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男剩女现象的文化解读*
2014-04-17尹小娇
尹小娇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剩男剩女现象
剩男剩女算不上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只是对过了适婚年龄而未婚的青年男女的形象性称呼。一般认为,男的超过30岁未婚且没有固定恋爱对象,称之为剩男,而剩女的年龄则为27岁。剩男剩女现象受到强烈关注且被问题化大概是21世纪以后的事。随着这个群体数量的日渐庞大,“剩男剩女”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社会舆论更是营造出一种极其紧张的氛围,让很多大龄未婚男女感到焦虑与不适,也让很多年轻朋友感到恐慌,唯恐自己步入“剩”的行列。
爱情和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个永恒主题,千百年来不断被讴歌吟咏。人人渴望获得真爱,但幸运儿却寥寥可数,得不到真爱的人仍然数量庞大。现代社会的所谓剩男剩女们,就是被爱情拒之门外的一个群体。他们一直在等待、寻找,充满困顿跟无奈,承受着来自内在和外在的巨大压力。在现实生活中,单身似乎成了一种非治不可的疾病。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到了适婚年龄,却由于主客观原因,成了婚姻围城之外的人。那么,毫无疑问,他会成为朋友和家庭圈子里的特别关注和关照对象。各种调侃随之而来,各种介绍铺天盖地。单身者像害了残疾的人一样,成了人们施展同情心和关爱的对象。
二、研究现状
剩女剩男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学界从以下几方面对这种社会现象做了解释。
(一) 客观原因
1 国家政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国家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养儿防老,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当科技允许在孩子未出世就能判定其性别的时候,大部分家庭选择把女孩扼杀在摇篮中,这种行为导致了严重的性别比例失衡。经研究认为:“性别比例失衡是近20年来的普遍人口显现,20年后,将会有男女比例达到4∶3,有一部分人注定被剩下。国家政策迫使性别人为选择现象加剧,男女比例失衡将是个持久的问题。”除此之外,国家的经济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剩男剩女问题的产生。叶文振、林擎国在其文章《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中提出,市场经济制度使得人们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在择偶时更注重权衡经济利益,婚姻不像以前那么单纯。
2 市场经济的作用 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原则被运用到婚姻中,许多家庭经济条件差,外貌上又没有优势的人在婚姻市场上失去优势,无法出售。市场交易讲求平等自主,男女双方缔结婚姻也是你情我愿,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失去效力。市场经济改变了择偶关系网,由以前的亲情关系转变为现在的业缘关系。业缘关系比起亲情关系稳定性差,脆弱,容易变更,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时间比以前延长,晚婚就不可避免。有文章还认为,男女平等制度也是造成剩男剩女的元凶之一。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以及经济独立能力的普遍提高,女性对家庭和婚姻的依赖度减少,女性不需要像以前那样需要通过婚姻来获得生存资本,实现自我价值。女性接受现代教育也使她们思想更加开放,对婚前性行为持包容理解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未婚带来的精神焦虑,因此一部分女性到了适婚年龄仍然选择单身。
(二) 主观原因
除了政策和制度的影响而外,剩男剩女存在也有其自身的因素。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从小在别人的照顾和关怀下成长。他们到了适婚年龄仍不成熟,缺乏社会责任感,害怕担负责任。在婚姻生活需要的经济条件和思想人格的完整度方面,他们缺乏信心,选择晚婚。其次,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结婚由以前的必然选择变成了当下的或然选择,对大龄未婚或终身不婚的行为不再无法容忍。再次,在这个快节奏生活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感情和金钱的投入变得小心翼翼,感情和婚姻的投资充满风险,如若不是把握很大,男女双反都不会去轻易尝试,以此规避风险。陈小燕在《剩男剩女缘何被剩下》一文中用经济学上的沉没成本来解答剩男剩女问题,“剩男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害怕投入过多的金钱,而剩女们则害怕投入过多的感情,因此就会错过很多认识异性的机会。因为一旦分手,付出的代价太高,谁也不愿意付出如此高的代价去谈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从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剩男剩女的存在,有制度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被剩下有自愿和被迫的区别。
三、文化解读
对任何一个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评价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到了适婚年龄却仍继续过独身生活的人口数量,在世界范围内都呈现出上升趋势。西方不把这个现象当做一个社会问题或社会包袱看待。“剩男剩女”被热切讨论和关注以至于成为必须解决的社会问题,则是中国特有的现象。从文化根源上看,与千百年来一直潜伏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以及婚姻观念是分不开的。
中国最早建立的封建王权就是世袭制的,血缘关系成了获取权利的必要条件,家国一体的思想深入人心。国是一个放大的家,治理好家庭宗族,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理顺了天下的网。古人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与平天下的基础是齐家,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对家庭的重视及管理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深入人心。自我只是家庭的一个符号,是家这个大系统的一个细胞或是器官。个人的生死荣辱,关乎家族的盛衰成败。我们天天念叨的“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扬眉吐气”等词语的背后,透露出中国人习惯于把个人利益与家庭或是家族的利益等同起来的文化心理。家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个人在外打拼的动力所在。许多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仍然选择坚持和坚强,是因为背后有个家,家里有期待,有那些他心甘情愿为其幸福而吃苦的人。家人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时候是超越个体而存在的。项羽曾说过“衣锦不还乡,如着锦衣夜行,其谁知之”。这其中虽然有其自夸自擂的成分,但也足够看得出隐藏在个人行为背后的家族动因。我们做决定时如果不考虑家的因素,仅从自身的利益、爱憎出发,将会潇洒很多。但是在中国的文化模式中培养出来的人们,很难摆脱既有的家庭观念,我行我素。可以说,家成了社会各种关系得以维系的有效纽带。家也是个人肉体和精神的归宿。在中国,结婚叫成家。先成家后立业,社会调查发现,成家的男人比未婚男人更有责任感和担当。
所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模式中培养出来的个体,都倾向于有这样的观念:有一个家,是人生历程的一个必选项,是环环相扣的人生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家庭和婚姻生活缺失的人生将是不完整的、断裂的,家庭和婚姻决定个人的幸福,没有家的人是不幸的,不结婚的人是不可理喻,甚至是不道德的。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就把个人的婚姻问题上升到社会伦理的高度,无形中给人以压力和束缚。到了适婚年龄,找对象结婚组建家庭天经地义,不用思考要不要,应不应该,而是必须这样。结婚生子是常态,独身主义是病态。光棍或是老处女,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家族的耻辱。社会和家庭的舆论压力让这类人生活得很辛苦,他们往往背负极大的精神压力。而如今,剩男剩女成为时尚,单身者居高不下,一定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另眼相看”。剩男剩女之所以被命名,被关注,与中国人浓烈的家庭观念是分不开的。我们看待“剩男剩女”们的眼光,就像看一个已经有了羞耻感却一直不穿裤子的孩子一样。新式教育把独立思考,批判思维,自我意识等观念灌输给了这代人,但是社会的文化变迁却远远没有那么迅速和简单,传统价值观念很难清除,我们那些西方思维在中国没有适合生长的土壤。当剩男剩女觉得结不结婚,该不该要小孩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的时候,社会总会以最坚决的口吻告诉你,这是不正常的。你的单身状态,会引起社会的大惶恐。所以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想一直过清净自由的单身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来,结婚在人生礼仪中具有与出生和死亡同样重要的地位。婚姻可以说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部分,到时候了就应该结婚。完整的一生离不开这一环节。人生就是由诞生,结婚,死亡这样的链条串起来的一条链,缺掉任何一环都会导致链条的断裂。“剩男剩女”有威胁人生完整性的潜在可能。这也是他们被社会突出的另一个文化原因。就当下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来看,“剩男剩女”这个词或多或少带有贬义,即便他们自身成就再高,也会因为感情原因而被视为不完满,特别是女人,任何外在的成就都无法弥补家庭破碎带来的伤痛和遗憾,这种缺憾有时是致命的。
或许有人疑惑,难道西方发达国家就没有大龄未婚男女吗?肯定有。但为什么我们没有在任何媒体报道或者影视书籍上听到或看到“剩”这种字样呢?其实不难回答。西方文明的发展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西方国家也出现过大量剩男剩女,但在历史发展和时间流变中被淡化了。加上西方提倡的民族自由思想深入人心,近年来女性主义思潮也颇有影响力,西方人对大龄未婚男女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所以,剩男剩女问题在西方没有像在中国这样引起普遍的心理失衡。中国人虽然接受了几十年的西方文明影响,但内心深处的传统文化心理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改变的。随着时代进步发展,晚婚晚育成了一种社会大趋势,剩男剩女亦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据前几年的报道,“同1995年相比,中国大陆居民的结婚年龄有所推迟,晚婚已经成为比较常见的现象”。传统思想与这一趋势是矛盾的,也就是这样的矛盾,造成了剩男剩女被问题化。对剩男剩女的过度关注,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不适应与焦虑。所以王彬在其文章《剩男剩女所讲述的现代性故事》中说“剩男剩女问题恰好将国家社会层面的文化焦虑和内在紧张以个体化的形式表达出来”。
造成“剩”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剩男剩女现象被问题化是文化与社会转型相矛盾的结果。我们目前还不能接受这现象,但几年或者几十年后,它将不再是一个困扰群体的大问题。所以,国人大可不必太恐慌,应当对这种现象持一种比较开明的态度,对所谓的“剩男剩女”也多一点理解和包容。
参考文献:
[1] 刘延华.论剩男剩女现象的制度原因[J].宜宾学院学报,2010(3):38-41.
[2] 唐美玲.剩男剩女——社会视角下的婚姻挤压[J].青年探索,2010(6):5-10.
[3] 赵根立.对当前存在的剩男剩女问题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1(22):143.
[4] 李东风,陈海萌.剩男剩女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12(3):66-67.
[5] 王彬.剩男剩女问题再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2(6):76-81.
[6] 赵宗金.对剩男剩女社会问题的思考[J].走向世界,2011(32):27-31.
[7] 叶文振,林擎国.中国大龄未婚人口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8(4):17-22.
[8] 陈小燕.剩男剩女缘何被“剩”?[J].经营管理者,2009(9):292.
[9] 倪晓锋.中国大陆婚姻状况变迁及婚姻挤压问题分析[J].南方人口,2008(1):59-64.
[10] 王彬.剩男剩女所讲述的现代性故事[J].中国青年研究,2011(7):7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