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的唯物辩证法
2014-04-17王建武
王建武
摘 要:导学案是导学案教学的媒介和基础,预习是探究的基础,探究是预习的发展,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不矛盾,厘清和辩证看待这些关系是为导学案教学扫清路障,是为高效课堂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导学案;形式灵活;探究;预习
导学案教学,是中国基础教育界的草根式革命,是一场源于民间的自发的行动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的萌动和90年代的破土发芽,新世纪初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先后涌现了一批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全国名校。各地都因地制宜地引进导学案教学模式,随着这一模式的广泛应用,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时间引起阵阵热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2年10月底,杜郎口中学平地一声雷,全校取消导学案。曾经改造洋思中学的讲学稿,创造燎原之势的导学案,自己却亲手毁灭了它。杜郎口此举更是将导学案教学优劣甚至存废的讨论引向高潮。
热议之后,就到了冷观这一现象,是到了厘清导学案与探究、预习与探究、导学案与导学案教学等诸多关系,从而辩证看待导学案教学利弊的时候了。
一、形式灵活是关键,充分探究能实现
导学案的科学编写是实现有效探究的关键,要针对不同的课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导学案,在形式灵活的导学案以及依托于导学案所进行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合作探究。以下是笔者的一段课堂实录:
案例1:直线的方程习题课(片段)
设置合理的、层层递进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问题的教学价值。
问题:已知直线l1,l2的方程分别为l1∶A1x+B1y+C1=0(A1,B1不同时为0),
l2∶A2x+B2y+C2=0(A2,B2不同时为0),且l1⊥l2,求证A1A2+B1B2=0.
学生首先联系所学知识自主证明,大多数学生都利用斜率存在时两直线垂直的等价条件予以证明,对斜率不存在时的情形也能小组讨论完成。
“横生枝节”:问题貌似已经得到解决,学生1突然发问:l1⊥l2时,与C1,C2是否有关。这时小组纷纷展开探究讨论,最后由学生1所在小组给出解释:与C1,C2无关。
“穷追不舍”:生成的问题貌似得到解决,笔者仍觉不够,继续发问,为什么无关?沉思片刻,学生2给出回答:直线一般式方程中的C影响的是直线的截距,两直线垂直与截距无关。再次生成的问题又一次被解决。那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中,哪一种与截距有关呢?这时学生不假思索齐答是平行。
“借题发挥”:上述题目的题干不变,若将问题改为l1∥l2,对一般式方程中的系数又会有怎样的要求。
笔者的“借题发挥”,充分挖掘了问题的教学价值,不仅揭示了直线平行与垂直和一般式方程的系数关系,也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类比思想。同时,学生时刻处于个体的或者是处于小组中的探究,虽然是被导学案中的系列问题“牵着鼻子走”,但思维是发散的、思考是主动的、问题是生成的。所以,一些关于导学案会无形中强化了“学习即解题”的倾向故而会“弱化了探究”的顾虑,核心原因是导学案的形式出了问题,并非是导学案本身。
二、探究要实现,预习是前提
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充分预习,设计科学的预习案,分解教学难点,寻找最近发展区,为课堂教学中转化为期望的发展水平铺平道路。
案例2:“函数的定义”导学案预习部分(片段)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函数定义。
2.初中数学学习过函数的哪些相关知识。
3.从工具书《说文解字》或网站“象形字典”等查阅“函”的字义。
4.依据初中所学知识判断y=2是否是函数。
上述材料是笔者在函数教学起始阶段所使用的导学案,学生的学习要建立在已有认知和略高于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上述导学案联系初中阶段所学函数知识,为进一步深化函数认知、对比函数两种定义建立了基础。所以,我们应该改进的是预习问题的设置形式,并非预习本身,导学案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是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反馈三维环节清晰的。本文所提出的不主张学生提前预习的做法可能只适合于个别课型。
三、导学案是媒介,导学案教学是平台
正如本文所言,有关导学案教学,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导学案本身(主要是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上),更多关注导学案(主要是编写不当的个案)给学生学习所带来的可能弊端,大有以偏概全之虞。诚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导学案若编制或使用不当,确实会带来远离课本、浪费资源等问题,就如同教学中单纯依靠教材会带来读死书、视野不够开阔的顾虑一样。导学案只是有效教学的主要媒介,我们要实现的是搭建以导学案为基础、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要手段的导学案教学平台,在此平台上,高效课堂才能建设,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
导学案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都会经历优势发挥、模仿跟进、问题暴露、遭受批判、反思改进、升华提高的过程。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趋势。导学案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正是负责任的教育人不断的反思与批判,才促成了导学案教学相关概念的不断厘清和模式的不断改进。
导学案的形式要灵活,对导学案的认识要发展,导学案教学也要发展,要统筹兼顾各种教育资源并综合发挥其作用,要统筹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沸沸扬扬过后,谁来继续检验、改进或是废止导学案教学,只有实践。
参考文献:
[1]渠东剑.关于数学导学案教学的冷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
[2]陈静兴.热议数学导学案教学[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7):6.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24-127.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