

2.1国外自主创新研究历史追溯

“自主创新”是我国提出的一个组合名词,国外没有等同概念。相似概念有内生创新(Endogenous Innovation)。国外关于自主创新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Arrow针对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局限性,在“干中学”模型中,将技术进步纳入了经济系统决内生变量。Uzawa针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型单部门的缺陷,建立了Uzawa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从而进一步将经济系统中的技术进步内生化。但Arrow的“干中学”模型和Uzawa模型都不能解释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直至1994年,Grossman和Helpman等人提出了一个基于内生创新(Endogenous Innovation)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

2.2国内自主创新研究历史追溯

我国最先使用“自主创新”这一概念的是陈劲教授,且其称之为“自主技术创新”他对一国或企业的技术引进到自主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学习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自主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家是否有创新精神、研发体系是否经常更新、研发人员和技术工人是否经常受到技术技巧培训等都会影响到自主技术创新的周期的延长与否。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也提出了“自主创新”,且就其含义来看,该“自主创新”只涉及技术领域,因此很多地方都将其记为“自主技术创新”。

3自主创新国内研究现状

3.1自主创新的内涵

我国对自主创新进行了火量研究,但各研究者对自主创新的定义各有不同。比较经典的解释有如下两种:将自主创新定位于技术层面的研究、将自主创新定位于企业微观层面的研究。

3.1.1技术层面的自主创新内涵

傅家骥在其《技术创新学》一书中将“自主创新”定义为“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生产技术突破,攻克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身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达到预期的创新活动。”张炜等人于2006年对自主创新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自主创新是在解决所面临的科技问题的过程中,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应用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等因素,研究开发出得到社会承认的新成果的一系列活动组合。

3.1.2企业微观层面的自主创新内涵

廖理认为自主创新是创新的方式之一,且其含义为“指企业依靠自己的能力独自完成创新工作,包括对创新的独自管理,对创新风险的独自承担。”赵晓庆等人把自主创新归为了企业技术能力范畴,并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基本轨迹:从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再到自主创新能力。杨德林、陈宝春对自主创新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的概念,即指企业依靠自身力量独自研究开发、进行技术创新的活动。

3.2自主创新的测度

魏后凯将自主创新划入了技术创新能力的范畴,并选择用每百万人口的三项专利(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申请授权量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范红忠选择了各国拥有的USPTO授权的发明专利作为衡量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宋河发等人对自主创新的“自主性”进行了测度,认为在技术层面上,一项创新是否是自主创新可以通过计算创新专利技术价值在其与先进专利技术总价值中的比例来测度,在企业、区域、产业和国家层面上,可从技术投入、知识产权和创新受益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测度。宋河发等人于2009年对自主创新能力外延与“自主”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指标体系于测度方法模型。

3.3自主创新与战略选择、技术进步的关系

3.3.1自主创新与战略选择

杨晓玲认为依靠技术引进实现跳跃式发展存在很多困难,而“自主创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邓晓岚和陈功玉将自主创新视作企业的最终战略选择。胡继玲通过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进而得出企业在成长后期或成熟期时,才会选择自主创新战略,因为此时纯模仿产品不具备高竞争力,因而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保持市场竞争力。

3.3.2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

万君康认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有关联也有差异,并且认为这是选择产业技术战略模式的依据。张景安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关系,即有针对性地引进技术,对消化、吸收后的技术进行创新,并最终实现从技术引进为主到技术自主创新为主的转变。彭纪生认为我国目前过于强调自主创新的结论,并且认为我国目前快速提高科技水平的选择是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模仿创新,力图在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上突破,形成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王青等人利用2000-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大小,得出在全国层面上,技术引进是促进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而在区域层面上,东部地区自主创新是促进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endprint

3.4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条件限制及其转化途径研究

易先忠等人将自主创新归纳为技术进步的方式之一,就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后发国发展初期的弱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以技术模仿为主的技术进步,而发展后期的强知识产权有利于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王一鸣等人则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限制和内部条件制约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刘娜等人指出在提升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时必须注意到创新主体的层次性,实施技术创新梯度策略。李树培认为造成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主要因素是技术后发优势的诱惑、跨国公司技术垄断策略的威胁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康志勇等人则认为制度因素是影响本土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樊琦等人研究了政府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的影响,得出政府创新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的自主创新产出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危怀安等人认为以学术带头人为领军人物的科研团队是制约和影响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演化的主要因素,且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科研团队应采取相应的选择机制、学习机制、研发机制和更新机制来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进行。刘振则分析了影响企业自主创新动力的关键因素,即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联合构建、企业创新文化塑造、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和企业创新宽容环境培育。

4结论及展望

在现有的自主创新领域内,虽然有很多研究成果,但也有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1)在自主创新的测度指标选取上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依赖于所选取的量化指标,不同的研究之间往往难以相互比较;(2)在技术创新政策与自主创新之间影响关系的定量分析缺乏,无法确定创新政策对自主创新的具体影响效应。因此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应着重从这几个未解决的问题入手,进行自主创新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

[1]Arrow K J.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155173.

[2]Uzawa H. 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5,6(1):1831.

[3]Grossman G M,Helpman E.Endogenous innovation in the theory of growth[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93.

[4]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02):3234+31

[5]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6]张炜,杨选良.自主创新概念的讨论与界定[J].科学学研究,2006,(06):956961.

[7]廖理.企业技术创新目标与方式的选择[J].世界经济,1996,(06):5760.

[8]赵晓庆,许庆瑞.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轨迹[J].科研管理,2002,(01):7076.

[9]杨德林,陈春宝.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成长[J].中国软科学,1997,(08):105110.

[10]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4,(05):1522.

[11]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03):3344.

[12]宋河发,穆荣平,任中保.自主创新及创新自主性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06):6066.

[13]宋河发,穆荣平.自主创新能力及其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我国高技术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03):7380.

[14]杨晓玲.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兼论我国推进技术进步的自主创新战略[J].天津社会科学,1999,(06):6872.

[15]邓晓岚,陈功玉.企业的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1):119121.

[16]胡继灵.高新技术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08):4748.

[17]万君康.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联与差异[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0,(04):4346.

[18]张景安.实现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3,(11):15.

[19]彭纪生,刘春林.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3,(06):1822.

[20]王青,冯宗宪,侯晓辉.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对我国技术创新影响的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6):6671.

[21]易先忠,张亚斌,刘智勇.自主创新、国外模仿与后发国知识产权保护[J].世界经济,2007,(03):3140.

[22]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07):1014+32.

[23]刘娜,薛耀文,王学军.自主创新梯度策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02):4045+70.

[24]李树培.我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原因与对策的博弈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9,(03):116127.

[25]康志勇,张杰.制度对我国本土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来自中国微观企业的经验证据[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06):103111.

[26]樊琦,韩民春.政府R&D补贴对国家及区域自主创新产出影响绩效研究——基于中国28个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1,(03):183188.

[27]危怀安,胡艳辉.自主创新能力演化中的科研团队作用机理——基于SKL科研团队生命周期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2,(01):94101.

[28]刘振.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因素及其路径关系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01):6370.endprint

猜你喜欢

战略选择自主创新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培养创新思维,生物课堂的“魂”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
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中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师生互动的探究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
关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探讨
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