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初探
2014-04-17史娜
史 娜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国际合作分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1)
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初探
史 娜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国际合作分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21)
职业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目的是以职业为导向,厚基础,强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学目的往往会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变化,这也使老师和学生不同程度地陷入了教与学的困惑。从我们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逻辑问题出发,引发了对公共英语的“公共性”和“教育质量”的思考,从而得出公共英语并非只为培养“职业人”,更重在培养“社会人”这一结论。由此初步提出了几点公共英语改革发展方向。
公共英语;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社会人
如今,关于职业院校,我们所普遍达成的共识是:以职业需求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体系。根据市场就业需求,将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在特色专业上,这样的发展定位无可厚非,并无不妥。但同时,这也给特色专业以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提出了紧迫的要求。英语这门传统学科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英语课程与教学在职业院校的地位相对较弱。当然,基于办学性质,能够开设英语专业的职业院校尚在少数。英语教学在大部分职业院校主要做为公共基础课。这些年,也有很多学者致力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ESP)的开发与实践,但受学生水平、师资培训等多方因素影响,应用推广受限,实际收效并不那么乐观。所以我们只谈论公共英语教学,而上述这两类并不在以下的讨论范围之内。
一、从现实出发,审视职业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大规模的公共英语教学的现实到底是什么?首先,来看我们培养的是什么人?生源状况。近年来,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职业院校的扩招,学生素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可以分成八类,就职业教育的学生而言,在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两项中至少有一个弱项,大部分生源这两项都较弱。因为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的选拔考试内容主要针对这两方面。这些学生的强项可能在其他六个大类。①
第二,如何培养人?我们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什么样的?根据Chareles Silnerman 在其 《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模式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将课堂分为四种类型: 放任自由型、开放型、照本宣科型、传统型四个象限。本研究借鉴国内学者的一项研究来进行说明。他简单培训来自5个学院6个专业的学生课堂观察员, 得到了108个有效样本,应用统计工具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了高频行为和低频行为统计分析, 结果如下:讲授的发生频率为72.2%—88.9%; 多媒体使用频率为43.7%;板书频率为49.1%。课堂教学行为频率在10—20%之间的有声像、学生入神和窃窃私语,这些可称为中频行为;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学生问答、学生主动提问、老师赞许学生、老师批评学生及布置作业等频率均在 10%以下,可称作低频行为。将它们放在四个象限中得知,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学生来上课,主要还是来听老师讲。②公共英语基本都还在沿用选定一套教材,听力、词汇、阅读、练习等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老师感到力不从心,学生觉得百无一用,上课时常常无所适从。据了解,一个不断尝试新教学方法的年轻老师承认新方法的应用使得课堂变得比较生动,学生的反映都要好一些, 但备课需要折中的思维方式,进行得很困难,稍有不慎还会搞砸,自己心里也没底。据此判定, 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受过去以背诵、记忆、过级等灌输式教学功利因素的影响, 老师和学生基本上都默认了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部分老师也会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因为是非官方的,得不到认可,存在许多困惑。
第三点,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我们在为谁培养人?长久以来,英语既是学生学习的手段,其本身似乎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老师带领学生疲于研究繁杂的语法现象、解释各种应接不暇的表达方式,结果导致老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都在逐步下降,而学生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忙于赶路,却不知路在何方。我们难道真的致力于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记忆大师或是语法专家吗?英语作为工具,语言的应用是一门技能。今天在职业院校英语教学面临危机的态势下,重提这一观点很有必要。
二、对公共英语课 “公共性”和“教育质量”的理解
这里所谈及的不简单是一个英语学科的问题,可能更多涉及到一个大教育学的问题。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办学主体是多元的,学校类型是多元的,专业门类是多元的,教育目标是多元的,培养方式是多元的,学生个性发展是多元的……面对各种门类、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学习需求和职业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加之人们对外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的层层深入,可以说“教无定法”的理念已被广泛接受。英语教学的“公共性”及其衡量标准无疑指向的是一个问题:“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和终点应当是同一的。换句话说,我们培养的对象都是学生个体,而这些学生个体都是“社会人”,都是未来步入工作,追求美好生活的人。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必然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的逻辑联系。
国外学者也有很多讨论。例如,英国哲学家理查德·普宁(Richard Pring)就把教育质量该分为四种版本(version):学术版本(academic version)、职业版本(vocational version)、本质版本(generic version)和消费者版本(consumers version)。莫迪(Moodie,G.C)指出,人们常用的教育质量一词有三个部不同含义:一是特殊的或合理的高标准;二是教育的“类型”或特点;三是作为“卓越”的同义词。格林(Green,D.)等人认为质量包括:卓越的、完成、适于目的、值钱、可变的等多种可能性。③
正如《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的,“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质量标准要“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 “质量”是在特定条件下、特定时间段中,根据某种需要,对客体的内在和外在性质的一种追求;“教育质量”主要是指在社会资源系统的支持下,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素质的合格程度;“教育质量标准”则是相对于教育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一种教育轨迹,或者说一种教育追求。尤其是“教育社会”作为一个重要的体系设计的逻辑起点的提出,更进一步地说明了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时从教育的外部着眼可能比仅仅关注教育的内部更为重要。
因此,过去我们一般认为,教育质量(quality in education)是指“教育水平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④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扩充,教育的质量已不仅仅是所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知水平,还应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标准: 以德为先,务实为本,良好的团队精神,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认同企业文化,以及较好的发展潜力。其中,工作态度、合作和竞争意识、敬业精神、道德修养、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在未来社会愈发重要。这种“不断地得到提高”所要求的,就是学校必须坚持以追求教育质量为目标,强调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强调教育的不断“增值”。
三、职业院校公共英语的“公共性”和“教育质量”逻辑归属
“教育的目的是形成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⑤康德说,人的目的是做人,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如何做人。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带来的好处。强调群体的同一划归教育质量标准,忽略个体发展教育质量的个别化和差异性;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忽略潜力和个性发展;关注静态式评价活动,忽视动态发展变化的评价作用。教育质量标准在看似公平的外衣下掩饰了事实上质的不公平。
过去,我们以“职业人”需求定位,是不全面的。事实上,质量和水平是相对的,是相对于特定时间、地点以及特定的学习者和他们的环境而言的。⑥如果我们承认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元而不断变化的概念,那么公共英语作为一门面向学生大众的基础性课程,其教育质量的标准究竟应该如何确立成为就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价方式的设定应更人文,更科学,把握学生个体所处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审时度势,更为真实和全面地去了解学生发展信息,尽可能挖掘他们各自的潜力。由此,我认为“职业人”的提法并不全面,职业院校公共英语的改革方向应该是“社会人”。
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人”遭遇到了社会所要求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人的朝气蓬勃、富有独立人格和创造性的发展?如何在具有久远“应试教育”传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教育水平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强制性的“塑造”?如何正视和重视人的价值的多样性,而不是生产流水线式的定型复制?如何开发人的创造性,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而不仅仅是学会知识、学会背诵、学会应考?要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的身心资源和发展潜力,使受教育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力能力等宝贵资源永远充满生命活力,得到充分发扬和全面发展,实现人持续发展。不论是确立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必须体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还是英语一门公共英语基础课的教育质量都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人的发展规律的探索和研究。
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教育质量标准的决定要素在于三个方面:教育主体的需求,社会进步的需要,教育资源的配置。为了避免有些人的误解,不得不再次重申外语教学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方法”时代。“标准”与“标准化”是多么的不同。这个时代,我们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屈从于标准,而是要做标准的开发者。我们不能仅仅只去关注那些教育内部的各种各样的标准,还必须要放眼到教育外部的世界中,关注这个时代更大的社会问题对于教育的影响。所谓“标准”,只是我们将期望教育发展的一个轨道。
四、基于“社会人”的改革方向,重构公共英语课程与教学的几点设想
(一)理念的整体性和课程设计的跨学科性相统一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是通过人的存在、联系、信仰和行动方式相联系的。教学材料的选取上应该对这些话题都有所涉及,以便老师更好的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充分地拓展、比较和联系。培育学生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担负责任的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
(二)关于学生的劳动主体性和社会群体文化心理方面
劳动实践是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指标。公共英语教学应当与普遍的劳动实践相结合,使个体在劳动实践的态度、品德、精神、知识、能力、技能、合作等方面的主体性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课程活动设计中对学生就业是否专业对口;从事的服务性、技术性还是研究型的工作;从事的是一般性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是否自主创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率;受教育后是靠外出打零工、私营活动,还是工资性收入;脑力、体力,农业简单化劳作还是机械化大生产,是否有所改进创新等都应选取覆盖。
(三)个体指标方面
1.基本全科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交际:听、说、读、写。涉及英语教学的简单常识部分包括:数学、科学、社会科学、体育健康、艺术、信息技术。
2.基本的全球化学习能力的获得:问题解决技能:批判的精神、怀疑的能力;逻辑分析思考能力;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决策和实施能力;工作技能:明确动机;计划和目标设置;时间管理;工作效率;工作应该遵守的准则;团队合作;技术/计算机使用。
3.基本跨文化交际心理状态的养成:性格品技能:诚实和正直;相互尊重;自控(自我约束);恰当的选择;态度举止礼貌;独立;适应性的变化;合作技能:争论中解决问题;尊重不同人的观点(尊重差异);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公民角色技能:关注学校、社区和地球,并将自己融入其中;关心和关注环境。
4.我们的教学方式设计中应该利用场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传达出真实的交际目的,不要刻意割裂活生生的、富有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语言。避免过多的强化逻辑推演和抽象的语言描述等。用更直观、生动、手脑并用、模仿、空间展示、多媒体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每种知识的核心部分并鼓励他们思考、创造性的加以应用。关注不同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的获得,并帮助他们完善自评分之中。这就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积极性,不用死背单词,硬记语法,在ESP教学要求的各项任务中,实践着英语知识,应用着英语知识。没有被迫学习的心态,也就不存在痛苦学习的情绪。玩中学单词、演中记语法,在实践中体验着另一种语言的魅力。所有的一切都证明,这种以ESP为基础的评价机制是极其符合学生的期望的并且真正适应于英语教学的。
四、ESP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ESP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Dudley Evans和St. John认为,合格的ESP教师应当充当五种角色:(1)他首先是个英语教师(teacher);(2)他必须是个合格的课程设计者,并能为学生提供实用可行的教学资料(course designer and materials provider);(3)他既是专业教师的合作伙伴,也是学生的合作伙伴(collaborator);(4)他必须是个合格的教学研究人员(researcher);(5)他还精通ESP的测试与评估(evaluator),能根据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时的分析与总结。根据以上五点可以看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难,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ESP教师必须具备:素质高、专业强、积极进取的合作精神、钻于科研、勇于创新、公正、公平的特质,这样,才能完美的完成ESP的教学任务。
五、小结
ESP这种带有目的性的专业英语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强化了专业,在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又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教师引导正确,学生是可以完美的完成教学中的各个任务的。目前,大背景下的语言学习都是基于就业需求,那就迫切的要求外语教学工作者尽快在语言教学中导入ESP的学习机制。使学生不拘泥于普通词汇、语法学习,而向更专业的方向发展,完善自我,使之在毕业之后能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1]Dudley—Evans & St. John. 1998.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 fi c purpos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伍谦光.介绍国外ESP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外语.
[3]张义斌.因故ESP/EST教学与研究的近况[J].外国语.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ESP in broadcasting English teaching
Song Ping
(Dalian Institute of Art, Dalian Liaoning, 116600, China)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Profession, the surge in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also makes new demands on teachers’ teaching. The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ESP which can be used in the class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e new ideas and methods on ESP can improve the English level of the students in the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Profession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Profession; ESP; innovation
H31
A
1000-9795(2014)05-0344-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3-13
史 娜(1983-),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助讲,从事外语教学、英语词典学、比较教育学等研究。