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德育创新”到“特色德育课程”
——兼谈公民教育课程的校本实践与思考

2014-04-17黄业照

教育观察 2014年12期
关键词:仙林校本公民

黄业照

(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江苏南京,210046)

从“德育创新”到“特色德育课程”
——兼谈公民教育课程的校本实践与思考

黄业照

(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江苏南京,210046)

公民教育课程是目前一学校开始实施的课程,南师附中仙林学校是其中之一。学校公民法制教育实践课程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总结了公民教育课程校本实施机制的“顶层设计”,并对公民教育课程原点教学提出几点思考。

公民教育;课程;校本实践

一、对公民教育课程校本实施机制“顶层设计”的总结

公民教育课程作为新生的“校本课程”,在起步实施阶段必须在机制上进行“顶层设计”,这种“顶层设计”包括“三条铁律”和“三条底线”。

(一)公民教育课程校本实施的“三条铁律”

铁律一:保证课时安排。我校第一期公民法制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在当时的初一年级(现为初三年级)开展,因为项目承办教师是政治教师,学校特地给政治由原先的两节课时增加到三节课时,从课程安排上和政治学科课程的地位相等(每周一课时)。因为第二期还涉及经验的传递,为保证活动的制度化真实开展,学校特地将周三课外活动(第三节和第四节)时间完整地给学校公民法制教育课程班,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增加一课时,而且这两个课时只有在期中、期末考试周中间断,其余均正常开展教学和实践活动。

铁律二:确保及时协调。因为公民法制教育实践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项目教师在开展此课程时,确实承载着许多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需要协调的社会部门多以及需要活动经费支持。对于这些困难,学校尽可能出具介绍信请政府或社会单位帮忙协调,并成立公民教育专项资金,承办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开展自由动用公民教育专项资金,实销实报。

铁律三:确保师资力量。课程的最核心要素是人,这个人既指享受课程获得成长的学生,更指承办课程获得成就的教师。我校公民教育课程在人的因素上更加重视课程师资的建设。我校公民教育的承办教师都是南京市政治教学核心组成员,都有精力和能力参与到公民教育的课程中去。他们在良好的教研组氛围中也能够互帮互助、共同切磋、共同提高,为我校公民教育提供了很好的专业基础。

(二)公民教育课程校本实施的“三条底线”

底线一:真实活动,合作探究。坚持开展公民教育课程的实践活动,在活动的全过程中既做好资料收集整理,又真实开展项目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既坚持师生共同探究,更倡导学生间的自主合作。

底线二:精致活动,品味思辨。仙林未来的公民教育课程的项目活动将继续立足于打造精品,精致推进促进课程实施的项目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积极思辨,寻求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底线三:研究活动,互动交往。公民教育课程具有实践性,实践性决定了公民教育要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政府、走进社会。例如,仙林接下来的公民教育课程将沿着这条互动交往的实践路程出发,继续真诚地走进社会,寻找真问题,建言好政策,为未来社会奠基,为当前幸福生活寻求出路。

二、对公民教育课程原点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要转化“活动如何具体开展”为“课程应当如何实施”

当下全国基础教育对公民教育课程的探索仍然植根于“教育功利”的大背景下,在“教育功利”的当下开展公民教育往往最吸引人的是公民教育的具体项目活动,准备开展公民教育的学校和教师会更关心“活动如何具体开展”,而不太关心“课程如何实施”。“课程如何实施”是课程实施的课程生态,涉及公民教育课程的核心——“教什么”。公民教育“教什么”关乎公民教育课堂教学效益,关乎公民教育课程建设的深度推进。公民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首先应当着重思考“教什么”,在公民教育课程的核心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上统筹思考,螺旋式上升地合理布局,然后才是活动的选择以及活动如何具体开展。

(二)要培育“真人”和“真公民”

研究中国公民教育史,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回归到民国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民国时期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实施着中国式的公民教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和“真公民”理应成为公民教育课程的课程培养目标。

“真人”是指“真实的人”,真实的人就会有人格健全程度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因此,公民教育就要关注学生个体,帮助学生树立基于良知的健全人格。“真公民”是指“真实的公民”,真实的公民就要敢于关注切身相关的公共事物并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因此,公民教育要开阔学生的公民视野,引导学生重视未来“公民生活”的基本方式;公民教育要种植公民素养,帮助民族培养具备法律精神、自由品质、民主方式和生活立场的未来公民。

(三)要找准适合学生学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活动”

“具体内容”和“具体活动”是公民教育课程的两个基本载体,实施公民教育课程,具体教学内容关乎这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具体活动则牵涉到实现这一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是什么。最适合学生学的“具体内容”既是指能够促进学生“获得发展”内容,又是指那些最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公民能力、公民素养的内容。最适合学生学的“具体活动”应当既是指能够解决学生在“过真实公民生活”中困惑的活动,又指学生影响学生“过真实公民生活”的品质的活动。根据公民教育课程实践研究,我们认为,从学生方面说,最适合学生学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活动”,往往在当前学生“公民素养”的空白处,在当前学生“公民知识”的模糊处,在当前学生“公民技能”的发展处,在当前学生“公民生活”的困难处,在当前学生“公民情感”的提高处……

(四)要把学生的“真实发展”放在课程评价的核心位置

公民教育课程植根于当前国民基础教育的大框架下,国民基础教育的根本归宿点是对人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公民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发展”,要将学生的“真实发展”作为课程评价的核心。

学生的“真实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当前活动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情感上是否有增长和提升的效益,是否能真正悦纳过公民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是否能真正形成过公民生活的基本观点,是否能真正形成过公民生活的基本情感和基本态度;二是参加当前活动是否有利于“过公民生活”基本潜能的发展,是否能够在当前整个公民教育工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社会规则、增加生活自信。

(五)要把“实际成果”作为公民教育课程推进的重要宣传点

公民教育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方向已经成为教育共识,公民教育课程的深入推进必须重点关注公民教育课程的“实际成果”。公民教育课程的承办学校要放手发动学生真实地开展项目活动,以“小活动”推动“大世界”,不仅要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影响到社会生活,更要宣传项目活动的实际成果,让更多的人关注公民教育的课程价值。

这里的“实际成果”主要是指学生的研究成果要影响到政府决策,学生的研究成果要在社会公共生活的优化、社会公共事物的处理和社会共识上有“切肤之感”。做到“实际成果”,承办学校就要在活动开中经常联系政府部门和社会百姓,架起“社会生活”和“社会决策”的桥梁,架起“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架起“当前”和“未来”的桥梁,架起“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桥梁,将公民教育的课程价值显性化。

[1] 檀传宝.当代公民教育应当关切的三个重要命题[J].人民教育,2007(8).

[2] 冯建军.公民教育目标的当代建构[J].教育学报,2011(3).

[3] 冯建军.教育转型·人的转型·公民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4).

G631

A

2095-3712(2014)12-0037-02

黄业照(1975—),男,安徽肥东人,本科,南京市南师附中仙林学校教师,中学高级。

猜你喜欢

仙林校本公民
小狗点点
论公民美育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千家宴,一家亲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