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
2014-04-17严雷
严 雷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
王维与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
严 雷
(吉林师范大学 吉林四平 136000)
盛唐时代,涌现出一个个灿若星汉的诗人群体,他们在中华文学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个时代,其中的山水田园派诗人,有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王维和孟浩然,文学史上并称“王孟”。他们的诗既有相似的精神风貌,又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对比中,进一步了解境遇和个性对他们的影响,其诗歌的艺术以及诉诸笔端的情怀。
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差异
众所周知,山水田园诗起源于《诗经》,成于魏晋,及至盛唐而至大成。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批山水田园诗人,而王维、孟浩然就是其最具代表的作家。如果说孟浩然冲淡中的壮逸之气夯实了南方山水诗的骨力,那么王维则以雄浑壮丽与空灵自然相结合的风格,开辟了北方山水田园诗的境界。他们的诗歌运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现出山水田园的清新自然,宁静优美,意境幽远,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内容,表达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他们二人的诗歌,清雅而不失风韵,平淡而不减意蕴。然而他们由于社会环境和本人境遇及个性方面的差异,二人的隐逸思想演变各自呈现不同的情况。
一、两人的生平际遇与心态的不同
孟浩然是盛世背景下极少数以布衣终身的诗人,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位地道的隐逸诗人,据《旧唐书·孟浩然传》载:“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味隐居方外,他之前的隐居学习也是为后来的出仕做准备,他的隐居与仕宦是紧密相连的。孟浩然一生布衣,虽寄情田园山水,但仍不免失意。因此,他在描写山水的心境里,很明显地流露出一份抑郁和对社会冷淡的情调。譬如同样听到蝉鸣,在王维是一种陶醉和享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在孟浩然却是“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秦中寄远上人》)了,由此也不难看到他们由际遇而内心世界的不同。他身在山林,却心怀魏阙,颇有些孤寂不平之情。
与孟浩然相比,王维则较为幸运。他在开元九年进士及第,为太乐丞,被岐王所重。这时候的他有着盛唐诗人昂扬进取的精神。后因事被贬,亦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但他有着旷达豪情、也有对宦海沉浮的思索,以及内心的煎熬。这个时期的他《赠从弟司库员外絿》写到:“少年识事浅,强学干名利。徒闻跃马年,苦无出人智。”政治热情极大减退,开始思念山林。王维晚年的归隐,确已达到了他在《裴右丞写真赞》里说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的“无我”境界。他在《山居即事》中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这是其独自隐居山时的心态写照。王维在处理仕隐关系时进退自如,他能享受孤独,甘于寂寞。王维心恋山水,诗歌中多闲适自得之趣。
二、“以诗入画”的刻画手法、内容不同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诗歌也多行旅览胜之作。他似乎是以一个不断移动的旅行家的眼光来看山水的,所以其山水田园诗移步换景,多有动感,如一幅幅山水田园的连续镜头组成的长卷。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有即兴而发、不加雕琢的特点。如广为流传的《春晓》,如一幅春日起居图。他的田园诗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诗描绘农家风光,简直就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图画。读来虽平淡如水,却将农家的淳朴自然、景物清新恬静,诗人与朋友情谊的真挚深厚融会和谐。孟浩然的田园诗就像一幅幅的风俗画,融入生活,“余”、“我”等字样常出现在诗里。有“我”、有景、有情,诗语淳朴自然,很是接近“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王维是诗书画音乐艺术的全才,他画名极高,诗名尤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对王维诗歌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成为大家对王维诗的一致公论。他善于以画家的眼睛用来构图诗歌风景。他一生多隐居山林,很少出游,故他的山水田园诗多用“静”的画面来表现,以物观物,层层设色渲染,色彩对比鲜明,画内景与画外音的配合,宛如一幅幅的写意水墨。诗歌多空灵澄澹,很少有“我”的存在,善于以侧面展示他的内心。
王维“以画入诗”,所以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都错落有致。如《山居秋暝》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简单的几个意向已成为一幅完整的构图。而那些姑娘,那些渔人,又为这大山的美景增添了无限的灵动之气。风景如画,诗歌如画,在静逸中透出生机盎然,如一幅纯美的秋日图,把诗中之画向我们渐渐铺展。
三、诗的语言格调的不同
孟浩然作为隐逸诗人,他的隐逸带着丝丝的无奈,常在山水田园的描写中融入游子漂泊之感,由于心情孤寂,景物也染上了一层清冷的色彩。求仕与隐居的矛盾在他的内心一直存在,儒家用世的思想对其影响颇深,故而他的诗,借景抒情,总透出一种宁静而清冷。山水田园是他的一份寄托,也是他的一种牵挂。
孟诗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其基本风格是恬淡孤清。如《夜归鹿门歌》中“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雅,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一个“惟”字,一个“幽人”,不免透出孤独寂寞之感和无可奈何的幽怨。政治上的失意,激起他的牢骚,但又无法发泄,只能把心思和感情寄托于山水田园之中。
王维的归隐是在看到社会上诸多矛盾之后而自甘退隐的,“气和容众,心静如空”,他的内心趋于平静的,是充实的,在诗中便呈现出一种真正恬淡美好的风格。这与他笃信佛教有巨大关系,他素有“诗佛”的称号,以禅入定、由定生慧,他的诗借景写心,许多诗歌透着佛光禅影。如他的诗《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全诗写了远望终南山的景色,层次鲜明,诗意明朗,透出诗人的精心布局与禅思。“诗的颈联更是超出了一般诗歌的视镜,王夫之评《终南山》:‘工苦安排备尽矣,人力参天与天为一矣。’”他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更是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俞陛云评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人的闲适与禅意尽显于此。王维的诗歌则往往渗透着佛家的禅思,诗人追求的是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寂的境界,这也正是王维诗歌中常常无“我”的原因,不见诗人的影子,却能感到他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中,达到人与景的合一。
王维、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诗人,引领了山水田园诗,他们上乘《诗经》、《楚辞》及汉赋中描摹山水景物的方法,又吸收了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的优点,更是将陶谢二人加以融会贯通,使一度绮艳的诗风变得平淡自然,是唐诗发展的重要一环。有唐一代,无数诗人都有山水田园的作品。
[1]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13-22.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96-205.
[3](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62.
[4]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8:12-78.
[5]盛亚军.王维、孟浩然诗歌创作上的相同之处[J].大众文艺,2011,13(12):157.
Comparison of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s pastoral poetry
Yan Le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emergence of a poet group, they stay the thick and heavy in colou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become the treasure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is era, the pastoral poets, there are two representative figures are Wang Wei and Meng Hao-ran, called "Wang Meng"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Their poems are similar in spirit, also have different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ir contrast, to further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ir character, his poetry art and feelings in words.
Wang Wei; Meng Hao-ran; pastoral poetry; difference
I207.22
A
1000-9795(2014)05-0114-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12
严 雷(1979-),女,吉林长春人,讲师,从事古代文学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