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地区高原避暑旅游产业发展探析*

2014-04-17张宝强

关键词:高原地区西北高原

张宝强

(兰州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在全球逐步变暖的趋势和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的背景下,我国许多城市持续高温,屡次打破当地最高气温历史记录,成为名副其实的“火炉”城市。在酷热难耐的盛夏追求舒适宜人、有益健康的绿色清凉气候成为避暑旅游中最大的旅游需求[1]。宏观大气候影响维度地带性、大尺度垂直地带性和水热分布,所形成的消夏旅游主要包括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和滨海地区[2]。

我国现存的滨海旅游资源在结构和分布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每逢节假日,许多滨海城市景区和著名风景旅游区人满为患,滨海浴场的景象犹如“下饺子”一般,滨海旅游超负荷运转已不能满足巨大的避暑旅游市场需求。位于高纬度的东北地区由于长期注重能源资源的开采和重工业的发展,致使旅游业发展比较晚且缓慢,落后的旅游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实际旅游发展需求。而我国的西北高原地区在生态环境质量、避暑旅游效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连接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完成,亚欧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给西北地区高原避暑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一、高原避暑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原避暑旅游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高原避暑旅游内涵和相关理论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界定和统一的认识。通过对鲜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析后,我们可以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两个方面对高原避暑旅游的定义进行界定。

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定义,高原避暑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躲避酷热高温的天气,离开居住地到海拔较高、气温适宜的高原地区消夏纳凉、休闲度假、健身疗养和放松身心的一种消遣娱乐活动,以及由这一活动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定义,高原避暑旅游是指旅游经营者利用高原地区夏季优良舒适的气候资源或环境小气候,进行高原避暑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为避暑旅游者提供避暑服务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专项旅游。

(二)高原避暑旅游的特征

1 季节性 气候舒适性是影响游客选择出游目的地的重要环境因素。气候既可以是激发旅游者出游欲望的有利因素,也可能成为阻碍消费者出游的不利因素。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冬春季节寒冷干燥、多风沙天气,不宜户外活动,旅游活动进入“冬眠”期;夏秋季节,天气凉爽、植被繁茂、瓜果飘香,与江南闷热潮湿、多台风、暴雨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气候相比,是较为理想的避暑旅游目的地。

2 地域性 旅游离不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壮丽的人文景观,而且只有各种景观之间相互组合构成旅游资源后,才能使身临其境的旅游者得到一种美好的体验,产生流连忘返的感受。因此,避暑旅游目的地一般分布在森林草原、江河湖泊、湿地绿洲、峡谷溶洞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 大众性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旅游主体从以高收入的经营阶层为主开始向普通大众转变。在酷暑闷热的夏季,各类院校放暑假的学生和教师、“火炉”城市的居民以及对高温天气比较敏感的人群都是避暑旅游的主要消费者,占据着全年旅游人次很大的比重。

4.重复性 与一般的观光旅游不同,酷暑闷热的气候每年都会循环往复,游客追求冰爽宜人的避暑地区成为一种常态。在高原避暑旅游过程中,玩的高兴的避暑游客很可能成为回头客,而且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避暑游客。

二、西北地区高原避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旅游产品整合能力差,缺乏创新的文化内涵

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地形地貌多样、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极具有开发价值和开发潜力。但是,在已经开发的避暑旅游景区、景点中,避暑旅游产品还处于比较低层次的开发阶段,只是相互之间盲目地模仿,忽视了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与特色的生态资源的整合、创新,没有形成具有文化内涵的系统化、规模化的旅游产品。

(二) 资源环境保护意识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眼光

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常年受到干旱、沙尘暴和水土流失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比较脆弱、敏感。虽然最近几年各级政府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使西北高原地区的环境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环境恶化的威胁随时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高原地区在发展避暑旅游的过程中,必须把防止环境恶化放在首位,将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这也是西北高原地区发展旅游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

(三) 规划开发各自为政,缺乏区域性的协作

受自我市场保护狭隘意识影响,西北高原各地区往往各自为政,设置各种不利于区域性合作的障碍性条件,阻碍了生产要素跨区域的流动,导致在高原避暑旅游规划、开发等方面合作程度低。另外,由于缺乏旅游相关专业的高技术人才,在没有深入调查和科学论证下,随意制定本地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存在着避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避暑旅游景点开发在空间布局、时序安排上不尽合理,没有产生集聚规模和集聚效益。

三、西北地区高原避暑旅游开发策略

(一) 加强与文化的整合创新,提高高原避暑旅游综合竞争力

1 加强与民族文化的整合创新 高原避暑旅游的外在表现是其独具特色的清凉气候和优美环境,而其内涵则在与文化底蕴。地域辽阔的西北高原地区是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居住着藏、回、满、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形成了灿烂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为西北高原地区发展夏季避暑旅游提供广阔的空间。要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所具有的特色浓郁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等资源,让游客能够在闷热的夏天,沐浴在天然空调中,品尝着少数民族甜美的饮食,聆听着少数民族悦耳的歌声,欣赏着少数民族优美的舞姿,让游客真正融入其中,在美好体验中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从而才能提高高原避暑旅游的竞争力。

2 加强与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 优美、宁静、纯真的乡村与紧张、喧嚣、拥挤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乡村具有的五彩纷呈的田园景观文化、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珍贵宏伟的古代村落文化、传统精湛的手工艺术文化对城市居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加强与乡村文化的整合创新,要以乡村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气息为核心,通过对乡村文化挖掘、演绎、转化、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创新,创造出新的文化,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使西北地区高原避暑旅游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3 加强与宗教文化的整合创新 宗教虽然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属于思想意识领域,但宗教思想、宗教活动、宗教建筑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在加强与宗教文化的整合创新中,首先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考虑到宗教组织、宗教信徒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将现代文明与传统宗教文化有机的结合,创新出适应于时代发展潮流,发展大众避暑旅游需要的文化,西北高原避暑旅游才有大的发展、大的作为。

4 加强与丝路文化的整合创新 丝绸之路作为中华文明的“黄金之路”,其历史悠久绵长、文化绚烂多姿、各民族融合共生、自然风光独特,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资源[4]。

在加强与丝路文化的整合创新中,要根据丝绸之路原始文献记载和传说,深入研究丝路文化的内涵,保护性的挖掘现有的丝路文化资源,创造性的开发潜在的丝路文化资源,通过跨区域的系统的整合丝绸之路资源,打造出适合西北高原地区发展避暑旅游需要的千里丝绸之路,促进高原避暑旅游产品的更新与换代,从而增加高原避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二) 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高原避暑旅游可持续发展

西北高原地区的森林草原、江河湖泊、湿地绿洲、峡谷溶洞是开发夏季避暑旅游不可缺少的生态资源,也是高原避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基。相关政府部门要严格把关避暑旅游开发建设方案的审批和切实做好环境影响的评价,处理好避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重要景区的实时监控,建立相应的预警体系,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污染破坏。同时要建立避暑旅游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的快速反应机制,落实环境资源的保护责任,严格执行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污染的追究制度。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保证西北高原地区实现避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 建立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合作机制,携手发展高原避暑旅游产业

西北高原地区要打破各自为政的状态,以高原地区的整体形象和长远利益为重,以“客源互送、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合作共赢”为原则,建立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制定避暑旅游发展战略规划,联合开发避暑旅游产品,携手开拓避暑旅游客源市场,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避暑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西北高原地区可以建立旅游人力资源共享机制,在高原避暑旅游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等环节进行合作与管理,走出一条特色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道路,从而联手把西北地区的高原避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罗时琴,贾真真.贵州省开发绿色清凉旅游气候资源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0):951-953.

[2] 耿建忠,吴殿廷,赵小芳,赵富强.消夏旅游内涵与发展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10(4):195-198.

[3] 任健美,牛俊杰,胡彩虹,等.五台山旅游气候及其舒适度评价[J].地理研究,2004(6):856-862.

[4] 马勇,周婵.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价值提升[J].现代商业,2013(7):106-107.

猜你喜欢

高原地区西北高原
高原往事
一座西北小城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西北不惑
AV500系列无人直升机在高原地区完成试飞试验
黔西北行吟
高原地区流感病毒培养的条件优化
高原地区与非高原地区胸乳路径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