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4-04-17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学生

薛 红 张 华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北京 100016)

【薛 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与健康及生命教育研究】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人追求物质的欲望远远胜过精神需求,人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精神下滑、社会伦理道德下降的现象。进步与浮躁并存,文明与喧嚣共生[1]。教育也表现出很强的功利主义倾向,注重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忽略“为何而生”的思考,生命意义被消解,教育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工具。“工具化”和单向度的教育,远离了人的生命本义和教育的本真,导致教育完整性遭到肢解[2]。

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目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面向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回归教育的生命本源。大学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重要时期,大学时代的生活将影响人的一生。对大学生实施生命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个体生命的关切,更是对大学生生命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引导和提升。

二、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职业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然而,审视当代职业教育,不难发现,其人才培养基本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功利色彩浓厚,过度追求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和学业的成功,缺少对人的生活和个体生命的关注,忽略学生人格的完善,价值取向指向了教育活动的外在功能,“工具化”教育成为不争的事实。

生命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从功利视角理解和把握生命,忽视了自身的品格修养和生命价值的追求,生命认知和生命态度迷茫,缺乏自尊、自律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甚至诱发不同程度的生命困顿现象。他们看似成熟,却单纯脆弱,学到了知识,却不懂得生活[3],知识和能力难以匹配,心理承受力和自律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学习和生活态度消极,缺乏耐受挫折的能力,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和生活的信仰,难以找到生命意义所在。因此,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与感悟,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十分紧迫的任务。

三、融入式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生命教育融入课堂

生命教育是系统工程,内容宽泛,非单一学科所能涵盖,仅凭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来传播生命教育思想,难以达到推行的广度和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各科教学都责无旁贷。围绕生命教育这一主题,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在2012级开展了融入式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在语文课中提升生命品格

语文课程是人文精神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源泉。古往今来,无数篇章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世界,一幅幅人生画卷诠释着生命的崇高与坚强,每一次诵读都是一次精神的漫游和心灵的洗礼。教师从文学经典作品中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以谈歌的小说《绝品》借古画收藏之事展现了中华民族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以及坦诚豁达、诚信守诺的高尚人格,引导学生融入作品,让学生体会人格的魅力远远胜过物质的拥有;以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沉郁悲壮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浩然正气,昭示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以孔子《论语》的解读,及他一生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传颂中华文化和生命精神,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分享作者的生命态度和人生追求,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生命教育的融入,使学生把自我生命体验与作品中的生命内涵及作者的生命历程相联系[4],使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触碰生命,恢复其鲜活的状态。教师从情感熏陶、理性分析两方面让学生认识情感的珍贵、人性的美好,在语言文字中品味生活的真、善、美,唤醒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善良、勇敢、仁爱、责任、诚信等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生命品质,把课堂变成体验生命的过程。

2.在外语课中开阔生命视野

外语课程是一种语言学习,但其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英语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系统化的语言知识、语言运用的技能和技巧,更要使其关注人的生命内涵与生命意义[5]。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文为载体传递对生命的诠释,将生命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在学习课文Steve Jobs:“People with Passion Can Change the World”时,引导学生了解乔布斯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珍惜和他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激情,使学生深深地体悟“充满激情的人可以改变世界”。

英语学习不仅增强了语感和表达技巧,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礼仪、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开阔了生命视野,加深了对生命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还为学生从跨文化层面认识世界、热爱生命和敬畏生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3.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活力

健康生命是实现人生意义、享受美好生活的自然前提。体育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促进生命健康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承载着人体生命发展与健康的重任。健康的身体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础,是人的生命质量进一步提高、促进生命进一步完善的重要保障。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运动技术技能,强化自我保护意识和生存能力训练,发展奔跑、攀爬、跳跃和力量等应急避险所需的身体素质,开发学生生命潜能,还要在素质拓展课程中为学生精心设计团队合作项目,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生命灵感。同时,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项目强调动作的规范性,加强保护与帮助,增强安全意识,预防和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生命教育理念的融入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凸显了体育学科鲜明的生命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生命的活力,促进了积极、乐观、健康生命态度的形成。

4.在数学课中绽放生命智慧

数学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以科学的理念和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以汶川地震为题材,对救灾搜索队伍人数、时间、搜索地形和面积进行合理的推算,进行预测的最优组合,进而建立汶川地震震区的搜索模型;从时间要求、搜索范围、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因素的统计中,建立地震灾难预防模型,并透过这一生活案例,植入生命教育的思想,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再如,通过饮酒的量和饮酒后酒精含量和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建构,了解乙醇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脏、肌肉收缩力和记忆力等方面的负面作用,了解过度饮酒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进而远离烟酒,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数学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有机融合,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易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计算和创新的能力,促进了数学建模在生活中的应用,生命智慧得以绽放。

(二)生命教育融入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生命教育思想渗透至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体验和实践的统一,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1.主题班会唤醒生命责任

生命情感不是自然形成的,其形成是一个在教育中不断发展、成熟的过程。洛克说:“一个没有德行,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礼仪,却有成就、有价值的人,哪儿都找不到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心智健全、懂得感恩、懂得生活艺术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基本修养。人一生中需要感恩的人很多,而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元素[6],因为父母亲情是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好的情感,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因此,班主任们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开展了“让生命充满爱”的主题班会和给父母写感恩信等活动。同学们回忆了父母在自己生命中付出的辛勤与汗水、给予的关怀与呵护,体认了世界上最温暖、最美好的亲情,体会到“最疼爱、最牵挂自己的人是父母,他们为子女默默付出,不求任何回报,我们对父母关爱却很少”,“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

感恩活动触发了学生深藏心底的良知和情感,唤醒了学生感恩意识,增强了生命责任。许多学生表示,要担当起照顾和孝敬父母的责任,用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2.预判风险防患未然

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风险虽然能够部分地得到控制,但却无法完全避免或消除,无人能置身事外。风险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但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为我们认识风险、评估风险和进行风险管理,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提供了可能。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为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培养风险预判及其应对能力,我们开展了“寻找生活中潜在安全隐患”的活动,引导学生在自我经验范畴内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针对日常生活中有关饮食卫生、交通安全、环境污染、宿舍用电、体育锻炼等方面的安全隐患,学生们提出了预防及建议,并在讨论分享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学生对安全隐患的预判能力和生命安全意识。学生深刻认识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应急方法与技能,才能有效地预防意外的发生,并在危急关头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活动体验促进能力发展

日常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因素,是生命教育课程的丰富资源和重要领域。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的内容即是对生活的提炼和超越。为了使生命教育实践于生活,体验于生活,学院举办了“珍爱生命、健康生活”的知识讲座和“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的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了生存技能的实践和应用的机会。竞赛活动由理论与实操两部分构成,即“逃生避险知识竞赛”和“意外伤害预防与急救”。实操部分模拟了交通事故和运动损伤的事故突发场景,让学生体验意外伤害急救与处理过程,将教育过程和受教育者自我认知及行为体验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学做、学思、学生存。学生们根据事故场景运用了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急救知识和技能,表现了浓厚的学习热情,活动效果大大超出预期。通过座谈了解到,学生们在生命认知、行为方式、饮食习惯、生存技能等方面均有收获,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不吃早餐、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行为,一致认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对未来生活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活动之后的第二学期,学院红十字会学生们又自发地在2013级组织了第二届活动,生命教育理念被学生接受并传播。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既可以是一门独立学科,也可以把生命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融入式生命教育丰富了生命教育的途径,拓展了生命教育的资源,促进了学校教育与生命教育的有机结合,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现状,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领会生命教育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生命意识与素养,掌握了珍爱生命、呵护生命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健康行为的形成。

[1]肖 川,等.生命教育:实现教育的两种转向[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2(10):1 -4.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5-51.

[3]郭元祥,等.生命教育的理念与策略[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3-61.

[4]何仁富,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6.

[5]陈 红.英语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J].教育观察,2009(12):44-46.

[6]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77-81.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