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唤醒教育
2014-04-17杨开清
●杨开清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高子阳老师《儿童创意写作启蒙教学课堂实录》就是唤醒儿童创意写作意识的艺术典范。
一、教学立意不在于传授写作知识,而在于激励创意表达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作品就是情感。 ”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晋代陆机在 《文赋》 中说:“恒患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是一个人心灵的产物。 其心灵空间的大小决定了语言驰骋空间的大小。心灵原野越广阔,语言施展的舞台才会越大。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是思维的显露,是情意的投射,是思想的映照……为文先动情,情动而辞发。因此,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激发,应是作文教学的第一要素。
高老师没有像本次活动中的其他老师一样,把作文当作一种纯技术活,将作文教学当作是作文知识的传授,作文技巧的训练。高老师的课堂洋溢着学生的信心。 课例中流淌着老师的激励语句:“我们人人都会写书的。”“你们都有了作家的资质了。”“你们真是棒极了! 真的都可以做作家了! ”也响彻了学生自信的回答:“写书真的比写文章容易!”“我是作家!我是作家! ”现场也清楚看到,学生们在高老师的激励下眉梢嘴角漾满笑意,听到孩子们自信、流畅的表达。
二、教学目标不在于培养写作技能,而在于启蒙创新意识
高老师的授课意图在标题《儿童创意写作启蒙教学》中的“创意”、“启蒙”两个关键词上。 高老师的课堂对学生的创意意识的启蒙是有奠基性教育意义的。
他激发动机,纠正学生对作文的错误认识,克服学生作文的畏难心理,使学生意识到作文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意识到写书是表达思想的好方式,是与人交际不可缺少的方式,这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作文的动机。 课例中关于写书容易的引导以及对作家的新认识等教学环节都是这一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他激励引发孩子们的童心、童真和童话,激发了学生创意表达的意识。 古希腊哲学家曾发出石破天惊的感慨:“儿童可以做成人的教师。”那是因为儿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灵性中的真、善、美。童心、童趣、童真则是真善美的源泉。 课堂上,高老师精心地呵护着孩子们那份可贵的天性:纯洁无瑕的童心,天真烂漫的童趣, 娇憨逗人的童话, 纯朴率真的童真。课堂上,没有模式化的框架,矫揉造作的情感,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以及天真烂漫、妙趣横生的奇思怪想。
他依据写作的基本规律, 对儿童写作的生活意识、读者意识、创新意识等核心意识进行了启蒙性教育。 在课例的第三部分可以清楚看到这种教育的行进轨迹。 老师先问:为什么山姆不写陌生的事,胡乱想想的事呢?你们平时写作是不是也写熟悉的事?这是写作的生活意识的启蒙教育。接着,老师讲山姆写好两本书,回到自己的小洞里等待读者的故事,启迪孩子们认识写作需要有读者。随后,老师讲述故事巧妙的结尾: 老鼠在哪里在盒子的底部放着山姆的小镜子,在那面镜子里,小女孩看见一张笑吟吟的脸,那不是别人,正是她自己。 学生们在奇妙的结尾中,在开怀大笑中,领会了创意的奇妙。
更值得推崇的是,所有这些意识,不是喋喋不休的灌输,而是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画故事,启迪孩子的心智,润泽孩子的心田,自然天成,水乳交融。这是高老师针对五年级学生作出的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