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话语权力与文学经典建构问题

2014-04-17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福柯大众话语

王 新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探析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话语权力与文学经典建构问题

王 新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16)

当今社会,文学经典话语权力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不断嬗变,依靠大众媒介掌握了商业意识形态话语大众读者,已成为建构文学经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文学经典建构的也形成新的形态:文学经典的“戏仿”和“商业化”,进一步体现出大众读者掌握着话语权,这对于文学经典的建构无疑是一种新的趋势。

消费文化;话语权力;文学经典

一、文学经典与话语权力

(一)文学经典文学经典是指标准的、权威的著作或文学作品。通俗地说文学经典是文学作品中具有典范的代表作品。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祭祀之理,制於圣人,载於经典。“经典”是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产生新的引申义,但总不能避免长期的文化积淀中话语权力因素带来的影响。

(二)话语权力福柯作为一个对后现当代主义有着重要作用的思想家,充分关注话语功能结构。福柯拓宽了话语研究视野,打破了以往话语研究仅限于语言学的狭窄视域。他的谱系学方法论始终关注话语。福柯认为语言的实际社会应用比语言本身理论性问题来的更重要。他认为话语才是理解社会和文化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的研究对象。福柯把一切社会问题的结论,都归因于“话语”以及各种话语实践理论。正如有学者指出那样,“不论福柯关注什么问题,他所发现都是话语;而无论这些话语从哪里产生的,福柯看到的都是一场争斗,一方是那些声称自己对话语拥有权力的集团,而另一方则是那些被否认对他们自身话语拥有权力的集团。”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表达了权力是对话语的监控,也是一种对话语的传播、范围、内容和使用进行调控结构和程序。“在任何一个社会里,人体都要受到极严厉的权力的控制。”文学经典作为话语的一种表现方式,它受权力的监督、控制。由此权力规定了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可以说,从个体嘴里说出来的言论必然要受到权力关系影响,这样一来,话语的分析转变为权力分析了。

(三)文学经典的建构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建构的立场基本上有两种,分别是文学经典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文学经典的内部研究着重于美学的因素。依据于本质主义的说法,文学经典是在审美中生成的。文学经典是具有内在审美本质典范的权威作品,其具有审美性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经典总是给人一种审美享受的启迪和智慧。文学经典独特性体现在是不可重复的事实,受众只能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理论是建构的经典之作不是其固有的审美条件,是由于建构主义经典外部因素产生的理论。比如经典与意识形态、时代、权力等有关方面的联系。

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经典建构的基本形态

当前的社会,着大众消费困扰文学经典的模式。日益发展起来的消费文化改变了文学经典本来具有的模式,迅速地打破着传统文学经典赖以生存的固有环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在中国的发展起来,中国市场巧妙将文学经典改编利用到消费文化语境中去。随着商业化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渗透,文学已经开始像其他商品,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并且成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商品。文化消费时代的市场的背景下,文学经典被消费化。依靠大众媒体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大众读者成了建构文学经典不可或缺的力量。

(一)文学经典的“戏仿”。“戏仿”是当下比较流行的词汇,具体是指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或者对原著作品表示致敬的二次创作。“戏仿”的对象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因此文学经典的“戏仿”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红楼梦之谜案》小说是对文学经典之作《红楼梦》的戏仿。以薛蟠出游途中发生的事情为开头。对于《红楼梦》的戏仿,诙谐的喜剧效果正达到了对于那些不着边际的所谓红学的嘲讽的效果。另外对于《西游记》的戏仿作品近年来也有许多。以下是电影《大话西游》其中的经典对话的片段:

唐僧:你怎么可以这样跟观音姐姐讲话呢,悟空?

悟空:不要吵!

唐僧:你怎么又吓我!

唐僧:喂!悟空你也太调皮了,我跟你说过叫你不要乱扔东西,你怎么又…你看我还没说完你又把棍子给扔掉了!月光宝盒是宝物,你把他扔掉会污染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大家不要生气,生气会犯了嗔戒的!”

这段对话是对原作《西游记》的一大挑战,不仅言语犀利,而且用了“观音姐姐”、“调皮”这样新潮的字眼,使得电影更加具有喜剧诙谐的效果。

巴赫金认为“戏拟”乃是文学的狂欢化的一种表现,因此把戏仿称之为“戏拟”。其所展现是日常生活中各种话语与文学艺术汇总的各种话语美。换言之,这“游戏”之所以令人开心,就因为它是对虔诚、严肃、永恒、稳固、绝对、不可变更等神圣性的“降格”,从而在解脱羁绊和粉碎禁锢中获得自由的欢快。而这所谓“降格”,就是将神圣的东西与“物质-肉体”联系起来,就像“一股强大的向下、向地球深处、向人体深处的运动从始至终贯穿了整个拉伯雷的世界。他的所有形象,所有主要情节,所有隐喻和所有比较,都被这股向下运动所包容。整个拉伯雷世界,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急速向下,集中到地球和人体的下部去了。”

(二)文学经典的商业化。在消费化文化背景下,文学经典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出现商业化的倾向,包括文学经典的影视化和红色经典的改编。近些年来,新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回味经典掀起了新的浪潮。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时间,《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在忠于原着的基础上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登上了荧幕。大家对文学经典的影视化态度褒贬不一,对于文学经典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这种趋势,确实可以使得大众更加了解文学经典带来益处。例如,钱钟书的《围城》改编成电视剧,观众普遍反映良好。文学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一直受到数字影视传媒人士的青睐。就《四大名捕》而言,既有媒介化改编与呈现的优秀案例,当然也不乏偏颇之作。无论改编对原著的忠实与偏离,呈现形式的单向与多元,都因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和不可比拟性,而取得了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上的收获。

另一方面,电影和电视行业是红色经典重组热潮流的出现。之前红色经典的改编有《沙家浜》、《闪闪红星》、《林海雪原》等。改编红色经典也成为影视剧创作的很好的题材。二十世纪九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红色经典改编尤其具有特殊的意义。首先红色经典有着潜在的商业价值和教育意义。其次,红色经典本承载受众们集体的历史的记忆,它教育我们不要忘记历史,告诫世人要珍惜当今美好生活。因此对红色经典的改编其实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集结号》这部影片向受众展示了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因此让观众记忆深刻。如果影片中,给受众展示的是“谷子地”这群人面对死亡时的毫不畏惧,恐怕这部影片的就会虚假很多,甚至不会给受众带来深刻的记忆。恰恰是面对死亡,他们怕得“尿裤子”,观者才会觉得影片的真实。面对死亡,他们是害怕的,也是战斗的。真实的小人物表现出真实的行为让受众切实地感受到面对死亡即使畏惧也要挺住的两难心情。红色经典的改编只要是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能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我们大众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消费文化背景下,文学经典已经完全走进整个社会的消费系统。文学经典,不可避免地成为大众竞相消费的对象,因此,不能逃脱由于市场规则而经典转为的商品到处随处可见。例如有孔乙己而取名的“孔乙己黄酒”,“咸亨连锁酒店”等蕴藏着巨大的轰动效应。

三、结语

文学经典的建构的各种方式在每个时代都呈现共性的存在,它们共同作用于文学经典的建构,只是不同时代对于经典的而要求不同因而会偏重于某种方式。

[1]约翰·斯特罗克.渠东,等译.结构主义以来[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97.

[2]米歇尔·福柯.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55.

[3]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An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power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Wang Xin

(Chinese School of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221116, China)

In today's society, classical literature discourse power constant evolu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nsumer culture, rely on mass media to master commercial ideology discourse popular readers, has become a indispensabl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strength.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 is a new shape: "Parody" and "commercial" of literary classic, further reflects the popular readers have the right to speak, this is a new tre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consumer culture; discourse power; literary classics

I02

A

1000-9795(2014)05-0111-01

[责任编辑:董 维]

2014-03-13

王 新(1990-),女,江苏徐州人,从事审美文化方向的研究。

导 师:徐放鸣。

猜你喜欢

福柯大众话语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上汽大众ID.3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福柯与法律”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